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807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9-01

  有“夜郎古国”之称的六枝特区,集“青山绿水、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三大特质为一身,是贵州省内不多见的多样性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来,这个一直并不为人所熟悉的“深闺之地”乘着旅游产业整体转型的东风,实现精彩转身,慢慢向世人揭开了其神秘面纱。

  

夜郎故地展新颜 “山水丽人”引客来

  

□李万军

  

从深藏闺中到撩开面纱:产业“魔棒”激活“转身”动力

  牂牁江是大自然对六枝的特殊馈赠,让这个偏隅西南的小地方享有了峡谷、激流、湖泊并成一线、相互交融的特有自然景观。

  在资深的旅游爱好者眼里,牂牁江是一块深藏闺中的处女地,进入“驴友”网站,常常可以看到诸如“探秘牂牁”等字样的热门贴。

  如何变独享为共享?让牂牁江成为六枝、乃至六盘水甚至贵州旅游的“最佳目的地”;如何变“小众”为“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牂牁江、走进牂牁江?

  六枝特区的决策者决定用产业的“魔棒”撬动资源的开发,实现资源到产业的精彩转身。

  而牂牁江湖滨旅游度假区是牂牁江旅游产业化的最新成果。

  这个4A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夜郎古国、民族风情、峡湾风光、拓展运动”为特色,打造具有自然保护、时尚休闲和环境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随着景区道路、夜郎福地文化展示中心、老王山国家多梯度运动训练基地……一个接着一个项目的“尘埃落定”,牂牁江逐渐被世人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而精彩亮相。

  如果仅仅把牂牁江旅游看成“走马观花”式的观光型产业的话,那就大大低估了六枝人的决心和能力了。

  在整个牂牁江旅游产业的打造中,既有观光,也有参与,更有深度体验。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牂牁江的旅游还将增加水上项目——动漫城和水幕电影,打造参与性的娱乐设施。同时将建设别墅、老年公寓,让游客能够慢慢体味牂牁柔性之美和阳刚之健。

  

从修新替旧到修旧如旧:历史“痕迹”实现保护性开发

  古镇是六枝旅游的又一“饕餮盛宴”。

  与国内众多“历史传承式”的古镇有所不同,自古就是黔滇古驿道的六枝,古镇所呈现的“交融感”令人叹为观止——跨越明、清乃至民国三个时代的民居并存,农耕文化与商贾文化的遗迹交织。

  行走六枝的郎岱、岩脚等古镇,既能看到明清时期的宗教建筑,也能发现会馆、盐号、马店等商贾气息浓厚的遗存。

  然而,在一栋栋古屋旁,一口口古井边,不时冒出的瓷砖墙、落地窗严重破坏了古镇特有的气息。

  为了留住历史的“魂”,留下“古镇”这一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六枝特区对现存的古镇实施了保护性开发,而开发的原则只有一个——修旧如旧,对现有古建筑全部按原貌进行恢复性建设。

  同时,六枝还对现有的古建筑实施严格的保护,一律杜绝境内古建筑拆建;坚决拆除境内乱搭、乱建,保持古镇风貌,还原古镇文化。

  为从“根”上保证古镇的“不变脸”,六枝特区一方面加大引导古镇居民转入城镇生活,另一方面,围绕古镇做文章,扶持古镇居民“转型”旅游服务业,让他们从保护古镇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修新替旧”到“修旧如旧”,六枝特区的这一“转身”不但保护了古镇,更让六枝的旅游增添了历史韵味。

  

从固步自封到包装推介:民族文化“扮靓出山”走出国门

  六枝特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布依文化、长角苗文化等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

  长角苗是六枝特区梭戛乡独有的苗族分支,“发髻上的故事”引来了国内外无数人的好奇和向往。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和挪威合作建立了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中国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保存了长角苗的服饰头饰、生活用品、节日仪式用品等等,展示了长角苗的文化与生活。

  但一座博物馆远远不能以将长角苗推介出去,前些年的固步自封也让长角苗这一拥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资源并不为外界所熟悉。

  “酒香还怕巷子深”,为了让长角苗走出去,六枝特区调整了思路,对长角苗进行了专业的包装推介。

  博物馆中心所在地的陇戛寨,村民们不再一天“脸朝黄土背朝天”,而是组建了文化艺术表演队,将长角苗的民族风情通过歌曲、舞蹈等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了出来。每次有出门的机会,六枝特区也有意让长角苗代表六枝走出去展示风采。

  与此同时,六枝还将长角苗的文化转化成商品,民族刺绣、长角苗饰物、蜡染等等从苗家走到了商店,又走进了千千万万海内外游客的家。

  多次到访过梭戛长角苗采风的六盘水摄影家王述慷表示,长角苗的魅力必将因包装而载体丰富,因推介而声名远扬。

  泛舟牂牁、行走古镇、做客“布依”、探秘“长角”,六枝的旅游在一个个精彩转身后,洗尽原始铅华,保存历史文化积淀,又扩展了参与、体验的内涵,“山水丽人”的六枝越来越受到了世人的喜爱。

  

 4194-4-1.jpg

远眺牂牁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