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展览交易疏通新中国城乡经济血脉
——建国初全国物资交流纪念章荟萃(上)
□文/图 周继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立即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制定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方针。1950年元旦,华东区最早举办农业展览会。此后,华北区也纷纷举办城乡物资交流大会。
在总结华东区、华北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1951年3月22日,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召开土产会议推销土产的指示》,提议各大行政区、各省(市)、各专区、各县(市)、各区(乡、镇)均应召开土产会议,举办物资展览交流会,于1951 年、1952 年掀起了两次全国性的城乡物资交流高潮。
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组织举办的土特产交流会、土产展览大会、物资交流展览会的统称,是在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而造成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以扩大内销、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商业活动形式。依据城乡物资交流大会的规模及其所依赖的市场层级,有高级、中级、初级三种市场形式:高级形式是在大区以及各大区之间开展,具有一定的全国性;中级形式是在各省省会及主要城市举办,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初级形式是在各地、市、县举办,以传统的庙会、山会、骡马大会、药材大会、赶圩赶集赶场为主要形式。所谓“物资交流”,简言之就是将农产品收上来,把城市工业品销下去,开展商品交换,活跃城乡经济。
图1-《城乡互助物资交流》木版水印年画。
要使农村经济复苏和活跃起来,就必须使农村的商品交换得到恢复和发展,千方百计搞好城乡物资交流活动。而活跃城乡交流,主要是疏通渠道,从打开农村土特产品的销路入手,有计划、有准备地召开初、中、高级土产交流会和物资交流展览会,广泛吸收本地区以及全国有关地区的各行业贸易部门、合作社、私商代表以及各类土产生产者代表参加,沟通相互的需要,恢复和建立彼此的商业联系。
图2-工农联盟纪念章
图3-工农联盟建设新中国纪念章
图4-工农联盟团结建设纪念章
图5-巩固工农联盟纪念章,直径2.7厘米。
自1950年秋到1952年止,通过各种形式的物资交流会,推销农副土特产品总值达100万亿元(旧人民币,下同)以上,实践证明它确实是“活跃中国经济的关键”“疏通了城乡经济血脉”。由于全国有组织、有领导地把推销土产、活跃城乡物资交流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从而扭转了市场呆滞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这对于发展我国工农业生产,活跃城乡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打破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和禁运,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极为巨大的促进作用。
从1950年发端,并在1951年、1952年两次大规模的城乡物资交流活动中,全国各地举办的土特产展览会、农业展览会、物资交流会等,制作发行了品种数量繁多、设计铸造精美的纪念章。这些纪念章分为地市县级展览会纪念章、省市级展览会纪念章、大区级展览会纪念章等多个类别,有实物可考的纪念章就有数百种,形成了一个专题系列,真实记录了建国初期广泛开展城乡物资交流活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大举措和辉煌业绩,已成为这段历史的缩影。
现将这些纪念章按建国初期的行政区划:华北区、东北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等六大区和华南地区进行分类,以徽章实物为证,结合当年发行的物展会纪念册、参观手册、资料汇编等第一手资料,分别叙述和介绍各大区城乡物资交流活动的盛况。
新中国城乡物资交流会的起源
新中国成立初的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最早发源于华东地区。
建国初期,上海以及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省市急待在战后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华东局与华东军政委员会在努力进行工商业、金融业等行业的恢复工作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抓紧抓好农业工作,举办农展会就是其中一项任务,旨在恢复农业生产,促进农产品交流,重新建立农产品流通渠道。
