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903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1-15

老兵不死 ,他的精神永存

——记我的父亲远征军战士黄强


□黄玉玲


  我的父亲黄强,原名黄安民,1920年2月16日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县第五区桃树凹村(现毕节市七星关区水箐镇中营村)。17岁时父亲因家境贫穷又逢失火,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独自一人脚踏草鞋,以野果为生穿越了3天3夜的丛林走出了大山,后来到湖南、广西、云南等地谋生。1941年考入贵州都匀驾驶学校。因受到当时西南大后方抗战热情的鼓舞和影响,1942年5月在贵州都匀驾驶学校毅然报名参加了中国远征军,成为一名学兵。其后,随团队来到云南昆明,正式成为一名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斗的中国远征军战士。

  1942 年8月,国民政府利用驼峰航线空行返航的机会每天从云南空运几百名士兵到印度补充兵源以抗击日寇。父亲因此随远征军来到印度兰姆伽兵营,后任上士。1942年8月至1943年10月,在印度兰姆伽军营接受美国军事装备及训练,主要学习了战车(坦克车)、汽车修理和驾驶,归属远征军印度战车第三营,主要从事部队的物资弹药及人员运输工作。

  1943年10月,随驻印远征军参加了缅北反攻战,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父亲先后参加过了畹町、腊戍等多次战斗。均表现突出,英勇顽强。1945年10月,随远征军战车营返回云南。

  1947年1月,父亲在国军长沙26师44旅任汽车驾驶员,后随军经过徐州,在前往鲁南运送物资后随军起义。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入了人民军队。参加了当时的新四军一师一旅,在供给部任汽车驾驶员。

  1947年5月后的解放战争中,父亲先后在四纵队、特纵汽车大队、炮一团任汽车维修、驾驶员、修理组长、班长、排长、连长等。参加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沂蒙山战役、石家庄战役、开封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等七大战役。父亲在战斗中勇猛顽强,不怕牺牲,忘我工作,多次为党和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其中曾荣立军级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和四等功2次,同时还获得了渡江战役纪念章、淮海战役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和解放奖章等。

  1947年8月,在南京朱家营房,父亲因领导方式管理大胆,工作埋头苦干,钻研业务和技术并给同志们上课提高业务技能,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等而荣立三等功。

  1948年8月,在开封北海特纵修炮厂参加开封战役,因在飞机轰炸下抢修车辆不怕死,白天晚上担任运输工作牺牲睡觉,过江时炸毁敌碉堡等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

  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中,因工作责任心强,沉着勇敢、不怕牺牲不怕苦,三天三夜不休息,带领同志们4、5天就抢修好军车30余辆的特殊贡献而荣立军级一等功。

  1949年7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忠诚的战士。

  1949年11月7日,在上海宝山机场,因工作一贯积极,以身作则,带动全班不休息,自己修好汽车4部,解决材料问题,圆满完成上级任务等,荣立四等功。

  1951年3月8日,在上海四平路营房,因工作积极,埋头苦干,表现突出荣立四等功。

  1951年4月,父亲与战友们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又投入到举世瞩目的抗美援朝战斗中,任志愿军炮七师二十一团修理厂厂长兼技师。父亲在朝鲜战场上依然勇猛顽强,不怕牺牲,积极工作、出生入死并身负重伤,亲身经历了上甘岭战役等艰苦卓绝的战斗,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和获朝鲜人民军军功章2枚等。1951年8月,因工作和学习创立功绩获三等功臣和朝鲜人民军军功章;1952年7月,因及时完成车辆抢修任务和冒着枪林弹雨运送弹药,荣立三等功和朝鲜人民军军功章。

  2014年7月1日,父亲走完了他传奇而又坎坷的一生,享年94岁。

  许多年来,一些报刊媒体也曾多次报道过他的有关英雄事迹,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记录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实录的《中国好儿女》中,就记录了他在抗美援朝参加老秃山的战役中,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在美军飞机猛烈轰炸下冒着枪林弹雨抢运弹药的故事。

  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的《劳动者之歌》及甘井子街道的《城市脊梁 大连未来》等书籍也收集了父亲“难忘的战火生涯”系列之《炸碉堡》、《抢渡庆川桥》、《修汽车》等感人故事。《炸碉堡》故事中讲述了父亲的那段惊心动魄故事:在著名的渡江战役中,解放军所在的部队侦察到敌人在江对岸建有一个混凝土碉堡,如果碉堡不炸掉,势必会使进攻受阻,增大我军的伤亡。上级领导决定用智取的方法炸掉碉堡。父亲和七名水性好,平时机灵的年轻战友被选拔出来组成小分队。午夜,长江江面万籁俱寂,趁着夜色坐着小船向江对岸划动,快到江心时被敌人发现了,各种炮火疯狂地向小船袭来,小船被炸翻了,四名战友当场牺牲了,鲜血将江面染红一片,有的战友直到牺牲时还双手紧紧抱着炸药包。父亲和幸存的两名同志顾不上悲痛,紧了紧捆在身上的炸药包便潜入江水。敌人的探照灯把漆黑的江面照得如同白昼,稍有情况就是一通扫射。父亲和战友们不敢轻易浮出水面,长江水冰冷刺骨,不一会身体就被冻得瑟瑟发抖,但是互相鼓励,凭着对党的忠诚,对迎接新中国诞生的信念,硬是咬牙坚持几个小时游到对岸,上岸后冻得不能走路,就爬到岸边,把3个已经死亡的国民党兵的衣服扒下穿在身上,躲过敌人的哨兵,把炸药包放在碉堡旁,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飞上了天,为我军的前进扫除了障碍,为此父亲荣立了三等功。

