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让村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美丽乡村”建设“贵州路径”
□本报记者 田锦凡
初夏的路旁田里,连片的向日葵花竞相斗艳,三五对恋人正在兴致勃勃地拍摄婚纱照。
这是遵义市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的一个场景。十天前,正因为这个自然、温馨的场景,引起在此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句“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的有感而发,让这个小山村很快名扬全国。
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后改名“花茂”,寓意花繁叶茂。近年来,该村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引导村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旅一体化”,已开办42家乡村旅馆、10个“农家乐”。201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48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7.62%。
清新的空气、错落有致的乡间别墅、丰富的公共文化设施、独特的陶制工艺品……如今,用青山绿水、阡陌田园、风格秀丽来形容花茂村,一点也不过分。而这种变化,显然应归功于轰轰烈烈的“美丽乡村”建设。
据报道,考察期间,习近平对花茂村把扶贫开发与“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的做法表示肯定,并要求贵州省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把提出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贵州是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集合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等现实需求的“美丽乡村”建设,已然成为该省守住发展、生态“两条底线”的现实抉择和战略选择。
而花茂村只是贵州美丽新农村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已有17600多个创建点,覆盖9900多个村,占全省行政村的55%,受益群众达1650余万人。
余庆的“美丽梦想”
历经10多年“四在农家”的创建,当地村民享受到了“做饭不要柴、吃水不用抬,车子开进院子来、走亲访友不脏鞋”的市民待遇。
余庆,语出《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典型的西部山区农业县,是“四在农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源地。
2001年,余庆县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顺应人民群众“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热切祈盼,因势利导启动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所谓“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而富是发展、学是追求、乐是安康、美是和谐。
创建活动伊始,余庆县即通过“七个一”和“五通三改三建”,把“美丽梦想”落到实处。“七个一”即帮助农民找到一条致富增收的路子,家家户户有一幢宽敞整洁的住房,有一套家具和家用电器,安装一部家用电话,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有一间卫生厨房和厕所,有一种以上健康有益的文体爱好;“五通三改三建”即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居住环境、改厕、改灶,建文化广播室、对外宣传栏、体育娱乐场所。
在14年后看来,这些创建内容似乎有点简单、过时了,但彼时却是余庆人的赏心乐事。柴灶改成沼气灶、厕所改成水冲式,石块垒砌乒乓球台和花坛,平整后的打谷场竖起篮球架;村寨、乡镇之间的演讲比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活动,村民们都常盼常有——“美丽乡村”的幸福生活莫过于此。
“四在农家”,富居首位。如何让村民增收?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命题。余庆县利用丰厚资源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让农田不仅能生产粮食,还能发展二产、三产。依托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该县引进湖南白沙集团、成都苗夫现代苗木科技、向前进生态食品等相关企业20余家,不断把产业链拉长,使传统农业向休闲观光、养生农业发展,实现了乡村农业、工业、服务业互动共融、同频共振。
小青瓦、白粉墙、雕花窗、坡屋面、转廓楼的特色民居,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中最明显的特点。目前,余庆县已建成800多个生活宜居、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小区。不仅要有水墨画一样的民居,“美丽乡村”还要有与之相衬的“软”环境。历经10多年“四在农家”的创建,当地村民享受到了“做饭不要柴、吃水不用抬,车子开进院子来、走亲访友不脏鞋”的市民待遇。
在余庆县催生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社会管理经验,得到了国家领导人肯定并批示全国学习。如今,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的“长安杯”已被其收入囊中。
值得关注的是,余庆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成功构建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涵盖了68项基础标准、23项基础设施建设标准、33项社会管理标准、5项生态环境标准、65项产业发展标准及4项体系考核评价标准,共计198项标准。
2014年4月,财政部、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首批21个“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项目,贵州省余庆县、凤冈县、盘县、丹寨县、乌当区和贵安新区等6个单位榜上有名,贵州成为全国试点最多的省份。而余庆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西部山区新农村建设标准化试点通过国家考核,对贵州乃至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颇具指导意义。
发力“旧貌换新颜”
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主题的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正在如火如荼推进,规划从2013年到2017年,全省每年投入不少于300亿元。
10余年来,随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余庆经验”在全省普及推广,贵州广大农村已然“旧貌换新颜”。
