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478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12-27

百年老校的变迁

□朱克乾

  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位同学发出的一张旧照片,三栋成“三”字形排开的两层木屋,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遵义新舟小学主要教学楼了,一栋上下4间教室,中间一小间是教师的办公室或宿舍。这张旧照片勾起了我四十年前的记忆。

  新舟小学建校于1904年。这三栋木屋是刚解放的时候从一个寺庙搬来的,除此以外还有一栋砖木结构两层楼的五星楼,上下4间教室。校园正中还有一栋“工”字形的砖木结构教学楼,算是多功能的了。这栋楼房的旧址原是一栋两层楼房的木屋,坐西向东,统领着前面三栋南北向同时修建的木屋,三栋木屋就像三面旗帜,大概是当时“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旗帜的象征吧。“工”字形楼房建于六十年代末,那是1967年一场大冰雹吞噬了这栋古老的木屋,才在原址修建起来的,两边各4间教室,中间一间空旷的活动室,有舞台。记得我在新舟小学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学校集中开大会或搞活动,遇上雨天就在这间大屋子里举行。

  人有寿命,任何事物也有它的寿命,这些木屋也好,砖木结构楼房也罢,在他们完成历史使命后自然的要退出历史舞台。

  1980年,新舟小学生源增多,教室不够用,在当地驻军的支持下,拆掉五星楼,在五星楼旧址前面军民共建一栋两层预制结构的楼房,共10间教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室不足的问题。1992年,政府出资,得到新舟部分企业的支持,在校园的南面新修建了一栋预制结构三层楼房的教学楼,共25间教室,用条形的瓷砖穿上了华丽的外衣,结束了新舟教学楼房裸体建筑的历史。至此,新舟小学原有的教学楼房完成了它们光荣的使命,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

  新舟镇中学和新舟小学共用的原新舟小学校园,新舟镇中学搬迁至新校园后,新舟小学算是一个宽大的校园了。虽然教室有了,场地有了,可绿化美化又是摆在改革面前的一大课题。校园内的活动场地全是泥土和风化石,凹凹凸凸,一不小心就会跌倒。军民共建教学楼给我的记忆最深,我曾在那里送走了一批批丰满翅膀的雏鹰。记得有一年,为了师生们休息的时候能看到绿草红花,我发动学生把自己家里的破脸盆、罐罐、塑料桶拿到学校来,摆在走廊上,栽上学生自己喜欢的花草,按时浇水施肥,校园有了绿意和星星点点的花朵。后来,我写了一篇题为《走廊上的花盆》的散文,2004年参加《中国教育报》举办的全国首届校园文学大赛获得了二等奖。

  1992年秋,学校教师自己移栽校园内的三棵四季桂花到新教学楼前,新增了几棵桂花树。1995年学校在仅有的教学经费中紧缩开支,在办公楼前栽了两棵紫薇,两侧分别栽了两排麦吊杉,校园绿化正式走上学校建设中。1997年,伴随学校教育改革创新,校园绿化也走上了改革创新之路。学校领导班子走访参观了兄弟学校后,把学校绿化融入新的理念,办公楼前的一片凹凸之地穿上了绿装。在教学区的中心位置是占地约1600平方米的外方内圆的花园。“外方”寓意“科学严谨”,“内圆”象征“团结友善”,中心圆形花坛内矗立着一座7米高的不锈钢雕塑——希望之星。圆形花坛周围,四块似侧形手掌的花圃,将中心花坛托起。整个花坛的内涵是“用我们智慧的双手,托起民族的希望”,形成了浓厚的育人文化环境,被命名为贵州省首批绿色学校。

  1999年,原有的教学设施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在李光伦等春晖使者的支柱下,拆掉军民共建教学楼,新修建了一栋含教学和各种功能室在内的综合楼,更加丰富和完善了教学设施。2014年,为了跟上城乡均衡发展步伐,政府大力支持,新征土地10多亩,新增了运动场,改扩建了学生食堂。

  记忆是零星的,这只是学校发展的一个缩影,但串联起来细细琢磨,学校建设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一个时代变几次脸,充分说明学校的发展走在了时代发展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