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百姓“搬出”新生活
——晴隆县政协驻村干部帮扶工作见闻
□本报记者 张 洁
易地扶贫搬迁是贵州脱贫攻坚六大战役中的“当头炮”,也是拔穷根的根本性举措,对于促进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奔富路有改变命运的历史意义。2017年6月,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整乡搬迁的乡镇。截至目前,全乡1195户6112人全部搬迁入住县城旁的阿妹戚托小镇,他们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开始孕育新的生活。
在整乡搬迁过程中,晴隆县政协派驻三宝乡大坪村的3名驻村干部——许高赋、李学串和姜文明,一千多个日夜,三人“接力”,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砥砺前行,在动员村民搬迁中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自打村里来了政协的人,日子就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家里米和油还有吗?孩子们最近有没有打电话回来?你们有什么事要交代孩子没有?有的话我马上给他们拨通电话。”晴隆县政协经济委主任许高赋走进阿妹戚托小镇朱开学老人家没有虚话套话,开门见山就把两位孤零老人的诉求问出来。2019年住进阿妹戚托小镇新居的朱开学和老伴,已经不记得这是许高赋第几十次来到他家了,他们只记得自打村里来了政协的人,日子就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2017年3月1日,对许高赋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忘的日子,这是他到晴隆县三宝乡大坪村报到并全面开展定点帮扶工作的日子,也是成为大坪村第一书记的第一日。
大坪村属于三宝乡辖区内的三个村寨之一,三宝乡地处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山高坡陡谷深水低,气候高寒冷凉,土地破碎分散,15度以下耕地人均仅0.11亩,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典型边远贫困山区。
“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有一间‘新’的房子,村民居住在此,深山荒漠化,生态环境脆弱。”谈到第一次眼见的大坪村,许高赋记忆犹新。
大坪村辖5个村民小组共292户157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7户1204人,近8成人口都是贫困户;全村40岁以上村民是文盲半文盲……
改变这样一个极度落后贫困的村寨,迫在眉睫。“有幸的是各级党委政府英明决策,将三宝乡列为整乡搬迁的范畴,这是改变三宝人命运的正确抉择。”许高赋对三宝乡的未来充满期待。
“党组推动、全员参与、精准施策、确保实效”。为确保包保的大坪村高质量、高标准如期完成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睛隆县政协党组专门成立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晴隆县政协原主席吴金山亲自担任三宝乡易地扶贫搬迁攻坚领导小组指挥部指挥长,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组织实施。
“这是一场‘硬仗’!”在许高赋看来,大坪村村民世代生活在这片故土,现在让其整村搬进县城,村民可能这一辈子都没有想过。“党和政府既然敢想敢做,人民政协就要发挥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打赢这场‘硬仗’。”回忆2017年在大坪村助力脱贫工作的艰巨任务,许高赋至今难以忘记。
为了让村民摒弃故土情结,搬出大山过上新生活。晴隆县政协吹响“集结号”,县政协机关全体干部职工集体出动,到大坪村5个村民小组开展多轮走访,宣传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和制度,让村民乐意“搬出去”。
自此,大坪村整村搬迁工作开始推进,一场脱贫攻坚“硬仗”全面打响。
“唯有沉下心来,一户一户的研判,一户一户的‘攻坚’”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有房子才有依托,生活才有最基本的保障。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过程中,晴隆县政协提案法制委主任李学串始终认为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战役”。
2018年6月1日,李学串接过许高赋手中的“接力棒”,成为晴隆县政协派驻大坪村的新一任驻村干部。这一次他要啃的“硬骨头”是把大坪村292户1573人全部搬进新居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任重而道远。
