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887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2-18

立大德造大奇为人类申诉

——《中国远征军万岁》自序

□杜 宁

  在贵州做美术编辑,历21年。20年前就读过些抗战将士亲历那段悲壮岁月的文字,他们是刘铁轮、王萼华、李祖明、王景渊、王光炜等先生。

  更早些年,来到安顺旧州镇,结识镇上开了一家小饭馆的黄公,跟他熟了,听他聊起抗战的经历,他18岁就当了排长。在他那儿吃饭,总是不收我的饭钱,我画了一幅他的小饭馆。后来再去镇上看望他,他已经辞世。那幅画上记录的日期是1992.6.26。

  有一年到了云南勐海县,早晨在街头遇见一位鹤发童颜的长髯老人,当地人都叫他马大爷,令人肃然起敬的马大爷是抗战那个年月从南京老家来到这里的,他是随远征军来的。

  我周围就有好几位朋友的父辈或亲人都拿起过枪,投入到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奔赴抗日前线,多一去不复还,长眠在异域。

  开始画抗战老兵的初衷是想争取画成120位,把他们的年龄加在一起,即是“万岁”。据远征军老人的回忆,当时就有“中国远征军万岁”的口号。这些年一路画下来,已经画了近三百位,决心继续画下去。

  以绘画来表现抗战老兵,有探求不尽的语言方式,悲怆、忧伤、苦衷是努力要表现的终极,同时在画面上纪录老人的口述也更显其珍贵,哪怕老人的表述不是很顺畅,甚而有的老人处在病重垂危中而无以言表。所幸的是有好几位老人是躺在病榻为其画下苍老的尊容,并记下了他最后的心声。

  为画抗战老兵已经走过很多地方,就云南已去了四次,重走远征路,还远足泰国、缅甸,算是跨出国门画老兵的第一人。一边画老兵,另还寻访战地踪迹,画下了战场遗址。

  在前往异地探望老兵的同时,就有多位爱心人士托付,代他们向抗战老兵敬献善款,表达敬意。他们是:祖寿仁先生、陈绚阿姨、候莹、王续丹、黄筑开、蔡绍绪、闵莉等。

  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在此谨以70位抗战老兵的伟大形象,编印成第一集,也算是献礼。以后再出二、三集。本书的出版,在现行出版管理制度下仍难以进行。对于传扬我们的民族英雄深感悲哀!于此,特致谢马来西亚第一现代美术馆,感谢戴毓赋先生。

  当我们捧阅此书,为之感慨时,切勿忘记资助印行本书的:齐松、刘广发、胡俊、刘砚忠、黄彩梅、汤丽娜、龙丽芬、覃遵龙、王大卫、彭尚峰、杜娟。他们的善举也是在表达着对抗战老兵的关爱和敬仰。

  风烛残年的抗战老兵们正在隐去,尽我所能,继续追寻,力争去台湾画那里的抗战老兵,把他们的画像带回大陆。每一个抗战老兵的形象、口述,虽只是那场战争的碎片,但却凝固了那段历史的真实。画中老兵的年龄是作画当时的岁数,有的已相继凋零,有的寿登期颐。

  画抗战老兵不迪于是重要的历史题材。然而,它却是被忽略的,被边缘化、被模糊化、被淡化。徐悲鸿先生说:“立大德、造大奇、为人类申诉。”我遵行而力践之,以我的绘画语言,用画笔追溯到最后一位抗战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