  另一个故事是《抢渡庆川桥》,讲的是1951年10月,父亲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七师21团汽车修理厂技师随军赴朝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战争,次年7月,参加了老秃山的战斗。当时,我方部队在朝鲜庆川市遭遇美军敌机的阻击,装满武器弹药的车队能否抢渡庆川桥直接影响到老秃山战役的胜败。为了阻击我军过桥,美军飞机不停地扫射并狂轰乱炸,此时大桥已被炸得摇摇欲坠,眼看就要垮了,父亲急得眼睛都红了,从掩蔽处拼命往驾驶室里跑,战友拽着父亲喊:“这么凶的炮弹你不是去送死吗?”父亲当时什么都不顾了,钻进驾驶室,发动汽车,直冲大桥。敌人的子弹在面前呼啸而过,父亲也没有丝毫的犹豫和畏惧,只是猛踩油门冲了过去。就在父亲驶过桥头的同时,庆川大桥轰的一声被敌机炸塌了!

  还有个故事是《修汽车》,讲述在朝鲜时,由于我军装备少,所以装备一旦出了问题,都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修好。几乎每次战斗的间隙都有流弹在天空划过,但不管情况如何我们都要利用这个间隙时间赶赴前线,修理装备。在零下35度的冬天,一些车辆发动机油三天两头被冻成冰棍,摇手柄摇不动,父亲就地取材,用炭火烤发动机,融化机油,烧开水加注水箱,用喷灯烧排气管,在加温发动机同时,使用摇手柄。还独创了一种土办法,即一人握住摇把,两人用绳子扎在摇把上,一左一右地拉动,再一人踩油门,几个人密切配合,形同一架精密的机器,同时运转,没想到奇迹真的出现了,发动机轰轰隆隆启动了,在战友们的欢呼声中车队又向前方战场驰骋了。

  父亲是一名党员,又是汽车修理技师,无论何时,当装备出现问题时我都要带头去修理。一次,战斗正酣,我军大炮哑了!此时敌人的炮火排山倒海似地压了过来,再持续下去,阵地就要丢了,父亲同几位战友冒着敌军炮火冲向阵地,及时把大炮修好了,我军大炮再次发威了!在返回的途中,汽车突然刹车失灵,危机中父亲没有惊慌,顺势将汽车向山坡开去,直到车速减慢撞树后停下。当时是半夜时分,水箱没有水,又找不到一点点的水源,眼看车开不走怎么办?父亲急中生智让战友下车,向刹车总泵里撒尿。汽车的风扇区传送带断了,急中生智的用赶马的鞭子代替,就这样返回了部队。

  父亲在战斗中曾多次负伤,也是在一次运送弹药的途中,被轰炸的敌机炸飞出汽车,被埋在了废墟里,颜面鲜血流淌,严重脑震荡,两根肋骨骨折并插入肺中,奄奄一息、不省人事,幸好父亲要好的战友孙宝成同志闻讯后及时赶到现场搜寻,才从废墟中把父亲抢救出来,救回了一条命。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父亲经历了几天几夜缺水断粮、饥寒交迫、艰苦卓绝的战斗,许多战友都牺牲在了那里……父亲右眼被弹片炸伤,自此之后右眼落下合不上的毛病……

  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父亲腿部中了3弹,因为当时麻药短缺,医生建议到条件好的医院手术,父亲怕影响参加战斗,就在阵地临时搭建的医务所内,愣让医护人员把子弹活活拔了出来,没有喊一声痛!恢复几天后就重返战场。

  在抗战胜利纪念日之际,我们来到父亲墓前,跪拜父亲,告诉他寻亲的经历,并把这捧乡土洒在了父亲坟前的松树下,让家乡泥土的芬芳和亲人的气息陪伴在父亲的身旁。这里没有了硝烟,没有了匆忙,没有了乡愁,有的只是温暖的阳光、蓝天碧海,青山苍柏和朵朵鲜花陪伴着他,在这里长眠、安息! 在我们告别父亲即将离去时,晴朗的天空也突然洒下了雨点……

  还有一件让我倍觉安慰的事情。为纪念中国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纪念中国远征军深入滇缅抗击日寇,感恩先辈、缅怀忠烈,2015年,有关方面和关爱抗战老兵民间组织及社会爱心人士在云南腾冲县来凤山——当年抗击日寇的主战场共同捐资修建了“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日殉国将士纪念碑”,在此碑周围修建了“中国远征军黔籍参战将士名录墙”,以慰祭英烈,昭示后人,9月已基本竣工。9月14日举行了庄严的落成仪式和佛教界招魂超度法事活动。经有关方面的推荐和审核,我的父亲,一名光荣的中国远征军战士——黄强的名字已镌刻在“中国远征军黔籍参战将士名录墙”上,和他曾经的战友们一起昭示后人,代代相传!

  老兵不死,他的精神永存。

 

黄强

黄强获得的立功证书及奖状

黄强1956年在解放军炮七师汽车修理长任厂长

中国远征军黔籍将士名录墙上黄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