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478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12-27

贵州唯一的武状元和第一位文状元

□高 勇

  第一人,总是载入史册被世人铭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嬴政,又称为秦始皇、始皇帝,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共和革命第一人孙中山,建设铁路第一人詹天佑,第一枚奥运会金牌得主许海峰,杂交水稻第一人袁隆平……和上述历史人物相似,本文的两位主人公分别是贵州文武状元第一人,是贵州科举考试历史上响当当的重要人物,是当时万千莘莘学子心中的偶像。只是夺魁之后,两位状元的人生颇为平淡,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作为。武状元退伍后以诗文度余生,小日子过得安静恬淡;文状元则弃职回到老家,教书育人,反哺桑梓。

  曹维城:贵州唯一的武状元

  曹维城(1683年-?),字价人,平越(今福泉市)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20岁的曹维城成为贵州历史上唯一的武状元。武状元不是打出来的,也是考出来的,咱们就先来看看和武状元有关的武科考试。

  武科考试的发展史,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命运多舛。武科自武周王朝开考,公元702年,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位,恢复唐朝旧制,武则天推行的新政自然被叫停。

  宋朝廷重文抑武,武举一直搁浅,到了宋仁宗一朝,才重起武科考试。这位皇帝的政绩和受关注的程度不成正比,宋仁宗赵祯在位42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一时期也是大宋王朝的鼎盛时期,被史学家们称为“仁宗盛治”。而第一个武状元福建人薛奕的出现,已是宋神宗时期的事了,比起首个文科状元,整整晚了五百年。南宋虽也举行过若干次武科考试,但大多流于形式。

  元朝堪称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沙漠时期,科举考试一度中断五十多年,武举自然也被废除。明代的军职多半是世袭传位,非世袭的也多是从基层提拔,所以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到了清代,特别是康熙王朝中后期,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连年征战,大清国疆土辽固,国泰民安,进入康乾盛世,也迎来了武科考试最辉煌的时期。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春,各省的武科举人齐聚北京,参加武科大考。程序和文科一样,先会试,择优者再参加殿试。文科考试只需要笔墨纸砚,武科考试则要求考生必须文武兼修,除了舞文弄墨,还得舞枪弄刀。

  武侠小说和影视剧里的那些夺命判官笔、葵花点穴手等等绝世武功都是瞎编的,现实中的舞枪弄刀绝没有那么玄乎。那武科考什么?怎么考?标准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咱们得从《清史稿·志八十三 选举三》中找答案。

  清朝的武科殿试分外场和内场。首场马射,第二场是步射、技勇,这两场为外场。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外场怎么考,合格标准是什么。

  第一场比试马射。指挥官一声命下,应试者骑马飞奔到指定位置,此时距离木桩靶子35步。马射和下一场的步箭都发9箭,马射要求3箭命中为合格。

  第二场比试步箭和技勇。步箭的靶子由木桩改为方靶。应试者在距离靶子80步的位置,搭箭射靶,两箭中靶为合格。马射和步射分别在骑马、跑步中进行,重在测试实战本领。

  技勇的项目有开硬弓、舞大刀、掇重石。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弓开满,刀舞花,掇石去地尺,三项能一、二者为合式,不合式不得试三场。(《清史稿·志八十三 选举三》)

  开弓要拉满三种不同力度的硬弓。舞刀分单刀、双刀、长柄大刀三种,重量分别是80斤、100斤、120斤。应试者要分别手执上述三种刀,舞出各种花样,尤其是舞长柄大刀时,刀尖还不能触地,否则为不合格。掇石就是用双手抱起100斤、250斤、300斤的重石,重石必须离地一尺。三项中,开硬弓、舞大刀必须合格,之后才能进入下面的内场考试。

  两场比试下来,留下的肯定是大力士和神箭手,再过第三关。顺治时期,内场考试是两道策问题,再写一篇文章。策问就是由考官提出有关四书五经、治国安邦等问题,考生按要求回答。作文是考官给出题目,题目出自《论语》《孟子》,考生据此写出八股文章。到了康熙时代,还嫌不够,再加写一篇文章,题目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估计康熙皇帝认为他的部下都得和他一样,不仅能指点江山,还要激扬文字。

