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成与贵州建省(下)
□高 勇
(续接上期)
八月,耿炳文率大军进驻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命潘忠、杨松为先锋驻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张)玉进说曰:“潘、杨勇而无谋,可袭而俘也。”朱棣允准,张玉和朱能带领先锋部队,趁着明军中秋赏月时突袭雄县,又在月漾桥设伏兵,生擒前来援救的潘忠、杨松,乘胜追击夺取鄚州。生擒潘杨的就是朱能。张玉并未见好就收,而是率轻骑到真定窥探明军大营,返回后对朱棣说:“(明)军无纪律,其上有败气,宜急击。”朱棣听进去了一半,率大军西进,到了今河北无极县一带就驻军休息。休息只是借口,其实朱棣心里也犯怵。明军势大,两军正面对峙,自己无胜算把握,就召集众将商议下一步该怎么办。众将都建议静观动向再作打算。关键时刻张玉力排众议,再次直言:“彼虽众,皆新集。我军乘胜径趋真定,破之必矣。”(《明史·卷一百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三 张玉》)朱棣这才下决心打一场大仗。第二天,燕军倾巢出动,朱棣带头猛冲明军大营。耿炳文还未反应过来,就被冲得七零八落,三万多明军士兵阵亡,包括顾成在内的多名将领被俘。
看到五花大绑的顾成,朱棣一反常态,亲自为其松绑,曰:“此天以尔授我也!”《明史》并未提及顾成如何回应,我们也无法揣测顾成当时的真实想法,结果就是归顺燕王。消息传到南京,顾成在普定的长子顾统被处死。都知道此人能打善战,而且忠心耿耿,朱棣把顾成送到北平,辅佐世子朱高炽镇守自己的老巢。朱高炽对这位长者同样信任有加,北伐军围困北平时,一切防御大事听从顾成安排调度。守住了北平,成就了朱棣靖难之役,也成就了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从侄儿手中夺取江山后,朱棣论功行赏,封(顾成)镇远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命仍镇贵州。(《明史·卷一百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二 顾成》)
平定土司势力,促成贵州建省
本节我们主要讲述思州、思南土司鹬蚌相争,促成贵州建省的事。在讲述之前,我们先讲一段插曲,这段插曲事关太子的废立。
永乐六年(1408)三月,朱棣急召镇守贵州的顾成还京,敕曰:“卿年高,久处海外,勤于边务。朕思念不忘,可即还京,用少佚劳勚,亦慰朕延伫(盼望)之意。”(《明实录·太宗实录 卷七十七》)78岁高龄的顾成赶回南京后,发现朱棣并非思念故友,而是想让自己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
选一位老人辅佐太子,自然与他俩一起固守北平有关。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高炽有一个强势的弟弟朱高煦。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性格端重沉静,胃口好不喜欢活动,大胖子一个,走路得别人搀扶。马背上打天下的朱棣怎么看都觉得这个儿子不顺眼,所以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的任务是留守北平。跟在朱棣身边出生入死的二儿子朱高煦,与父亲倒有几分相像,作战勇猛,敢杀敢拼,在军中威信很高。靖难成功后,立谁为皇太子成了朱棣的心病。朱高炽仁爱儒雅,深得文臣拥戴,而且是皇位合法继承人。朱高煦威武勇猛,在靖难中立下大功,朱棣也有意栽培。最要命的是,朱棣曾经给朱高煦开过空头支票。靖难时的浦子口和江上两场大仗中,朱棣率领的主力部队被围攻快撑不住的关键时刻,都是朱高煦领兵赶来解了围。朱棣一兴奋,分别说了一句话:“勉之!世子多疾”“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明史纪事本末》)两句话中都有“世子多疾”,意思是你哥身体不好,多病。言外之意是,如果你哥一命呜呼了,你有机会!不管朱棣当时作何考虑,反正朱高煦当真了。此后,仗着赫赫战功,又认为大哥软弱无能,朱高煦更加骄横狂妄,一直在夺位路上狂奔。
自古立太子都属国之大事,即便自己有意向,也得顾忌长幼有序的祖制。再说当年留守北平,朱高炽也有功而无过。还有一点很重要,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灵敏,深得朱棣的喜爱。一番权衡之后,永乐二年(1404)朱棣最终选择立朱高炽为太子。但朱高煦并不认为这是最终结果,多次犯上作乱,伺机翻盘。
