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903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1-15

让红色传奇故事长久流传

——彭苏谈其作品《跟随红军长征的日子》

□蒋兴华

  1934年10月,瑞士籍传教士薄复礼和妻子由黄平旧州前往镇远的途中,同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突围西征的红6军团不期而遇,成为了萧克将军口中“一件不能遗忘的军事活动”的参与者。之后,薄复礼跟随红军开始了一段传奇历程。

  外国传教士与红军长征先遣队的一场意外相遇,开启了一个传教士的传奇历程:随着红二、六军团在湘鄂黔川滇转战的艰苦岁月,他为萧克翻译至关重要的贵州地图;为贺龙的女儿编织毛衣……

  从对红军的不理解到理解,从对自由的渴望到对长征岁月的无比怀念,究竟是什么让他产生如此巨大的改变?又是什么让他对中国时时挂怀?

  针对这一独特的传奇事件,我省著名作家彭苏用文学形式对此进行诠释和生发,还原历史真实,以大气磅礴又不失细腻之笔调,呈现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细节,文字流畅,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这,便是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小说《跟随红军长征的日子:一个外国传教士所亲历的长征》。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

  彭苏说,一位美国记者,在中国工农红军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后深入陕北,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和多位红军将领和士兵,写出了《西行漫记》,让中国和世界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中国工农红军及其长征的传奇故事,为日后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打下了重要的宣传基础。这位美国记者,是日后名震中国和世界的斯诺先生。然而,比斯诺更早地写出宣传红军长征英勇事迹的传教士薄复礼,出版了一本他跟随红军转战的回忆录《抑制的手》。由于多种原因,虽然没能产生像斯诺和《西行漫记》那样大的影响,但却为后人留下了当年红军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更令人称奇的是,事隔半个世纪后,薄复礼又神奇地和当年俘获他的萧克将军取得了联系。萧克将军特地为薄复礼的回忆录在中国出版写下了一篇长文,讲述了他五十年前与薄复礼相识的经过和五十年后重新取得联系的过程,并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恰当地评价了薄复礼和他的这本回忆录,因而在中共党史和红军战史研究领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我第一次知道薄复礼在红军中的这一传奇故事,是在1983年初。那时,我刚刚从遵义医学院毕业,分配在黔东南自治州——也就是当年薄复礼被红军俘获的地方工作。当时,黔东南自治州话剧团排演了一出名为《红星与十字架》的话剧,题材正是讲述薄复礼在红军中的这一传奇经历,这使我感到无比震惊。”彭苏如是说。

  彭苏回忆,由于父亲解放前曾是中共地下党员,这使他从小就对中共党史感兴趣,因此在知道薄复礼的这一传奇故事后,他着浓厚的兴趣关注相关的消息。

  彭苏告诉记者,1989年,他有幸读到了薄复礼中文版回忆录《一个被扣留的传教士自述》。这本回忆录,真实而原始地记录了薄复礼当年在红军中的生活。这使他第一次了解到,他和一些来华外国传教士的内心现象和史实。

  在彭苏看来,薄复礼在这本回忆录中,记录了他和许多西方来华的外国传教士,怀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在中国一些非常贫穷落后的地方传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或医术。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长眠在云南高黎贡山深处一个世纪的西方传教士,一百年后的今天,那儿贫穷、落后,现在就是心怀崇高政治信仰的人们也不一定会愿意在那儿呆上几年,可这些西方传教士为了信仰和传播西方文化及自然科学知识,把生命都献给了我们这个国家。

  彭苏说,当了解这些后,这使他想起了一位在上世纪来到中国的英国传教士柏格理,他在贵州最为贫困的乌蒙山区威宁县石门坎苗族地区,先后创办建立了教堂、医院、麻风病院、织布厂、学校、足球场、游泳池等,并为苗族创造了文字,最后病死在那儿,当地苗族人民用“苗族救星”、“苗族之父”、“拉蒙”(苗王)等来称颂他。截至1949年,他和后来的传教士在当地一共培养出数千名苗族小学生、中学生、本科生甚至三名博士生。

  彭苏说,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一些人认为,西方的传教士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文化间谍。他们来到中国,是为了用宗教手段从精神上麻醉和奴役中国人民。正如萧克将军在《谈薄复礼和他的回忆录》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当时,我对传教士的印象是不好的,因为我们认为他们来中国是搞文化侵略的,所以,把他们当地主一样看待,财产要没收,拘留要赎金。”但是,在与薄复礼接触一年半之后,萧克将军和红军将士们对薄复礼和外国传教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薄复礼先生及其一类的传教士,他们到中国来宣传教义的同时还办学校,翻译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传播文化,开展慈善事业等等,客观上起过好作用。”

  彭苏认为,薄复礼在回忆录中所记录的有关他在中国工农红军中十八个月的生活,还有和来华传教士的生活和工作,是一段没有为了政治目的而经人工修饰过的历史。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将薄复礼在红军中的这段真实传奇史实,用文学艺术的形式,介绍给更多的人们。他希望这部书稿,能够告慰已入天堂与上帝相见的薄复礼和与马克思相见的萧克将军,还有那些数不清的、早已长眠在地下的红军英烈;希望这一段由薄复礼和萧克将军,以及那些长眠在地下的红军英烈绵延了半个多世纪的红色传奇故事,长久地在中国人民中流传。

 

薄复礼

薄复礼手绘随红二、六军团长征路线图

长征中的红六军团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