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795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8-11

走侗乡黎平 悟红色文化

 

——随人民政协报“三同”工作队重走红军路

 

□潘期武

 

  黎平,湘、桂、黔交界的一个小县城,也是八十多年前红军入黔后占领的第一个县城。1934年12月18日,从江西中央苏区突围出来的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长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2019年,我曾有幸与人民政协报“三同”工作队一行走进这片红土地,触摸历史的痕迹和温度,感悟崇高和厚重,完成了一次缅怀先烈、找寻初心的旅程。

  那一天,早晨开车从凯里出发,紧赶慢赶,我终于抵达黎平县城。略有遗憾,没能如期跟远道而来的人民政协报“三同”工作队一行“接好头” “对上表”,她们已经走进黎平会议纪念馆,走在了感悟红色、传承红色基因的路上。歉意满满,带上相机,我急忙追赶而去……党旗飘扬,穿红军装,重走红军路,庄严厚重。一身红军装的记者老师们愣是让我没认出来,看我在那左顾右盼,她们主动喊我“小潘,我们在这……”

  在纪念馆内,老式步话机,深褐色椅子,不大的黎平会议室遗址里,当年红军开会使用的桌椅整齐排列。在这间小会议室里,中共中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中国革命由此迎来了曙光,从胜利走向了更大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今天正在迈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纵览黎平会议纪念馆,随着当年红军留下的足印,跌宕起伏中走进峥嵘岁月,革命人在苦难与辉煌中不按教条,敢闯新路,看似淡定从容,实则凤凰涅槃。走出纪念馆,回望瞻仰青石砖墙上的12个金色大字:“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脑海不时浮现:新的征程,任重道远!

  下午14:00,获知黎平县开展“传承·2019清明祭英烈”活动,午饭刚罢我们就自发赶了过去。黎平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县城南风景秀丽的南泉山上,陵园共安葬有红军长征过黎平时牺牲的红军战士和为解放黎平而牺牲的解放军战士等103名革命烈士,并立有英雄纪念碑,碑高20.1米,正面篆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刻有毛主席“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和“死难烈士万岁”的题词。山陡峭,天很热,阶梯也多,人民政协报“三同”工作队记者都是清一色女性,气喘吁吁、挥汗如雨中……拾阶而上,探究其中,先烈的光辉无不鼓舞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祭英烈活动在庄严肃穆中进行,所有祭扫人员向革命烈士默哀3分钟,并敬献花篮和鲜花,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哀悼和敬仰之情。随后,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大家在烈士纪念碑前庄严宣誓。

  下午15:20,准备前往少寨红军桥。全程见证了人民政协报“三同”工作队一行真走真悟的我不免担心,提议:“少寨红军桥距离黎平县城较远,你们忙了快一天,要不今天先不去了?”“不用休息,今天必须得去。”他(她)们的回答铿锵有力。走县道,穿乡道,转小道,改步行……我们来到了少寨红军桥。除了黎平会议的旧址外,黎平县内关于红军长征的足迹最多的就数高屯社区八舟村上少寨的红军桥了。当年红军某部在此驻扎时,发现过八舟河(当时名为亮江)上的简易木桥已非常破旧,难以通行,遂马上进行整修。几天后,一座高3米,宽1.3米的木桥修建完成,解决了附近上百个村寨村民的出门难题。为纪念红军的义举,村民们把这座木桥命名为“红军桥”。

  红军桥上,鲜红的党旗在前,党员们胸前佩戴党徽在后,队伍一字形有序梯次跟进,太阳照耀下,潺潺河水流淌中,沿着红军足迹,感悟红色精神……红军桥,是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了解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见证。一回回现场体验,一次次驻足凝眸,见证着那段永恒的红色历史,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通过参观黎平会议纪念馆、瞻仰革命烈士陵园和“重走红军路,过红军桥”等活动,我们既回顾了峥嵘岁月,又感悟到了新一代共产党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政协报一行来到贵州,在黎平县踏入绿水青山,与基层群众面对面、心连心、手拉手,记录脱贫攻坚、书写脱贫攻坚、为脱贫攻坚画像、立传、举旗,客观地、更好地展示了贵州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不仅有《“三同”日记:一个传统农人的逆袭人生》《“三同”日记:侗族大姐卖衣记》《“三同”日记:开满鲜花的小路》《“三同”日记:“第一书记”的新困惑》《“三同”日记:“不好意思”书记》《“三同”日记:只要向着幸福,就是好的》《就想为纪堂人实实在在干点事》等一批有着泥土气息、脍炙人口的好作品相继在《人民政协报》《贵州政协报》等媒介平台宣传推介,还有实打实的爱心善举:人民政协报记者回到北京后,在报社发募捐倡议,立即得到响应,全体记者编辑在短短的7天时间里,就为厦格村、纪堂村的留守儿童募捐到21个大包的衣物、玩具和书籍1500多件,赶在六一儿童节前,通过快递公司寄到了侗寨,把暖暖爱心送到了孩子们手中。

 

4182-3-1.jpg 

红军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