  看了这些,大家就可知道,按照康熙大帝的要求,考生要是没有文韬武略又想中武状元,那只能靠做梦了。

  殿试完毕,名次的排定和文科完全一样。评出一甲、二甲、三甲进士,一甲只取三名,二甲、三甲人数不定,一甲中的前三名也叫状元、榜眼、探花。就在这年的武科殿试中,20岁的曹维城高中一甲第一名,成为自女皇武则天开创武举考试,到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除科举制度,一千二百多年里贵州唯一的武状元。

  文状元当文官,武状元自然当武官,通常朝廷授武状元副将职位。这个副将不是副职,是官名。按照清代军制,汉兵用绿旗,称绿营兵。一省绿营的最高长官叫提督,管若干镇,镇的长官是总兵,镇之下设协,由副将统领。曹维城被派往云南任副将,走上军旅生涯。

  说起来曹副将的人生有些许纠结,可以说身逢其时,生于盛世才有了夺魁天下、名满天下的机会。也可以说生不逢时,都说乱世出英雄,盛世中的武状元几乎没有成为英雄的机会。康熙皇帝一生戎马生涯,战功无数。康熙十二年(1673年)开始削藩,二十一年平定三藩;康熙二十年,郑经中风而死,二十二年施琅收复台湾;康熙二十四到二十八年,三次举兵反击侵略,打得沙俄求饶,签下《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康熙二十七年、三十六年,两次亲征准噶尔蒙古部落,最后以部落首领噶尔丹身首异处为标志,平定了西北边陲。到了康熙朝晚期,周围的不安定分子要么被打服了,要么被打没了,敢造反的还没出生,放眼望去四海升平,国内国际形势一片大好。

  大家记住了,曹维城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武状元,这时的大清朝如果非要说有啥大事的话,数得上的只有皇子之间的夺位战了,而这事和边疆的武将又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一身好武功找不到地方使,这位武状元颇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10年后,郁郁不得志的曹状元回到故乡,定居在贵阳城南,住的地方因这位大名鼎鼎的状元而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称——曹状元街。

  赋闲在家的武状元把兴趣爱好转移到诗文上来,常与文人雅士交往,以诗文酬和。武状元变成了文艺青年,这也是形势所迫,不过改行后的曹维城同样优秀。民国的《贵州通志·人物志》记载:维城虽武人,能诗。《黔诗纪略·后编》收其两首诗,称其善画能诗,可惜画作已失传。

  最后,再给大家说说曹家和武进士的缘分。曹维城的父亲曹元肃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武进士,儿子曹石是雍正二年(1724年)的武进士。曹氏一门三个武进士,其中一人还中了武状元,这样的武林世家实在罕见。

  赵以炯:大魁之后回归平淡

  赵以炯(1857-1906年),字仲莹、鹤林,贵阳青岩人,光绪五年(1879年)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状元,云贵两省第一个文科状元。

  在本节开讲前,我们先看一段文字:以炯字仲莹,贵阳人,国澍子。年十八入郡庠(府学),光绪己卯举于乡。丙戌科成进士,廷试第一,官修撰。戊子,四川乡试副考官。辛卯,提督广西学政。乙未,会试同考官。庚子,丁母艰回籍,主讲学古书院。服阙(守丧期满)入都,旋告归。丙午八月卒,年五十岁。平生能文工书,贵州之有状元自以炯始。

  这段以时间为序的人物小传除“廷试第一”格外扎眼外,其余的平淡无奇,众多的天干地支纪年年份更让人觉得生涩乏味。没错,这就是民国《贵州通志》对贵州第二位状元,也是云贵两省第一个文科状元赵以炯的生平记载。

  下面,我就以小传为蓝本,为大家说说赵以炯传奇而又平淡的一生。

  赵以炯虽是状元,但他的名气和父亲赵国澍相比,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倒不是当爹的有多大名气,而是儿子除了状元身份外,其余都很平淡。咸同年间,赵国澍带领当地民团抗击入黔的太平天国石达开部队,后又参与镇压少数民族起义,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战死,时年37岁,《清史稿》将其作为忠义人士单独列传。在《清史稿》中,赵以炯仅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中榜,赐赵以炯等三百三十九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清史稿·本纪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后一次在赵国澍传记末尾处捎带出现,(赵国澍)子四,次以炯,光绪十二年进士第一,翰林院修撰。(《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 忠义七》)完全是蹭来的。

