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092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1-04

电影的趣味

□亚 亚

  说到电影,我曾经自认为自己是个比较纯正的影迷。可是,什么叫“影迷”,什么又叫“纯正的影迷”,很难有个确切的定义。比方说,喜欢看韩国、法国的情感片,看了还要呆在原地,任那一股感动、莫名的情绪在脑子里萦绕半天的人,是全身心投入、纯正的影迷;而喜欢看枪战、动作片,看完了拍拍屁股走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的人,那就不算纯正的影迷吗?这样说的话,世界上恐怕很多观众就都不是影迷了,至少不是纯正的影迷了。可是,电影的趣味也就是在这里了,因为电影是影像的艺术,意义来自于观众各自的理解,不一定要有个该怎么看、怎样是看懂了的标准,但是看了,就有了各自的“哈姆雷特”。

  在美国,爆米花、可乐相伴着他们的商业大片,不吃这些单看电影,好像在中国请客吃饭不喝酒般难以想象。大片这个词,不知道起源于哪里,好像有一说来自于中影的“分账进口大片”,但是不论来自哪里,脑海里首先浮现出“好莱坞”这三个字是没错的,尽管不是所有的大片都来自那里。大投资、大制作、大导演、大名气的演员,这些是大片的“精华”,有了这些因素,电影的趣味就估计出来了大半;如果还要求思想、内涵上上个档次,不要紧,奥斯卡的获奖影片能够满足这些要求。从这几年来说,基本上每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都是内外俱佳,不至于完全没有艺术气息。当然,以上所举,均为好莱坞电影或美国电影的趣味,但是俘虏全世界大多数观众是没有问题的。你可以说它是快餐文化,但在一个节奏很快的现代社会里,在两个小时内来一道视听大餐,随着电影的主人公上天入地、惊心动魄一番,暂时抛却世间的烦恼,这样的快餐又有何不好?

  在电影的诞生地——法国,是艺术片的坚持阵地,也是法国人敢在其他欧洲人面前自豪的地方。不被美国的商业片一统国内市场,是法国电影人的目标,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小资们现在还有电影看的原因。讲情调,讲浪漫,法国人有的是招数,因为他们骨子里有着被世界公认的浪漫因子。烛光晚餐、玫瑰花、幽雅的咖啡馆、如泣如诉的小提琴声,再加上情侣的窃窃私语,气氛和情绪一下子就出来了。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一个浪漫的地方,不是法国电影爱在这里取景,而是因为这里每天都上映着爱情电影,记下来就是一段爱情故事,拍出来就是一部爱情电影。想当年,亨利夫·鲍嘉也正是在这里失去了爱人英格丽·褒曼,伤心的去了卡萨布兰卡。

  我无意列举各国电影的特点,只是想说,电影不论它的产地和类型,总有适合它的观众。小马哥穿着破风衣,仍然是观众心中的老大,因为电影就是一个梦,是我们都爱做的梦,在这个梦里,我们可以幻想自己心中的角色,并放到了那个表演者身上,他演出了我们的悲伤和哀愁,也演出了我们的欢乐和微笑,那也许不是我们的生活,却又胜似我们的生活。

  黄昏的海边,凉风习习,涛声阵阵,一对爱侣在沙滩上甜蜜依偎,而远处则露出一双仇恨的眼睛,紧盯着这里……是动作片里的危机四伏,还是爱情片里的爱恨情仇,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在电影里这一切皆有可能!而与其在那里胡思乱想,还不如静静坐下来,用自己的故事猜猜别人的结局,这何尝又不是电影的一种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