明了皇帝的意图,只是这里面水太深,不便去蹚,顾成便坦诚心迹:“太子仁明,廷臣皆贤,辅导之事非愚臣所及,请归备蛮。”看到老将军并无此意,连留在南京的想法都没有,坚持回贵州,朱棣也没再挽留。离京前,老人到文华殿向太子辞行,一是看望战友、晚辈,二是给心怀忐忑的太子吃颗定心丸。史载,老人给太子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殿下但当竭诚孝敬,孳孳(孜孜)恤民。万事在天,小人不足措意。(《明史·卷一百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二 顾成》)意思就是,殿下只需孝敬皇帝、体恤百姓就够了,万事皆顺遂天意,那些无端生事的小人不必介意。听到这话,相信太子已经明了其中的深意。
顺带说几句,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到洪熙元年(1425)五月病逝,在位时间不到一年,继位的就是上面提到的明宣宗朱瞻基。父子俩执政期间,采取一系列宽松治国的政策,大明王朝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后世称为“仁宣之治”。搞笑的是,大哥当太子时忍了,大哥当皇帝时也忍了,眼看侄儿登基了,忍无可忍的朱高煦在山东起兵造反,在新皇帝兵临城下时,却丢下和自己绑在一条绳上的战友,偷偷溜出城外投降。此后的事更让人匪夷所思,这位老辈子对自己的遭遇愤愤不平,处处和侄儿作对。侄儿去探视二叔,却被二叔故意绊倒。一怒之下,朱瞻基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二叔扣住,没想到力大如牛的朱高煦竟能将大缸顶起,算是显摆了一把。朱瞻基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举重前辈活活烤死在铜缸内。
回归正题。当时的贵州还分属湖广、四川、云南三布政司,贵州宣慰司(俗称“水西土司”)、思州宣慰司(今岑巩县)、思南宣慰司(今思南县)、播州宣慰司四大土司盘踞黔中大地,各霸一方,经常一言不合就干架,朝廷出面调和也没用。
永乐八年(1410),思南宣慰使田大雅死后,其子田宗鼎袭承官职,思南宣慰司的好日子算是到了头。田宗鼎与宣慰副使黄禧长期不和,为了缓解矛盾,朝廷调黄禧任辰州(今湖南省怀化市)知府。与田宗鼎处不来的还有思州宣慰使田琛,两人就为争夺一处朱砂矿发生了冲突。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就因为有共同的敌人,田琛和黄禧成为朋友联手攻打思南。宗鼎挈家(携带家眷)走,(田)琛杀其弟,发其祖宗坟墓,而戮其母尸,尽掠其人畜赀财,所过残害其民。无家可归的田宗鼎一气之下跑到京城告御状,朝廷勒令田琛和黄禧赴京自辩。这两人知道去了就是送死,抗命不遵。朱棣哪能就此罢手,直接就上手段,敕镇远侯顾成以兵五万压其境,凶党叛散,(田)琛等就擒,与黄禧相继械送京师。预感到老公这一去凶多吉少,田琛的老婆就煽动台罗等周边村寨造反。遇到悍妇,皇帝也需要迂回,朝廷遣(田)琛还招抚,因得免死。各位,朱棣并非服软,只是不想在节骨眼上火上浇油。等到事端平息后,即命顾成剿灭台罗诸寨,造反头领自然成了冤大头。田琛被放回家了,估计这事就这样不了了之,很多人这么想,田宗鼎也这么想。忍不下这口气,田宗鼎举报黄禧与自己祖母的问题,朝廷随即派人核实。没等到核实结果出来,田宗鼎却等来了祖母的迅速反击,老太太揭发田宗鼎缢杀亲母、渎乱人伦等事。(《明实录·太宗实录 卷一百三十七》)
土司相残的战争片已经演变为家庭伦理片,剧情明显跑偏,已不是皇帝关心的话题。此时,朱棣脑子里想的是如何废除土司制度,他对身边的大臣说了一段话:朝廷当初任命田琛、田宗鼎分治思州、思南,想的就是用当地人治理当地事务,不料却是祸害地方。田琛大逆不道,联合其他土司妄自开战,杀戮无辜百姓,对抗朝廷,罪不可赦。田宗鼎灭绝人伦,凶恶不训,他的罪同样不可饶恕。朱棣是当断则断之人,二田相争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必须彻底铲除土司,改土归流,把土司领地纳入中央政府管辖。永乐十一年(1413),朝廷以思州二十二长官司分设思州、新化、黎平、镇远四府,思南十七长官司分设思南、石阡、铜仁、乌罗(今松桃县)四府,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总管八府。这标志着贵州行省建立,结束了川、滇、楚三省分治贵州的历史。
可惜就在次年五月,顾成在贵州任所病逝,享年85岁,朝廷追封为夏国公,谥号武毅。从洪武八年至永乐十二年(1414)近四十年中,除建文帝时期的二、三年在北平外,绝大部分时间在贵州。(顾)成在贵州凡十余年,讨平诸苗洞寨以百数,皆诛其渠魁(首领),抚绥余众。恩信大布,蛮人帖服。(《明史·卷一百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二 顾成》)。顾成为黔中大地的安宁立下大功,尤其是平定思南、思州之乱,促成贵州建省,功不可没,名垂青史。
《思南府志》载思南府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