  青岩,这个贵阳南部的偏隅之地,历来文风甚浓,人才辈出。赵国澍与陈氏共生育四男二女,国澍阵亡后,陈氏一人抚养六个子女。陈氏知书达理、贤淑能干、教子有方,赵家人才如泉涌。四个儿子中,老大以焕在光绪八年(1882年)乡试中中第十二名举人。老二以炯和老三以炳是双胞胎,光绪五年(1879年),兄弟俩一起参加乡试,同时中举,分别是第五名、第十名举人。老四以煃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举,次年和二哥一起赴京参加会试,一起中进士。在殿试中,以煃中第三甲第十名进士,以炯则中状元夺魁天下。赵家四个儿子一状元、一进士、俩举人,不仅在贵州罕见,放眼全国这也是奇迹。

  赵以炯夺魁之事,当时流传一个内幕花絮。

  自科举开考以来,殿试可是三年一次的国之大事,皇帝亲自主持,不设考官只设读卷官。读卷官一般有十人左右,个个都是饱学之士。光绪十二年的殿试,经读卷评委团合议,初定赵以炯为第一甲第一名。但这只是评委团意见,按规矩评委团要把前十名的初评名次和试卷一并呈皇帝御览并钦定名次。

  评委团的工作做得非常细,在呈报前就查明了赵以炯在光绪五年贵阳乡试时,以第十名中举,在刚结束的京师会试中,仅排名275。这个情况非常少见,评委团成员议论开了。多数人认为小赵来自偏远山区,从未出过远门,这次到京城参加会试,这么大的场面,乡下人难免怯场影响发挥,以致排名靠后。参加殿试时,应该是情绪稳定了,发挥正常,一跃而中头名。但这只是主观臆断,要是皇上问起,这些理由也抬不上桌面。为稳妥起见,评委团一合计,就把小赵由第一名降为第十名。反正前十名都得由皇帝最终排定名次,皇上您费心去吧。

  当时,光绪皇帝年仅15岁,还未亲政,这等大事只能由老佛爷来定夺。慈禧看了前三本答卷后,就倒转查阅第十本。这一看,就被清秀的字迹所吸引,爱不释手。再细读全卷,文从字顺,理密思沉,整篇文章流丽隽永,诗文兼优。一高兴,就把评委团成员都叫来问话,才知道赵以炯是贵州人。评委们也把赵以炯乡试会试情况、殿试初排名以及之前大家的顾虑和盘托出,努力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考虑到贵州边荒僻远,文化落后,人才匮乏,为鼓励西南边陲多出人才,慈禧最终选取赵以炯为头名状元,并钦点任翰林院修撰。

  这个故事正史中没有记载,在一些研究清代会试殿试试题答卷的文献中有介绍,个人认为可信度较高。

  赵以炯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两年后,出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官。这是临时活儿,乡试结束还得回京。又过了三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赵以炯出任广西学政。当时,一省有三台,即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和学政(学台)。布政使为从二品,管民政税赋等,是一省中除巡抚外级别最高的长官。按察使和学政都是正三品,一个管公检法,一个管教育。从学政的官阶可看出清朝对教育非常重视。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赵以炯担任会试同考官,光绪二十三年,又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按清制,顺天府乡试的主、副考官由皇帝委派翰林院大员担任,这两人是领导,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下面还得有人干活。干活的人就是同考官,主要工作就是阅卷,并负责把优秀答卷推荐给主、副考官。

  光绪二十六年(1900),陈氏去世,赵以炯回乡服丧。当时的时局让人眼花缭乱,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1900年先有义和团进京,后来八国联军一路追赶义和团也跟着进了北京城,第二年,清政府和列强签定《辛丑条约》……

  三年服丧期满,该回京了。已经看到了大清的末日,不想趟浑水,赵以炯选择辞官归里,从此脱离仕途,专心在家乡青岩教书讲学。仅过三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赵以炯就走完了短暂的一生,时年49岁。

  文武状元在人们心目中绝非凡人,几乎就是超人,父老乡亲都指望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哪怕一件也行。可惜这两位状元没能如人所愿,扬名后都步入常人轨迹,一个寄情诗画,一个走上三尺讲台,没有任何壮举,在平静中度过余生。这一选择是否明智暂且不论,个人认为喜欢的就是最好的,人生最大的障碍是欲望,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幸福和平淡,平淡与从容,从来都是形影不离。也许,在他们看来,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最大的幸福,才是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