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979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6-08

母校的背影

□余运桥

  2016年6月2日的《长江日报》登载了我的母校武汉蔡甸四中即将撤销的新闻,不少电子媒体也纷纷转载了这篇新闻,很多老师和学生更是踊跃在微信群和QQ群里发表感言。一所普通高中的撤销竟然引发热议,牵动了大家对教改方向的思考。

  母校蔡甸四中原名侏儒高中,因地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发动“侏儒山战役”所在的侏儒山得名,后因撤县划区改为蔡甸四中,招收附近几个乡镇没有被重点高中录取的学生,生源自然要稍差一些,但也出过不少人才。因为近年来生源减少,2014年停招新生,今年送走最后123名学生后,有着46年历史的母校就只能留在我们这帮学生的记忆中了。同学们微信上传来的母校,爬满青藤的学生寝室、殷红挺拔的教学楼、肆意疯长的足球场野草、贴满奖状的墙壁、埋头苦读的小师弟小师妹们,还有俯身辅导小师弟小师妹们的老师……一切都是那么亲切!从1987年8月到1990年7月,我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三年艰苦而美好的时光。

  1987年8月,仿佛是命运无情的捉弄,作为初中时的学习尖子,我竟因一分之差落选重点高中。有消息灵通人士建议我们掏点钱走关系读重点高中,但家里一贫如洗,连初中学费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哪有跑关系的闲钱?我只能无奈地走进了侏儒高中,但内心的极度失落转变成了对母校的无比愤恨。从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心思就没有放在学习上,跟着学校的几个小混混整天东游西逛,任凭老师怎么批评也无所顾忌。为了供我读高中,父亲母亲在距母校几公里远的地方承包了10多亩地,母校大约就处在承包地和我们村中间的地段上。父亲母亲常常在赶着水牛,去承包地的途中,顺便给我送来大米和咸菜辣萝卜。大概是怕我难为情,他们往往在母校门口偏僻的角落等我。每见到一次破衣烂衫的父亲母亲,我都平添一分锥心般的自责。当他们问我的学习情况时,我则寻找借口搪塞过去,赶紧离去。

  临近高一下学期末,父亲突然对我发了一通雷霆大火:

  “你这个不争气的家伙,把我们的钱打水漂了,真是穷人出娇子啊!”父亲甚至要动手打我。这是我有记忆以来他最令人可怕的一次,他是一个老实巴交得连话语也极少的人,然而这一次竟然愤怒到了极点。我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侏儒高中的,很多校领导和任课老师都很关注我,希望三年之后能给母校带来惊喜。母校教导主任,我的语文老师尹正峰先生看见我如此自甘堕落,深感可惜,通过母校一位叫李家恩的老师找到我父亲,这位李老师的母亲原本就是我们村余家人,算下来我们还有一点亲戚关系,李老师对我也是恨铁不成钢。尹先生告诉我父亲,说我学习基础好,但就是自暴自弃,不务学业,整天跟一帮小混混调皮捣蛋。他还告诉我父亲,凭我的小聪慧,如果严格要求自己,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也许会成为这一带有名的人,如果浑浑噩噩,就注定会成为一个地痞流氓,危害社会,一定要赶紧挽救这个孩子。就是这一席话深深刺痛了我,我一时泪流满面,痛恨自己堕落到这般田地,让关心我的老师们如此失望。从高二开始我便发奋读书,成绩也立马上升。课余时间我还苦读唐诗宋词,作读书笔记,写文学习作,偷偷投稿。我暗自思量,如果考不上大学,也要成为作家改变自己的命运。母校当时有一位叫刘培清的老师,是一名写儿童诗的作家,浑身散发着文人的气质,还经常参加文学笔会,令我无比羡慕。母校还有一位叫谷未黄的高考落榜生,自学现代诗创作,成为了武汉地区小有名气的诗人。这些人当时都是我的偶像,其时我并不知道作家之路的艰辛,对命运改变的渴望让我不顾一切。高二上学期,我创作的小诗《枫叶》在县报《汉阳报》上发表了,于是乎有一段时间很有些飘飘然,仿佛当作家指日可待,上课也魂不守舍。教数学的朱兰波老师看出端倪,单独找我谈心,提醒我不要偏科,让我先暂时放下学习写作,等考取了大学有了基本生活基础后再从事业余文学创作也不迟。有一次见我上课走神,还把我喊出去狠狠地批评了一通:不要以为发表了一个豆腐块就忘乎所以,真正的挑战是将来的生活,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必将一事无成!可惜我当时年少轻狂,油盐不进。嘴上答应的很爽快,暗中则继续偷偷练习写作。直到上高三,我才幡然醒悟,把心思和精力全部集中到学习上。于是,厕所路灯下、教室烛光边、寝室被子里、索子河岸旁……都留下了我和同学们刻苦攻读的身影。然而为时已晚,我最终高考落榜了,班里也没有一名同学考取稍好一点的大学。有的同学选择了复读,有的同学选择了离校学一技之长,有的同学则远赴沿海打工挣钱,而我在复读了两三个月后毅然走上了当兵这条路。由于有在母校打下的文化底子,我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军校,园了自己的大学梦,也有幸成为一名正团级领导干部。

  这些年,我去了一些地方,见过不少学校的奢华,然而总不如母校侏儒高中对我亲近。母校固然寒酸,学生也较少考取重点大学,但它仁厚如山、宽容似水,对贫寒子弟从不会吝惜它的关怀与滋养,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这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源泉,也许,这就是教育的真谛!尽管母校没了,但它的精神还在,就在我们这些学生的血液里流淌,汩汩不息,流传永远!

  母校,一个难以回去却又时时魂牵梦萦的地方,一座看似简陋实则无比丰富的精神家园,注定在我们的记忆里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