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400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8-03

  漫话跟随贺龙参加南昌起义的三个贵州籍师长

  □龙长启

  只要是中国人,都知道南昌起义的主力部队是贺龙元帅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但是知道国民革命军第20军的骨干是贵州部队的却不多,知道参加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的三个师长都是贵州人的更是不多。

  北伐战争开始后,国民革命军左翼军总指挥袁祖铭率领由黔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9、第10军从湖南常德地区进取湖北沙市、荆门,相机占领宜昌、襄阳;配合由中央军总指挥唐生智率领的左纵队(第8军)和右纵队(第4、第7军)攻取岳阳、平江,直指武汉。贺龙时任彭汉章第9军主力第1师师长,由于贺龙部曾经在贵州省铜仁地区驻扎过,并收编过不少地方武装,因此,第1师主要由贵州籍将士组成。北伐军占领武昌以后,贺龙部改编为第15师,参加武汉国民政府的北伐,进攻河南,后扩编为第20军。“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以后,中共中央指定周恩来为书记,组成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前往南昌领导南昌起义。参加起义的部队有贺龙为军长的第20军,叶挺为副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4、第10师,周士第为师长的第4军25师73、75团以及朱德为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共2万余人。其中主力部队是贺龙为军长的第20军。20军第1师副师长欧百川、第2师师长秦光远、第3师师长周逸群都是贵州省铜仁地区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授军衔时,十大元帅中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就有朱德、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等6人,将军多达22人。这些人里面很多人在起义时都没有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相比之下,指挥作战的20军3位贵州籍师长,在起义中所起的作用无疑要大得多。下边就介绍这3位贵州籍师长的历史。

  20军3师师长周逸群

  周逸群(1896-1931),字立凤,祖籍湖北省蒲圻县,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市。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宣传家、活动家,贺龙同志的入党介绍人,早期中国共产党军队的缔造者之一,中国共产党三大革命根据地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红军的创建者之一。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不同地域解决了“怎样革命”这一历史性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周逸群烈士的战友、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元帅认为周逸群是湘鄂西“正确路线的代表”,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萧克将军称周逸群为“革命的英雄,党的楷模”。

  周逸群烈士1896年生于贵州省铜仁县(现为铜仁市)城关镇,家境富裕,父母早亡。在族叔周自炳的照料下,从小刻苦学习,爱憎分明,读中学后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14年考入贵阳南明中学。他爱读中外史书,有自己的见解,写有《诸葛亮辅汉于蜀论》、《明太祖以布衣起兵论》,登在校刊《南明杂志》上,博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铜仁教育会任会计。1919年春,周逸群东渡日本,入东京庆应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这期间,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的书刊,向往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1923年回国,在上海参加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周逸群7岁入铜仁城南小学,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铜仁南明学校中学部,博览群书,尤其喜爱中国历史,格外崇拜著名历史人物。他的作文《诸葛亮辅汉于蜀论》被评为全校优秀文章,刊于《南明杂志》。周逸群还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拥护贵州独立,被喻为“有抱负的青年”。

  1924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2期学习。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青年军人运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任“青年军人联合会”主任,领导联合会同蒋介石支持的“孙文主义学会”进行坚决斗争,先后创办了《青年军人》、《中国军人》等刊物,显示出卓越的组织和宣传才能,被称为“黄埔岛上的一颗新星”。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贺龙部任师、军政治部主任。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后任第20军第3师师长,率部参加瑞金、会昌等战斗。曾介绍贺龙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军在广州潮汕地区失利后辗转到上海。

