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落下”
——贵阳市政协在修文县六桶镇及宝寨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陈金华
金秋时节的修文县六桶镇,街道楼房林立、开阔整齐,色彩斑斓、风光如画,到处是丰收繁忙的景象。一个集生态环境宜居宜游、基础设施完善、农业产业兴旺的特色新镇渐行渐近……
六桶镇地处修文县西北部的乌江河畔,北接息烽县,与黔西、金沙两县隔河相望,距县城修文50公里,距省会贵阳120公里。地处偏远、交通滞后、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工程性缺水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镇的发展。
按照贵阳市委的统筹安排,由市政协主要领导负责,组建市直有关部门参与的脱贫攻坚指挥部,从2017年至2020年12月,向贵阳市20个特别困难村之一的宝寨村发起攻坚战,并以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为抓手,用足用好各项帮扶措施,通过“以村带镇、以镇促村”协同发展,助推六桶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修文县、六桶镇也相应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了市、县、镇三级联动扶贫工作机制。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六桶镇及宝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规划引领,绘就美好蓝图
市政协多次率市三变办、市农业农村局、市交委、市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深入六桶镇及宝寨村,对农业产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人饮工程等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六桶镇的区位、交通、自然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突出其特色优势和功能定位,指导编制完成了《六桶镇2017—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修文县六桶镇宝寨省级特困村扶贫解困产业规划》等两个总体规划,以及产业、交通、水利、小城镇建设等多个子规划,确立了六桶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做到以目标出规划、以规划编项目,建立了产业发展、教育医疗、搬迁扶贫等50余项项目库,倾力打造“布局合理、产业兴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特色商贸小城镇。
集镇整治,特色小镇见雏形
随着城镇建设加速发展,六桶镇落后的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无排水排污管道,供电、通信线路混乱,逢“四”赶集,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更加凸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工作迫在眉睫。
自2017年以来,市政协多次组织召开六桶镇集镇改造专题会议,整合中央、省、市棚改资金7400余万元,用于六桶镇实施棚户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集镇1300余户居民房屋屋面、门头披檐、立面改造;同时对集镇近6公里街道实施雨污管网、人行道、弱电入地管道铺设、路面白改黑、绿化、路灯照明工程。协调省、市、县三级资金3000万元,建成双向四车道的惠民大道,打通了集镇连接息黔高速的门户通道。投资180万元修建8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提供220个停车位,解决了集镇车辆乱停乱放的问题。2018年6月,凝聚以人为本、承载乡村振兴使命的六桶镇棚户区改造、惠民大道、生态停车场等项目相继投入使用。一个惠及百姓民生、居住条件良好、功能完善、环境整洁的特色小镇“初显形态、初见轮廓”。
产村相融,结构调整促增收
在小城镇建设中,坚持把城镇建设与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宝寨村为重点,以村带镇、全面推进。市政协围绕宝寨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力。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和协调省、市产业项目资金共计5100余万元,完善机耕道、小水池等园区配套和改良土壤,建成猕猴桃、晚香脆李、蔬菜等9个核心农业示范产业园区,其中种植猕猴桃8000余亩、脆李12000余亩。涉及农户3650余户,覆盖贫困户230户600余人,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500元。通过采取“龙头公司+合作社+低收入农户”模式,建立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投入智力支边经费236.5万元作为贫困户的股本,变“资金到户”为“股权到户、效益到人”,带动276户低收入农户发展。宝寨村的群众不仅是这块土地上的主人,也是公司的股东。群众土地入股公司发展,在公司务工,为他们插上了经济增收的翅膀。核心园区的示范作用,也引导和激发当地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激情。村民何学德、张福轩,多年在外做生意、事业小有成就,回乡看到本村猕猴桃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主动学习和参照六桶镇“三变”发展模式,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分别流转土地400亩和500亩,种植香脆李和蜂糖李等。现在,在宝寨村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六桶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呈现多元化、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滴灌”扶贫,群众喝上洁净水
工程性缺水,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是长期困扰镇党委政府面前的难题。随着宝寨村3000亩高标准猕猴桃核心园区落地建成、“短、频、快”种植、养殖产业扶贫项目的相继实施,解决工程性缺水的问题又一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为保障宝寨村人畜饮水和各项扶贫产业发展用水,在种植猕猴桃的同时,市政协协调水利部门资金852万元,缓解六桶镇及宝寨村工程性缺水问题,如期修建完成了宝寨村总容量3000m3的100口小水池,建成供水规模1417m3/d,属Ⅲ型规模化的供水工程,年供水总量达36.95万m3,宝寨村片区日供水规模561.43 m3/d。现已解决六桶集镇及周边村寨10367人饮水困难。小水池和供水工程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园区的生产用水,而且让群众从过去的打井寻水、靠天吃水,到如今在家里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洁净、方便、稳定、安全的自来水,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度提升。
精准施策,一个都不能落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市政协严格按照要求,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心系困难群众,以“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为靶心,以群众是否脱贫解困作为扶贫工作是否有成效的检验标准,积极配合六桶镇开展精准帮扶,不仅对宝寨村276户低收入户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靶向帮扶,还注重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合作社管理人员和致富带头人,通过“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帮扶方式,带领群众脱贫。一是以“合作社+低收入农户”合作发展方式,市智力支边办2017年、2018年共计支持175.5万元,组织饲养绿壳蛋鸡、生猪和肉牛项目,增加低收入户生产性收入;二是专门针对41户103人的国标贫困户,2019年由市智力支边办出资41万元,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入股贵州修猕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占公司20.5%的股份,在园区种植发展100亩猕猴桃,保障国标贫困家庭有一份持续稳定的长期分红收入。另外,在产业园区,优先组织和动员贫困家庭积极参与栽种猕猴桃苗,以及除草、施肥、剪枝、修小水池等工作,增加工资性收入。
长效和短期项目的实施,使宝寨村276户低收入户,从2016年底的人均纯收入5840元增加到2018年底的9840元。在六桶镇及宝寨村的脱贫攻坚行动中,市政协正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都不能落下”的庄严承诺。
如今的六桶镇,“颜值”更高、“产业”更强、“收入”更丰,一个生态美、百姓富,功能完善、环境整洁的特色小镇,正以全新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逐步转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