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民:从“茶人”到“茶王”
□陈文坤
在2015贵州省秋季斗茶赛上,续春茶斗茶赛后,来自清镇红枫山韵茶场有限公司的茶样“湖城明珠”又斩获绿茶“金奖茶王”。专家认为:该茶外形盘花呈颗粒状、较重实、有毫,深绿较润;汤色嫩绿、清澈;香气醇爽有嫩栗香;滋味鲜醇。
培育出“湖城明珠”的人,就是张卫民。作为70后的张卫民,曾经从事过农业耕作,也曾外出务工经商,吃了很多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痛。最终,他选择做一名茶人。光阴荏苒,几经磨练,在2015年的这个秋天,终于结出了硕果,成就了他神话般的“茶王”梦想。
打工受挫 回家卖茶
1996年冬天,在遵义务川县务农的张卫民报名参军,却未如愿入伍,不能通过参军来改变生活的他感到十分沮丧。一位在广州打工的好友于是对他进行了一番开导,并告诉他外出务工也是实现的梦想一种方式。几经纠结后,张卫民决定将家里的猪卖了,凑足盘缠南下广州,打拼“天下”。
带着350元钱,张卫民盘缠到了广州,去寻找那个属于他的“天下”。不料天未逐愿,人即倒霉:刚到广州的张卫民因缺乏经验,被骗子以介绍工作为由,骗走了身上的200元现金。事后,身上只剩15元的张卫民陷入了绝境。想回家没路费,想吃饭又怕吃了上顿没下顿。
张卫民的朋友得知他的处境后,在东莞大岭山镇帮他找到了一份工作,是一个玩具厂流水生产线上的工人,包吃包住每月工资300元。接近身无分文的张卫民,立即接下了这份“重要”的工作。
玩具厂的工作并没想象中的好。工厂不提供早餐,只有中餐和晚餐,兜里只剩15元的张卫民过着每天都饿着肚子等着开午饭的生活。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1997年3月,在厂里上了几个月班的张卫民,意识到这里不是他想要的“天下”,他离梦想越来越远了。于是,张卫民放弃“闯”广州的想法,回到贵阳。
张卫民的亲戚在合群路有个卖茶叶的门面,在亲戚的劝说下,张卫民留在店里当起了小工。不被看好的张卫民,在历时三天的短暂培训后,便匆忙上岗。也许他真和茶有缘,平时学什么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张卫民,竟然很快掌握了卖茶的技巧,快速成为店里的一个卖茶能手。
店里经常会遇到上门推销茶叶的商人,一来二去,张卫民与他们成为了朋友。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他发现了商机。
几经波折 成就理想
1997年6月,对茶叶有所了解的张卫民决定自己创业。他找亲戚借了点钱,在沙河桥批发市场租了一个柜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梦。
1998年,卖茶叶的小生意在张卫民的精心打理下做得有模有样,对生活也增添了几分期待。他设法将茶叶的销售规模提上去,铺货成为了他的选择。
可惜好景不长,张卫民的店铺遭遇商场整改,他被清理出场,创业梦破灭。经过清算,他欠了亲戚三万元创业资金没还。不甘心就这样失败的张卫民将贵阳销售茶叶的68家店铺逐一走访,对他们正在销售的茶叶和期待销售的茶叶进行了摸底。
在朋友的推荐下,张卫民得知离贵阳不远的惠水有着不错的茶叶。他立即揣着500元全部家当独自跑到该地的茶山上收茶叶,将茶叶买回来,再卖给贵阳销售茶叶的店铺。当时,惠水茶叶的品质好,做倒手生意的他,每次都能赚翻。
1999年清明前后,张卫民便往返惠水茶山有四次之多。
小有成绩的他,并没将目光长期放在惠水。他把目光转移到贵州出名的湄潭茶产区。赚钱来之不易的张卫民在出差期间,从来都只住5元一晚的招待所,如果招待所10元包早餐,他就选择住10元的。据张卫民说,每次在回贵阳的路上,他会在车上吆喝起来买茶叶,赚点车费。
张卫民“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让他的生活有了大起色。1999年年底,他不仅将自己欠的三万元全部还清,还准备再次开店做销售的茶叶生意。
在2000年至2007年之间,张卫民的茶叶生意越做越好,生活与原来相比也有了大变化。经过自己的努力,房子和车子都有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开心,反而思索起更多问题。在多年的茶叶销售过程中,张卫民发现散茶的品质一年不如一年。只是从事茶叶销售的他,没法去改变这个状况。不仅如此,圈子里的不良商家越来越多,他们用着“以次充好”的经商态度,冲击着整个茶叶市场。
几经思索,张卫民决定自己种茶、做茶,立志要为他的客户提供优质的茶产品。
吃苦耐劳 夯实基础
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从省委省政府层面大力支持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张卫民赶上了这个好时机。
俗话说“自古黔中出好茶”,说干就干的张卫民走访了贵定、平坝、普定、安顺等地。最终,他在靠近清镇红枫湖的一片荒山上,将心中的茶园定在这里。他认为,清镇红枫湖地处黔中,离贵阳市区近,交通便利;红枫湖属于生活饮用水保护区,这里没有重工业企业,土壤和气候都适合种植茶叶。
茶园的位置刚定下,张卫民又困惑起来,他不知道是应该做生态有机茶园还是做一般的茶园。生态有机茶园是不能使用农药、除草剂、工业化肥的,在茶叶品质好的同时,管护成本也非常的高;而一般茶园则管护成本低,但会因为使用农药、除草剂、工业化肥等东西,导致茶叶品质下降。联想以前的经历,几番权衡后,张卫民决定做生茶有机茶,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付出。