  1928年1月,周逸群任中共湘西北特委书记,与贺龙一道赴湘西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途中参与领导鄂中鄂西地区年关暴动和桑植起义。1928年3月上旬到达湘西桑植县洪家关,与贺龙一起组织工农革命军,举行桑植起义。起义受挫后转往石首,重建中共鄂西特委,任书记。他统一鄂西地区党的领导和军事指挥,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赤卫队,在洪湖、白露湖和华容东山一带开辟了若干块游击根据地。1929年春,把江陵、监利等县游击武装整编成鄂西游击大队,后扩编为鄂西游击总队,兼任总队长,领导鄂西地区军民,提出“你来我飞,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和“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等游击战术,运用这一战士挫败了国民党军及地主武装的多次“清剿”。1929年12月,主持召开鄂西地区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关于鄂西党目前的政治任务与方针》、《关于军事问题》等项决议案,推动了鄂西地区革命斗争的继续发展。1930年2月,周逸群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兼任政治委员,与军长旷继勋率部连克潜江、郝穴、调弦口等城镇。1930年4月主持召开鄂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1930年7月率红6军与红4军在公安县会师组成红2军团,任军团政治委员、中共前委书记,与贺龙领导创建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1930年9月,调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兼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主席。1931年5月,夏曦取消湘鄂西特委,周逸群改派做兵运工作,此时夏曦在苏区进行了残酷的“肃反”运动,其间,残忍杀害了周逸群、柳直荀、段德昌、万涛、朱勉之、宋盘铭、叶光吉、盛联均等千余名红军高级将领和各级指挥员,以及大批地方领导和无辜群众。周逸群时年仅35岁。

  2009年9月14日,周逸群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0军2师师长秦光远

  秦光远(1890-1940),字声杨,1890年生于贵州省镇远县江古乡,在镇远读完小学、中学后,考入贵州讲武堂,立志报国。毕业后,投入推翻清王朝反动封建统治的斗争行列,参加黔军的“护国”、“护法”战争。在护法战争中,秦光远所在的黔军驻防江津地区,与刘存厚部开战,最后,湘黔滇“护法”军于1918年2月21日攻占成都,夺得"护法”战争四川之役的重大胜利。

  1920年10月,秦光远应邀出任贺龙川南混成第九旅副官长兼第一团副团长,并与贺龙、贺敦吾、贺锦斋兄弟拜把结义,成为生死之交。1924年8月,秦光远建议贺龙率部到铜仁整编。秦光远到铜仁后,利用父亲和岳父(铜仁县长)在铜仁的影响,奔走于各商会和开明人士之间,积极为部队筹饷、筹粮搞扩军。他利用同乡、同学和旧部关系,收编了黔军姜文华部,编为第二团,由欧百川任团长,随即又收编了罗良玉的潘文松等部,共成立六个独立团,秦光远兼任第三独立团团长。此次扩军整编,秦光远为部队的发展壮大立了首功。

  1925年6月29日,秦光远、贺敦吾通电声援“省港大罢工”。1925年秦光远随贺龙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春,贺龙部奉调从宜昌进驻鄂城整编,由国民革命军第9军第1师改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5师,秦光远仍任该师团长,但兵力增加了将近一倍,特别是团营都增设了中共党代表和宣传员,使部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战斗力大大提高了。因此,部队从鄂城出发继续北伐的征途中,捷报频传。先是大破奉军于武胜关,接着是大败奉军于逍遥镇,直逼河南开封。“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贺龙不顾反动派的阻挠,毅然将部队带回武汉。此间,中共中央把湖南、湖北等地逃脱反动派追捕而来武汉的工农骨干和汉口的工农革命武装编入贺龙的部队,使贺部很快扩充编成国民革命军第20军,秦光远任第2师师长。以后贺龙又将部队带到南昌。

  1927年8月1日凌晨,由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领导的北伐军二万余人,在南昌举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武装起义。秦光远领导的第2师部队主要任务是进攻省政府,以及对赣江下游的警戒防务。进攻省政府的任务是艰巨的,敌人事先得到叛徒的告密,已作了充分准备。敌人以猛烈的火力封锁起义进攻的必经要道。秦光远率领第2师主力部队,奋不顾身地与敌激战三个多小时,歼敌一部,迫使敌人缴械投降,第2师占领了省政府大楼,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南昌起义失败后,秦光远极度悲愤,决心东山再起,要求返湖南拉部队再搞暴动。贺龙将秦的想法汇报周恩来处,周积极支持,立即派中央特科李强科长给秦光远送去200块大洋,作返湘费用。由于湖南形势变化,蒋介石四处拘捕起义将领,湖南省长何健反共气焰十分嚣张,大肆镇压工农革命运动,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进步人士,秦光远已无法再去湖南,遂改名秦半仙,改道去湖北大冶煤矿从事工运,那里有许多参加起义后回去的部属,工作很有成效。