1950年元旦,华东区第一次农业展览会在上海跑马厅(今人民公园)开幕,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等领导人参加了开幕式。农展会共举办10天,主要目的是:通过展览会把农业生产的实际经验和农业科学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解决今后农业生产中急待解决的作物品种,农具、肥料、农田水利、病虫害、兽医等问题,完成1950年的农业生产计划。农展会的展品主要来源于华东区各地,展览内容共分为:苏联农业介绍、中国农业建设途径、水产、农械、林牧、土壤肥料、病虫与药械、纺织与纤维、农艺及园艺等十个组。
图6-华东区第一次农展会纪念章。
图7-华东区第一次农业展览会会刊,1950 年。
华东区第一次农展会举办之后,华北区各地也纷纷组织举办土特产交流会和以销为主的物资展览会,并同时进行劳动模范表彰,更增添了展览会的宣传鼓动效果。从1950年春到1951年春,华北地区5省2市通过物资交流展览会和各种土产会议,全部土产售出70% ,从而激活了城乡物资交流。
图8-1950年春,河北省石家庄首届工农产品展览会开幕。
图9-河北省首届劳模农展大会纪念章,直径6.3厘米,1950年。
图10-山西省工农业劳模模范、展览大会纪念章,1950年11月。
华东区、华北区举办的农展会及其交易活动,对提高农民购买力,扩大工业品市场,刺激工农业生产,克服国家贸易资金不足的困难,巩固市场的物价稳定和增多税收等方面均起到了很大作用。
1951年3月,中共中央即发出指示要求各大行政区,各省(市)、各专区,各县和各区乡,在两个月以内召开一次土产会议,以推销土特产作为繁荣全国经济的中心环节。并指出:有计划地召开土产会议,组织城市和乡村,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打开国内市场,活跃城乡经济,是解决各地农村日益恢复和发展的农副土特产品销路的问题的关键。为了响应这个号召,全国各地均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土产交流会和物资交流展览会,形成了全国性的城乡物资交流的第一次高潮。例如,上海市、中南区、东北区、华北区等均举办了土产展览会和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共签定合同和协议1.4万多件,成交总额10万余亿元。到1952年的下半年,规模更大,全国各地举办土产展览和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共7789场(次),总成交额33.93万亿元,比1951年增长2倍以上。
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
1951年1 0月5日至11月20日,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在天津市原跑马场旧址(后为市工业展览馆)举办。展览会设有工商业改进馆、区际馆(展览华北区以外的各省产品)、物资交流服务馆、农业生产资料馆、农业改进馆等17个展览馆,展品共13000种,以华北五省二市和内蒙为主,并且征集了华东、东北、中南、西北、西南五大行政区的主要工业、手工业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观众多达百万人。在展览会期间,毛泽东主席在吕正操、罗瑞卿的陪同下,专程到天津参观展览会。全国各大行政区、各省及重要城市共103个贸易代表团、2300多人参加了大会的交易。大会在经济上的目的是推销农业、副业、土产、特产产品,特别是为滞销产品开辟销路,推进工农业生产,进一步繁荣城乡经济;在政治上的目的是经过城乡物资交流,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让观众进一步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高爱国主义思想觉悟。展览会共举办45天,成交总额达1.56万亿元,参观人数超过百万人(次)。
图11-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工作人员纪念章,铜质,高3.9厘米、宽3.4厘米。
图12-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纪念章,铜质,高3.3厘米、宽2.6厘米。
图13-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纪念章,背面“1951”年。
图14-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天津市贸易代表团纪念章,1951年。
图15-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纪念册,1951年。
图16-《巩固工农联盟,发展工农业生产》宣传画,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宣传委员会画。
图17-北京市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工作人员纪念章,1952年。
东北区物资交流展览会
1951年9月15日,东北区物资交流展览大会在沈阳开幕,历时92天,于12月15日闭幕。展览会设置了工业馆(五个)、综合馆、工业原料馆、粮毂馆、水产馆、森林木材馆、水果蔬菜馆、农具馆、畜产馆、鬃尾毛皮馆、药材馆、友区馆等16个馆。展览会期间,观众共有65万多人 ,交易额达 23777亿元。