李学串告诉记者,由于村民们有着根深蒂固的故土情结,要想说服他们搬迁真的是“难于上青天”,甚至有的村寨抱团抵触,有的还扬言以死威胁,搬迁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面对复杂的局势,作为一名帮扶干部,唯有沉下心来,一户一户的研判,一户一户的‘攻坚’。”李学串说,而我的动员策略是认亲结戚,打好亲情牌,用真情实意和实际行动说动村民搬迁。
为让村民不排斥动员搬迁,李学串抓住和每个村民聊天的机会收集民情,把村民当作自己的亲朋好友,不管村民待见不待见,他都站在人家屋里拉家常,遇到村民家吵架他就当“和事佬”,遇到村民家办喜事他就当“帮忙人”,遇到需要向政府反映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他就亲历亲为的协调、帮忙落实,只要是能和村民打成一片,李学串都乐此不疲地接下村民们交代的各种任务,哪怕是不太起眼的小事。
只要有恒心,再冷的灶也能烧热。这一切,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真切地感到这个扶贫干部没架子、不忽悠,李学串取得了村民们的信任,成了他们的贴心人。
“但难题依然存在,有些村民全家都在外务工,只有过年回家才能碰面,之前我与他们只停留在电话沟通了解上,不提搬迁可以多聊上几句,一提到搬迁,电话就传来嘟嘟声响,甚至被拉黑。”
2019年春节前,当得知几户人家要回大坪村过春节后,李学串率县政协一行大年三十就火急火燎赶赴他们家。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李学串一行带着慰问品,在返乡村民家一坐就是半天,拉家常、话发展、讲政策、摆道理。村民渐渐动了心,爽快地在同意搬迁的“本本”上签了字。
“当这个‘本本’上有第一户村民签字时我如释重负;有一百户村民签字时我热泪盈眶;再到今天看到超过两百户的村民在上面签过字,我十分振奋和感动,他们终将远离这片深山老林,喜迁新居,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李学串感慨万千地告诉记者。
“努力做好搬迁后续服务工作,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大坪村最后的攻坚和‘扫尾收盘’的紧张时刻,努力做好搬迁后续服务工作,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晴隆县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姜文明于2019年6月3日接过李学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晴隆县政协派驻大坪村的第三任驻村干部。
来到大坪村,他发现有部分村民虽然同意搬迁,也签订了搬迁协议,但就是迟迟“不动身”。为此,他想尽办法破解这个“难题”。
村民李绍鹏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李绍鹏对搬迁政策和新居房子都认可,也在同意搬迁的“本本”上签了字,但依然待在老家,不搬进新房。
姜文明可谓是“十顾茅庐”,一次又一次来到李绍鹏家里。李绍鹏爱人生病了他买牛奶探望,还帮其照顾;就连李绍鹏儿子准备结婚,他也替其张罗新房子。
“我尽到最大的努力排除李绍鹏心中两大顾虑:老屋被拆除和新居不够住。”当姜文明用实际行动抹掉李绍鹏内心的担忧后,李绍鹏一家如期搬进阿妹戚托小镇,在姜文明的推荐下李绍鹏还外出到浙江绍兴市新昌县做钢筋混凝土工人,有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
“看见他们在阿妹戚托小镇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我心里就踏实了。”姜文明欣喜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三宝乡1195户6112人全部搬迁入住县城边上的阿妹戚托小镇,大坪村也作为民族村寨保留。
“当下,我的责任是积极做好大坪村搬迁户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此刻的姜文明,一改往日严肃的神情,换来乐呵呵的模样,仿佛是接力赛道上最后冲过“终点线”的运动员,从容不迫。
夏日的暖阳照耀广袤的金州大地,阿妹戚托小镇沐浴在春风里。小镇里有学校、有医院、有扶贫工厂、有露天电影、有休闲娱乐广场……看着新的家园,从大坪村走出贫困的村民们说出了心里话:“生活好了,有奔头了,真得感谢咱村里的政协人!”
三年,一千多个日夜,许高赋、李学串和姜文明,三人用“接力赛跑”的拼搏精神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接力探索、砥砺前行。
大坪村的“搬迁故事”仍在续写,晴隆县政协仍在奋斗……
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阿妹戚托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