  1933年12月,原黔军43军改编为85师,正在武汉整编,随后准备开赴剿共前线。秦光远的同乡刘竹铭在85师第1旅当旅长,两人因为是拜把兄弟,又是同学,原关系甚好。秦光远到85师第1旅以后,刘竹铭委任秦光远为旅参谋长。秦光远广泛联络黔籍将士,积极做策反工作,以同乡关系秘密组织发动将士起义,计划率部奔赴中央革命根据地,不料此次行动被叛徒出卖而失败。秦光远被送南京军官学校高教班“学习”,被蒋介石签署“永不铨用”,投入狱中。秦光远出狱后,准备参加李济深部在广西的反蒋活动,被委任为参谋长,他在前往广西就任途中遭国民党特务机关再次逮捕。“西安事变”后,他作为“共党要犯”释放出狱。

  1937年夏,秦光远从武汉带领妻子和三个儿子及一批进步青年闯过敌人重重封锁,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红军。此间,国共合作逐步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并决定东渡黄河北上,开赴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根据秦光远能讲会说,又善交际,关系广的特点,决定派他到湖南作党的统战、兵运工作,争取湘西王陈渠珍。9月8日,朱德、贺龙将总部决定告诉秦光远,他坚决服从党的决定,返回白区,并决心做好统战、兵运工作。

  秦光远到湖南后,利用国共合作的大好时机,广泛接触国民党党政高层、社会名流,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当时,陈渠珍与张治中有矛盾,秦光远就根据党的指示,积极做陈的统战工作,并担任了湘西绥靖公署主任、参谋长。此间,秦光远与中共湖南省委取得联系,积极配合湘西工委开展工作。为使抗日救亡活动合法化,他以绥靖公署的名义,出钱组织了一个抗日宣传队,其人员由中共湘西工委选派,并建立有宣传队党支部,由李宜之任书记、队长,具体负责宣传队的宣传工作。这支队伍由20多个革命进步青年组成,有中共党员7名为活动骨干,他们的活动影响很大,对掀起湘西地区抗日救亡宣传运动高潮,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939年5月,陈渠珍部改编为新6军,秦光远担任第1旅少将旅长。因为兵源奇缺,秦光远回镇远、贵阳、遵义征兵,旅部设在镇远环球旅馆。1940年5月初,招足新兵,秦光远率部东下,返抵湖南沅陵,不幸突然病逝。

  秦光远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一生为革命,从早年跟随贺龙参加革芾开始,直到最后临终时,他都还在党的统战、兵运工作战线上奔波,尽心尽力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工作着。他身居国民党精锐之师师长,在革命处于危急关头,抛掉高官厚禄,毅然决然地率部参加到革命武装起义的行列,为党和人民作出重大贡献。他一身转战南北,几次受挫,几次坐牢,但革命意志更坚定,决不向蒋介石屈服。他的一身闪烁着革命者的灿烂光辉。

  20军1师副师长欧百川

  欧百川(1894—1970),男,苗族,号学海,又名廷芳,贵州松桃县人,著名北伐将领,爱国主义人士。1894年出生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镇柳埔寨,。自小天资聪慧,喜欢读书,1912年考入贵阳模范中学攻读。1916年毕业后回松桃,在乡村设私馆、教村童,教学勤勉,被乡里父老赞誉为优秀教师。1918年,县里保送他到贵州省警察传习所学习,两年勤奋钻研,他学到了有关政治、军事、民法、刑法等基本知识。1920年冬毕业后分配回松桃担任保安察队长,半年后加入黔军第1师第2旅,历任排长、事务长、营长、团长等职。

  1926年夏,贺龙率川黔边防军第九混成旅驻防铜仁,他率黔军一个团到铜仁编入贺龙部,之后在贺龙部任上校团长、师长等职。1927年秋随贺龙部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第1师在欧百川指挥下,完成了围歼驻南昌第9军教导旅和第3军留守部队的任务。后随贺龙、叶挺向广东进军,欧百川任前敌司令,在广昌击溃钱大钧部。在进攻揭阳、汤坑时,欧百川与贺龙失去联系,后来只身投靠黔军国民革命军独立34旅罗启疆部,被委任为中校参谋主任,后提升为参谋长。