图18-东北区物资交流展览大会参加筹备纪念章,铜质,通经4.2厘米。
图19-东北区物资交流展览大会纪念章
图20-《东北区物资交流展览大会各馆展览汇编》
图21-黑龙江省土产展览大会纪念章,铜质,直径2.8厘米。
西北区经济建设展览会
西北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是我国地域最辽阔的行政区。由于当时西北区还未全部解放,举办物产展览交流会局限于已经解放的地区。
1951年 2月15日,西北经济建设展览会在陕西西安开幕,历时22天,于3月15日闭幕,观众多达118万人。展览会设立了农林、水利、畜牧、工业、交通、贸易和金融等7个陈列室,展品共9416 种,同时,展览会“结合展览,廉价(较市场价低10% -30%)供应群众各种物品,并推广新式农具和优良品种等,展销会成交总额33亿余元。
图22-《西北区土特产概况介绍》。
华东区农业展览会安徽省物资展览交流会
1951年5月,皖南、皖北行署分别在芜湖、合肥市召开地区性土特产物资展览交流大会。皖南区成交额453万元,皖北区成交额627万元。1952年,城乡物资交流规模扩大,全省召开物资交流会议200多次,购销总额达1.8亿多元,参加的代表4万余人,参加的群众450多万人;同时,又组织了公私贸易代表,参加全国各地的交流会议。在交流过程屮,经过银行贷款及调整差价、改善市场管理等工作,给私商以大力扶助和指导。这一活动的开展,使全省的城乡物资交流畅通,推动了经济进一步活跃,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图23-安徽巢湖区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纪念章,直径3厘米,图案为巢湖风光,1951年。
图24-安徽省皖北土特产展览交流会纪念章,铜质,造型为皖北地图。
图25-安徽省皖南区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纪念章。
江苏省物产展览交流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 ,江苏省苏南、苏北两区和南京市按照中央的部署,大力组织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从而恢复了城乡贸易,促进了工商业繁荣,提高了农民购买力,增加了国家税收,对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1年5月8日至5月27日,江苏省苏北地区物产展览交流大会在扬州举办,来自苏北的淮阴、南通,以及苏南常州、镇江、南京等城市的一些企业均前来搭大棚摆摊设展,商品包括纸张、土布、烟酒、水果、水产等,主要是面向各地零售商批发供货,也有少数向市民零售的货物。如浙江的丝绸、茶叶,江西的瓷器,湖南的桐油,云南贵州的生漆等,都参加了展览和交流,扬州首次开通了公交车。
图26-苏北物产展览交流大会纪念章,直径3.2厘米。
图27-《苏北物资交流大会纪念册》
1951年5月10日至7月1日,江苏省苏南地区城乡交流物产展览会在无锡举办,观众达50万人(次),成交金额1700多万元。地方工商业者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地区工商经济迅速发展。陈毅高度评价了展览会的作用:“参观了苏南物产展览会,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手工业在国家人民生活中的伟大作用。有计划地发展手工业,推动城乡物资交流,是今后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图28-南通专区农业展览会纪念章,1951年。
图29-《苏南区城乡交流物产展览会参观指南》。
图30-江苏无锡市县土产会议纪念章,直径2.7厘米,1951年。
图31-江苏省苏南城乡交流物产展览会丝绸馆纪念章。
图32-江苏省苏南区城乡交流物产展览会苏州馆刺绣部纪念章,1951年。
图33-苏南区城乡交流物产展览会纪念章,1951年。
图34-江苏省苏南区城乡交流物产展览会临时出入证。
图35-苏南区城乡交流物产展览会光荣纪念章。
图36-《苏南区城乡交流物产展览会纪念特刊》
图37-苏南区物展会工业部食品工业馆工作纪念章,1951年。
图38-苏南区物展会土特产部工作人员纪念章,1951年。
图39-苏南区城乡交流物产展览会全景,1951年。
1951年5月,江苏省会南京市举办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成交额达326万元。本次展览交流会专门设立生产经营改造馆,对工商业各行业的陋规进行展览。通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工商阶层认识到陋规是一种封建剥削方式,因而纷纷把废除陋规作为爱国的具体行动。在工商联的领导下,各行业决定实行统一售价、统一尺度、明码标价等措施,进行大幅度的改造。陋规的废除,既改造了工商业经营行为,也直接推动了城乡物资交流。
图40-南京市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纪念章,铜质,直径3.2厘米,中间绘南京挹江门图景,背面铭文有“福泰”“耀华”“兄弟出品”等多种版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