2008年初,张卫民将茶园土地的使用权办了下来,这标志着他正式从茶叶经销商转变成茶人。
“当时,我缺乏种茶树经验,只听过别人说怎么种,但没亲自操作过。我按照别人的指点进行开沟、施肥、种茶苗。可当茶苗长大后,才发现土壤中出现了空层,使得茶树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回忆第一次种茶的情景,张卫民感叹地说。茶树开沟一般为40公分,当时他没经验开了70公分。土壤里的有机肥被吸收后,便会出现30公分的空层。这导致当年种的100亩茶苗现在只存活了60%。
2008年夏天,刚种下没多久的茶苗遇上了干旱。
“当年,我们贵阳市农委到这里视察茶园建设情况。只见一个小伙头顶着太阳,用肩膀挑着装有水的扁担,肩膀已被沉重的水桶压得淤青流血,却仍然细心的对茶园里的小茶苗浇着水。这个小伙正是张卫民。”贵阳市农委农推站站长、贵阳市茶办主任龚静回忆道。
不仅浇水如此,茶园除草张卫民也从不马虎。100亩的茶园,他都是亲自动手,一根根的将杂草从茶园里拔走。单是2008年这一年,他就除了5次草。
当地的居民被张卫民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打动,陆续加入到他的团队里。那时,张卫民虽然资金紧张,但从不拖欠他们的工钱,甚至还提出日结的概念(即是每日完成工作,便可领到工资),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2009年,在老乡的支持下,张卫民的茶园又种植了600亩福鼎大白。
改进工艺 成就“茶王”
茶苗在张卫民的呵护下成长为茶树。2010年,茶园即将投产,他特地去湄潭、凤冈等贵州主要茶产区参加茶叶加工培训,学习如何用现代化机器制茶。
2011年春天,茶青下树了。抱着激动心情的张卫民开始制茶。第一锅茶叶在制作的过程中,并不顺利。在杀青的时候,因为温度掌握不好,致使茶青因温度过高,而全糊了。没办法,张卫民又将专家请到厂里进行现场指导。在专家手把手的教导下,勉强将茶叶做了出来。第一次做的茶叶苦涩、叶底暗淡不完整、茶叶完整度不高、汤色黄暗。
张卫民的一个朋友得知他在做茶叶生产后,特地将他所生产的第一锅茶买走。茶叶虽然卖了,张卫民并不高兴,他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于是他又先后去了湄潭、贵定、都匀、浙江、福建、广州等地去学习如何做一杯好茶。多地的考察学习,张卫民找到了制茶的感觉。他马不停蹄的回到厂里继续做实验。2011年全年,他就用了5000斤茶叶做实验。在反复的实验中,茶叶的制作工艺有了质的提升,茶叶的汤色和滋味得到极大的改善。
茶叶内质得到了提升,口感上去了。张卫民又开始着手改善茶叶的外在表现。由于当地居民没学过如何采摘茶叶,在采摘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叶头采摘不均匀、茶梗保留不完整等,严重影响了成品茶的外在。为此,他请来专家进行现场培训,还定期组织采摘茶叶技术评比。
经过一年的努力,张卫民所生产的茶叶有了诸多改进。
2012年,张卫民茶场生产的茶叶因品质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茶叶销售收入能与茶场的工人工资和茶园管护成本持平。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继续请专家到厂里进行技术指点,提升制茶工艺。从2011年至今,张卫民的厂里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新的生产设备,以及配套的新生产工艺。
有着精益求精精神的张卫民,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获得黔茶杯两个特等奖和一个一等奖。每年都去北京参加茶博会的张卫民,经常会碰到回头客找上门的情况。有一次,一位老大爷拿着他家茶叶的包装,在展馆里寻找他们。大爷说:“我很喜欢喝你们家的茶叶,由于每年只能在茶博会上买到,所以十分的珍惜。平常家里来客人了,只有遇到懂茶的,才会拿出红枫山韵茶场所生产的茶叶与他们分享。不懂茶的就用其它茶叶招待。”
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张卫民逐渐成为了行业中的领军人物,制茶的工艺得到社会认可。在贵阳市发布的《雀舌生产标准》和《毛尖生产标准》,他就是制定者之一。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2015年贵州省秋季斗茶赛上,红枫山韵所生产“湖城明珠”斩获绿茶类金奖。赛后,张卫民说道,“得到金奖‘茶王’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并不是终点。我是因为综合评分第一,才收获‘茶王’称号的。在这次比赛中,有的茶样叶底比我好,有的茶样汤色比我好,这些都是我还应该改进的地方。”
据贵阳市农委农推站站长、贵阳市茶办主任龚静介绍,红枫山韵所生产“湖城明珠”是贵阳市农委今年开展“贵州珠形茶成形技术创新及应用”课题的具体应用。张卫民是这个技术的首个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