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979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6-08

古朴多姿的苗族村寨——洪溪

□张永泽

  “石上水潺潺,流入青溪去。樟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在苗岭深处的重安江畔,有一个由石巷、石道、石院坝构成的山寨,它就是凯里市著名的苗族银饰之乡——洪溪。

  古寨承载厚重的历史

  洪溪位于湾水镇驻地西北1.5公里,由干塘、大寨、小寨3个自然寨组成。民国21年(1934)署长溪乡,有441户1860人。吴姓是寨内大姓,其他张、杨、王等姓为小姓。

  洪溪人大多是春秋吴国后裔。据《凯里市志》记载:越灭吴后,勾吴支系逐渐向西转移,宋时到达天柱远口地区。元代后陆续迁入黔东南境内,系境内最早使用汉姓的苗族。

  寨上老人们说,早在吴氏族人抵达洪溪之前,该寨就有人居住了,如洪溪寨边的梯田群在吴氏祖先到达之前就有了。据考证,洪溪的石坎梯田建造的时间约在明朝中期屯兵时所建。

  有意思的是,洪溪苗名叫“包丢”,译成汉语叫“补汉”。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当时清朝实行“屯军养勇,设卡防苗”政策,官家占洪溪村建屯设堡,以加强对湾水地方的统治。洪溪寨祖辈族人为把汉人送走,对其头领说:“洪溪田少缺水,乐安田坝土质、水源更好,你们到那里去,种来的粮食吃不完,我们还赔你们两筐银子”。官兵的头领经查验,认为乐安是好地方,随后搬到乐安建屯堡,洪溪因此得名“补汉”(用银子补偿汉人的意思)。

  古迹遗存多如繁星

  洪溪由于地处重安江畔,清代清水江通航后,从事小商贩经营富裕起来的吴氏先人开凿后山红石,修建了石拱门、石板路、石墙、石院坝等建筑,强化了寨子的防卫。因此,以石建寨,洪溪在凯里一带是出了名的。

  修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石拱门,是凯里市各村寨中仅存的拱形寨门。据村委主任吴国诗说,该石门由当时洪溪绅士吴勾九修建。经测量,该门高3.2米,宽2米,厚0.81米,门与石墙连成一体,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以大块红石铺成院坝,是洪溪的特色。吴成坤家居住的石院坝,据说是清朝乾隆年间由在清平县衙任职的吴盛才修建,石块大的长2.54米,宽0.7米;边石长3.13米;入户台阶为8步,由2.1米红条石铺设,保存有红石火盆、石水缸等石器。同期修建的还有吴朝明家的院坝,由当时富甲一方的吴勾衣所建,院坝南边两个角立有雕花石柱,院中间刻有一朵硕大菊花,院坝正后方5间大木房基脚、台阶由大块条石铺垫,华美大气。从这两个石院坝看出,洪溪先人的富有和远见。

  值得关注的是,在洪溪后山一个名叫羊别的坡上,还有方圆万余平方米的屯军遗址,纵横交错的石墙、巷道,残存的瓦砾,遗址边的古树、古井等,它留下了清代以前军队驻守洪溪的印记。

  银饰制作之乡成为亮眼名片

  洪溪是凯里市著名的苗族银饰制作之乡,始于清朝,银匠们制作银饰所刻录的花、鸟、蝴蝶、鱼、昆虫等动植物图案,成为苗族历史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

  洪溪的银匠工艺精湛,制作的银饰有头饰、颈饰、胸背饰、腰饰、手饰、脚饰等六大类上百个品种,记载了苗族产生、迁徙的历史,体现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年轻的银匠们不但承袭了老一辈的技艺,还勇于创新,从生活中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展示美,将银饰技艺发展到新的极致。制作的银冠、银簪、银项圈、银项链、银画等产品,不仅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还通过电商平台出口到日本、美国、法国和东南亚等地。

  目前,洪溪全村有100多户200余人从事银饰加工,铺面超100个以上,门店开到施秉、黄平等周边县市,甚至在成都等省会城市也有洪溪人开银饰加工店的足迹。在凯里小十字银饰商品城,洪溪人占了大多数。吴朝文、吴朝昌的银饰作品还在省、州举办的银饰刺绣表演大赛上获奖。银饰加工成就了洪溪人致富的梦想,为洪溪赢得了“银饰制作之乡”的美誉。

  洪溪的银匠勇于创新,制作的银饰模具,填补了黔东南州没有银饰加工模具的空白,推动全州银饰工艺品产业加快发展的步伐。吴治勇、吴治洪、吴朝军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专门为省内外银匠生产模具,成为银饰加工行业的领军人物。

  “苗族银饰天成一韵,是一首用白银写就的美丽诗篇。”吴国诗说,洪溪银匠们在党的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积极探索,精益求精,用灵巧的双手和精湛的技艺,不断的诠释着凯里苗族银饰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