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贵州旅游和文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程 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因此,贵州未来的新型旅游发展、产业空间规划、经济结构布局,乃至集群而成的大数据产业,要始终将可持续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实现市民及游客对贵州美好旅游、健康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在新的发展形态、新的产业模式、新的科创联动大局下,如何提升传统旅游行业的附加值、如何让每一位市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居民感受进步红利,如何为中西部其他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道路、新样本,值得我们思考。现针对本人比较熟悉的旅游行业,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一、从原生态游到新生态游,打造旅游新增长极
贵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少数民族众多,多元文化融合,为国内游客跟团游或自由行的首选地之一。据相关数据统计,贵州省在2016年共接待游客5.31亿人次、入境游客110万人次,随着多地通往贵阳的高铁开通,2017年到访贵州的游客更是呈现井喷式增长,数目惊人。在可喜的游客市场和经济效应下,清晰地进一步观察,不难发现,数以亿次的游客依旧集中在看山、看水、看人的原生态旅游模式里。如何将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多民族文化元素的荟萃和今日贵州日新月异的科技建设融合,如何将游客集中的原生态传统旅游模式引流至新兴的文化特色游、科技探索游,需要政府、业界、企业家和学者去协同思考。在“用户为王、体验至上”的时代,新生代的90后、00后游客更希望进行深度个性化的定制旅游,要深入不同的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要获得普通参团游难以体现的用户体验,要发很酷炫的朋友圈大家都来点赞……这些新时代的新需求,将少数民族线路游和科技产业探索游纳入传统旅游的产业链,抢占先机形成先行先试的新生态游模式,是我们在实现旅游线路设计和政策资源配套时需要积极思考和不断探索的第一步。
二、从被动传播到主动出击,揭开宣传新篇章
如前所述,每年亿级的游客,却仅有百万级的海外游客,说明贵州旅游产业还有广阔的市场有待开发! 境外、海外市场的长期开发和持续深耕,必须有全体领导的认同和重视,方能大步前进。经过我们基金会的多年努力,香港教育界在执行缔结姐妹学校活动的时候,西南片区首选就是贵州,作为贵州人,我特别自豪。但也想表达,“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没有熟悉贵阳当地情况的贵籍港人的积极参与,没有诸多政协委员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投入,贵州在香港的影响度不会这么高、受众不会这么广。“众人拾柴火焰高”,市场推广、渠道宣传能否实现有限空间+无限传播的双重效应,完全取决于领导层的思路和决心。如何加大境外、海外宣传力度,如何号召“一带一路”成员国游客更多造访贵州,如何争取承办大型国际会议及赛事,拉动贵州入境旅游市场增量,带动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是需要深入思考的第二点。可考虑通过借助新媒体的传播,紧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历史机遇,通过更多的海外推介、更多的文化展示、甚至更多的海外综艺节目或电影中贵州景点的软性植入和推广,响亮地打出贵州的旅游品牌,文化名片。
旅游文化科技并不分家,旅游促进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促进旅游品质升级,科技顺利保障旅游和文化的无缝传播。通过文化、旅游、科技的深度跨界融合,形成具有贵州特色和贵州新意的新经济增长极,揭开数字经济时代传统旅游行业的产业复兴新篇章,为贵州的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和长久生命力!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香港锐兴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