  1934年独立34旅参与追剿贺龙领导的红军二军团,欧百川极力主张与贺龙言和,罗启疆采纳欧百川意见,未倾全力与贺龙部交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独立34旅改编为82师,欧百川担任702团团长,参加抗日。1939年夏,欧百川升任82师副师长。1940年,82师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后,罗启疆病故,欧百川接任师长。在1941年秋的第二次长沙会战中,他奉命由常德驰援长沙,行动迅速,受到了上级的表彰。

  蒋介石亲信陈诚图谋吞并82师,欧百川洞察其阴谋后,率师在常德太子庙发动兵变,并以82师全体官兵的名义,电呈蒋介石,揭露陈诚妄图吞并82师、排挤贵州籍官兵的阴谋,同时,他还坚决表示全师官兵誓死参加抗战。太子庙兵变是国民党军史上地方杂牌部队公开反抗中央军吞并的重大事件,欧百川这一行动立即震惊了全国,在同是贵州人的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何应钦的干预下,理亏的陈诚亲到常德面见欧百川,被欧百川拒见。最后,国民政府将82师划归何应钦侄儿何绍周指挥,这一场风波才算平息。欧百川离开军队,进入国民党陆军大学学习。

  1946年夏,欧百川从陆大毕业后,陈诚派亲信约他去家中做客,暗示委以重任,被欧百川谢绝。他返回与家乡一山之隔的重庆市秀山县隐居。1946年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任他为国防部中将参谋兼南京江宁区师管司令,欧百川预感内战将起坚辞不受,继续隐居秀山。1949年夏,蒋介石的亲信李弥赴黔东组织国民党残部,他亲往秀山请欧百川出任第六编练副司令,遭到拒绝。直到同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秀山,欧百川才出来主持秀山县支前委员会的工作,得到全县民众的大力支持,为解放大西南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0年夏,时任西南军区司令员的贺龙在重庆会见北伐时的老朋友陈纯斋,问到了欧百川的行踪。陈回答欧在秀山,贺龙即对陈说:“快打电报请他来见我。”欧百川到贺龙寓所后,两人见面,倍感亲切,长谈至深夜,均无倦意。第二天,贺龙在西南军区礼堂举行宴会,欢迎欧百川。在宴会上,贺龙向与会者介绍:“这就是欧百川同志,南昌起义时第1师副师长,由南昌到海陆丰,都是他负责前敌指挥,在前面开路。后来,我们分别20多年,虽然各在一方,但他对我们共产党是完全信赖的,在言行上都表现出极大的真诚,他确实是我们党的一位长期的好朋友!”

  1950年,经贺龙推荐,欧百川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要职,开始了他在家乡贵州的新生活。1951年,欧百川任贵州省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贵州省保卫世界和平分会副主席,出席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会议。回国后,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3年任贵州省副省长,1954年,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代代表。还担任过贵州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常委、民革贵州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在上个世纪50年代,欧百川与周素园、田君亮三人同为担任贵州省副省长的非中共人士。

  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欧百川被错划为贵州省的最大右派。当时,龙云(彝族,中国现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现璠(壮族,时任全国人大代表,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欧百川(苗族、时任贵州省副省长、全国人大代表)、马松亭(回族,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王毅斋(回族,时任全国人大代表)、向达(土家族,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等6人被指为少数民族六大右派。欧百川被打成“右派”后,被撤销副省长等一切职务和全国人大代表资格,他从一名受共产党重视的副省长,一下子变成了一名反对共产党的“大右派”。

  1966年“文革”动乱中,欧百川成了首要打击对象之一。他的家先后被抄了5次,红卫兵和造反派逼迫他这名贺龙在贵州的“黑干将”交出“隐藏”的枪支。1967年,中共中央“贺龙专案组”派人到贵阳,向欧百川调查贺龙的“罪行”,欧百川坚决不承认贺龙当年有叛变革命的行为,始终不肯对贺龙落井下石。1968年,已是74岁高龄的他被送到遵义湄潭县“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身体每况愈下。中共“九大”后,他又被软禁在省军区独立师一间小屋内,多次因病重被送进医院,1970年9月1日,欧百川终于悲惨地走完了他76年的传奇人生。

  1979年5月24日,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为欧百川举行了追悼大会,正式为欧百川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