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887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2-18

张之洞与清末教育改革(下)

□梁茂林 郭静秋

  (续接上期)1891年,张之洞首先在铁政局旁设立了算学学堂,并设方言、商务学两学附列其中;另有一个矿石学班,亦由铁政局附设,是为湖北官办专门实业学堂之始。方言、商务学堂学生50名,除学习外语之外,还要学习有关商业知识。1892年,矿石学班扩充成为矿务学堂,仍隶属于铁政局,聘英人鲁宾逊为总教习,骆丙生等为化学教习。1895年有学生20人,1896年该学堂化学专业并入自强学堂,只设矿务专业。

  1893年设立自强学堂。学堂初设方言(外语)、格致、算学、商务4科(斋),数学家华蘅芳曾在算学科任教。每科超20名学生,但仅方言科学生住堂学习,其余3科按月考课。1896年夏,算学科并入两湖书院,格致、商务2科停办;而方言科再分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4科,翌年又增设东(日)文1科,该学堂遂成为外语专门学校。1902年改名为言方学堂,迁至原农务学堂旧址(今阅马场湖北教育学院处)。

  1902年以前,方言学堂学生不过七八十人,1907年学生最多时有354人。课程除外语之外,还有中文、史地、算术、公法、交涉、兵操等10余门。辜鸿铭任过总教习。先后有外籍教师20余人,其中欧美人10名,日本教师11人。从1893年开办到1910年,共毕业学生200余人,不少人到外国留学,或担任交涉、翻译、政府和企业管理工作。故舆论认为:“京外所设学堂已历数年,办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自强——方言学堂成为当时湖北很影响的新式学堂。1913年在该学堂的基础上成立了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898年,张之洞奏设湖北农务学堂,地址在武昌东厂口四川会馆。开办的头一年聘有美国教师2人,1900年后又聘日本教师4人,学生亦由开办时的20人增至100余人。学堂设有农桑2门专业,讲授外语、算学、电学、化学、种植、畜牧、茶务、蚕务等课。1902年冬,学堂迁往武胜门外宝积庵,在沙湖边置有2000亩地作农事试验场,并把专业扩为农桑、畜牧、森林3门。1906年,该学堂设高等正科,称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湖北高等农林学校。

  在办农务学堂的同年,张之洞还办了工艺学堂,校址在文昌门原江汉书院。聘有日本和中国工学教师,学生五六十人,分习汽机、车床、绘图、翻砂、打铁、打铜、木作、漆器、竹器、洋蜡、玻璃等各门工艺。学生每天4小时在课堂学习格致、化学、算绘等课,4小时实际操作,晚上仍须读中国经史等书。1905年,该学堂迁往武昌鲇鱼套新址,附设有厂房,1907年改名为中等工业学堂。

  1902年,张之洞逐渐形成“师范学第一”的系统办学思想。在湖北、江苏创办了一大批各级师范学堂。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在《江南省创建三江师范学堂奏折》中,张之洞这样陈述:查各国中小学堂教员咸取材于师范学堂,是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尤为重要。两江总督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此三省各府州县应设中小学堂,为数浩繁,需用教员何可胜计。……经臣督同司道详加筹度,惟有专力大举,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则目前之致力甚约,而日后之发生甚广。兹于江宁省城北极阁前勘定地址,创建三江师范一所,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士人,皆得入堂受学。……现拟江苏省苏属宁属定额各二百五十人,安徽省定额二百名,江西省定额二百名,共定额为九百名。其附属小学堂一所,定学额为二百名。所有师范生及附属小学生均由地方官出具印结,取具本生族邻甘结,保送考选入学。……至学堂建造规模及一切课程办法,经臣专调曾赴日本考察学校熟悉教育情形之湖北师范学堂堂长来宁精绘图式,详定章程,总期学制悉臻完备合法。并于省城设立两江学务处一所,委派司道等员会同综理,加意讲求督催兴办,以副圣朝兴教劝学造就人才之至意。

  1902年开办的湖北省师范学堂。该学堂校址在武昌宾阳门南,为鄂湘两省培养小学教师。学员120名,分为一二年速成科和三年本科,除开设普通学之外,另开教育学、卫生学、教授法、学校管理法等课程。翌年10月设附属高等小学(即东路小学堂),供教学实习用。生源初为24岁至30岁的廪增附生,后改为从中学堂招生。知府梁鼎芬任监督,廪生陈毅、举人胡钧任堂长,聘日本师范教员户野周二郎为总教习。该学堂不仅是湖北,也是全国最早的完备独立的师范学校(据《张文襄公治鄂记》说,省师范学堂于1905年设于武昌昙华林丰备仓通判署旧址,而拟设于宾阳门南青草坡的师范学堂,变计设于由两湖书院改名的文高等学堂)。

  1904年,张之洞拨银4.3万两,把文高等学堂(原两湖书院)改建为两湖师范学堂,招收鄂湘两省生员(秀才)1200人,故亦称“千师范”,实际招生七八百人。学制5年,有初级、优级两个等次,开设课程有修身、读经、中文、教育、算术、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博物、手工、音乐、体操等,附设有两等小学(即包括初小和高小)1所,以供教学实习。1907年后,由该学堂分出理化专修科和博物专修科(均设在武昌兰陵街,各有学生约120人),亦是培养中学师资的专科水平的学校。

  1904年,省城还办有师范传习所,实为简易师范,对已有普通学基础的教师加以教育学、教学法、学校管理的训练。1906年在滋阳湖(今称紫阳湖)开办女子师范学堂,亦附设有高等小学。

  1906年,张之洞为培训湖北各府州县师资,在省城设立支郡师范学堂。学生分府各录取100名,称作1堂,先后开办8堂,分设于巡道岭、黄土坡、昙华林、贡院各处。学生亦须有生员资格,学习一年半,开设课程与两湖总师范学堂相同。

  此后,武汉还开办过农业、工业、商业教员分传习所(亦称讲习所),亦是师范性质;汉黄德道、汉阳府、武昌道、也设过师范学堂。武汉之外的各府、道,甚至较发达的少数州、县,也办起了师范学堂或师范传习所。到1909年为止,湖北全省共办过师范学堂35所,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5000多名教师。

  1898年,张之洞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劝学篇》序中,分析楚国强盛的原因后说:“不知其祸,则辱至矣;知其祸,则福至矣”。他指出清廷衰败的根源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他说:“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

  光绪三十年十一月(1904年1月),张之洞奉旨入京,与张百熙等人共同协商重订学堂章程,经过几个月的磋商,诞生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在全国范围推行的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当时通称“癸卯学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袁世凯、张之洞、盛京将军赵尔巽、署两广总督岑春煊、署两江总督周馥、湖南巡抚端方,以六重臣联衔上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折》。联衔上奏两天后,上谕“著即自丙午科(1906)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笔者认为,张之洞的一生,以其精深博大的学养,以经世致用思想为指导,关注民生和国事,在许多方面做出的功绩,值得肯定和纪念。日本明治时代的权臣伊藤博文说,张之洞是当时中国最能办事的人。至于他的局限,可以从他所处的时代给予理解,不能用现在的眼光苛求。

  教育,是民生之本,强国之基。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教育领域改革将迈出越来越大的步伐。笔者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借鉴张之洞会通中西,权衡新旧,从教育入手,重点抓好师范教育谋发展的历史经验,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完)

湖北自强学堂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