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092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1-04

贵州传统手工艺扶持传承走出新路

□赵相康

  “拿到民族民间工艺大师证,我太开心了。这意味着我们的文化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以后做刺绣、蜡染也更有信心了。”来自纳雍县猪场乡湾子村的熊丽,被省里认定为民族民间工艺大师,这让身着苗族盛装的她心里乐开了花。

  2016年12月21日,由中国民协、贵州省委统战部、贵州省民宗委、贵州省文联和黔南州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贵州首届民族民间工艺大师颁证典礼在贵定具音寨举行。此次活动旨在通过评选,培养造就一批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推进文化发展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民族民间工艺领军人才,树立民族民间工艺人才培养的正确导向。

  通过评选,杨秀月、陆文礼、吴水根、熊丽等122名民族手工艺人被评选为工艺精湛、德艺双馨的贵州民族工艺大师。

  据了解,我省近年来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建设,今年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贵州将“启动实施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程”。

  贵州作为中国西部的内陆省份,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无论是语言歌舞、节庆习俗,还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都浸润着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得到国际社会热情的关注。“瑰丽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多彩贵州的珍宝,多彩和谐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最鲜明的贵州印记、贵州特色、贵州标志。通过这个评选活动,可以引导社会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省民宗委副主任左朝刚说。

  民族民间工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民宗委历来高度重视其保护传承,“十二五”以来,在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创新方面,成效显著,亮点突出,先后与省文联联合,分别出台《2014-2016年贵州省民族民间工艺领军人才培训培养规划》《民族工艺人才“十三五”培养规划》。规划指出,到“十三五”期末,全省要建成1个民族工艺人才培训基地,建成10个左右大师工作室,全省民族工艺人才总量达1万人左右。

  从扶持民族传统手工艺进校园、进课堂、进企业,扶持传统手工艺研发、创意、生产,扶持传统手工艺产业带动等方面,《贵州省民宗委扶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方案(2014-2016年)》中做出具体的安排部署。2016年与省文联联合出台《关于2016-2020年命名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的实施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命名挂牌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1000家,投入1.8亿元专项资金,对5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综合扶持,为民族民间工艺产业发展培植基础,留住空间。

  “十二五”期间,省民宗委先后安排专项经费2260万元,实施扶持项目468个,培训各级各类民族民间工艺人才1400余人,涉及刺绣、蜡染、银饰等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400家,引导各级各类民族民间艺人创造了一大批彰显民族特色、具有时代精神的产品,推动形成规模壮大、人才聚集、门类齐全、样式众多、特色鲜明、经济效益凸显的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向红琼说:“黔东南九黎苗妹、黔西南布谷鸟、贵阳黔粹行等一批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同行业中的领军企业。”

  近年来,省民宗委、省文联、省民协联手开展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领军人才“千百十”扶持工程,着力打造民族文化艺术工作优秀品牌,先后举办民族蜡染、民族建筑、民族银饰、民族刺绣、民族剪纸、民族制茶工艺等传承人高级研修班、竞技竞艺、优秀作品展览等系列活动。

  首届贵州民族工艺大师评选活动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实施,按计划从系统调研、集中培训、现场竞艺、综合测评、专家评估等环节依序进行,前后有5年之久,期间还出版了《蓝与白的艺术交响——中国民间蜡染文化》等著作。“评选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在广大民族工艺传承人中树立优秀榜样,助推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省文联副巡视员、省民协副主席李雯说。

  省民协副主席余学军认为,民族工艺大师的评选标准有很多条,第一,必须是该评选门类里面比较优秀的杰出传承人;第二,在文化领域和民族工艺门类中有影响力;第三,要德艺双馨;第四,传承谱系比较清晰。

  此次评选活动,让全省手工艺大师在享受荣誉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得到肯定和激励,来自黔东南州的银饰工艺大师李正云说:“评选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活动的形式促进各地域之间银饰文化的交流与学习,精进技艺。对我个人来说,更是一种奋斗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