特别是2006年以来,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贵州省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新农村建设。2006年至2010年,以“百村试点”为新农村建设主要抓手;2011年至2012年,以“整乡推进”试点乡镇为新农村建设主要抓手;从2013年开始,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新农村建设主要抓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力促新农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为打造生活美、生态美、环境美、精神美、人文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贵州省不惜重金投入。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主题的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正在如火如荼推进,规划从2013年到2017年,全省每年投入不少于300亿元。
根据2013年9月贵州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意见》,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预计总投入1510.68亿元,其中2013年至2017年投入1422.47亿元;要求采取争取增量、统筹存量、企业自筹、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和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强化资金投入及政策支持。
据贵州省政府研究室统计,2014年该计划共完成投资408.1亿元,为年度任务的129.4%。其中,小康路完成投资181.9亿元,为年度任务的138.8%;小康水完成投资60.9亿元,为年度任务的112.9%;小康房完成投资96.6亿元,为年度任务的138%;小康电完成投资33.9亿元,为年度任务的102.7%;小康讯完成投资8.8亿元,为年度任务的123.6%;小康寨完成投资26亿元,为年度任务的128.2%。
记者注意到,去年底召开的贵州省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2月面世的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均有提及“美丽乡村”工作,表明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力度会加大。
最新统计数据佐证,今年1—3月,贵州“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9.6亿元,为年度任务304.3亿元的33.2%,完成进度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
按照3月底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15年“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工作要点》,今年将加大项目整合力度,主打“美丽乡村贵州游”品牌,重点打造100个省级综合示范村和一批省级单项示范村,加快建成设施完善、产业发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魅力独特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预计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将优先投向基础设施缺失、群众诉求强烈的乡村,切实解决好路、水、电、讯到乡、进村、入户的突出问题;推动基础设施向乡镇以下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打通更多的“最后一公里”。
创造“看得见的实惠”
“六项行动计划”使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观、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带给了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当“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被视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任务,随着《关于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行动计划(2014—2017年)》等文件先后下发,并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贵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愈加铿锵有力。
创建过程中,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贵州省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以“富在农家”推动经济发展、以“学在农家”培育新型农民、以“乐在农家”实现文化惠民、以“美在农家”建设“美丽乡村”。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既抓硬件建设、又抓产业发展,既抓环境整治、又抓素质提升,既抓典型、又抓一般,全面丰富了创建工作新内涵。
正在深入推进的小康“六项行动计划”,重点解决农民群众最急需的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房屋改造、环境整治等问题,使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观、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带给了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打造精品、彰显特色,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黔西南州兴义市做足特色文章,发掘特色、保护特色、分享特色。该市万峰林上纳灰村、下纳灰村依托自然山水和特色产业,狠抓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建筑立面整治和村庄净化、亮化、绿化,逐步实现“宜居、宜业、宜游”,已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旅游特色商品店100余家,从业人员达600余人;两村年旅游收入超过1亿元。2013年,纳灰村被国家民委和贵州省民委授予“民族特色村寨”称号,还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遵义市作为“四在农家”的发源地,通过14年努力创建,全市农民受益率达90%以上。2014年,该市启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工作,新增创建点322个。其中,按照全景域理念、4A级旅游景区标准推进33个市级精品工程建设;完成6条高速公路沿线林业绿化美化景观通道建设,覆盖120个重要景观节点、面积为10481亩,种植花草点37个、面积达3528亩。
“以前农村人羡慕城里人住高楼大厦,一心想往城里跑。现在是城里人羡慕农村人,一到周末就往乡下跑。”走在贵州乡间,经常会听到农民老乡们如是自豪地说。目前,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已有17600多个创建点,覆盖9900多个村,占全省行政村的55%,受益群众达1650余万人。
随着“美丽乡村”“百村大战”工作在本月初正式启动实施,贵州“美丽乡村”建设进入综合示范、典型带动的新阶段。按照新方案,全省将重点打造100个“六项行动计划”省级综合示范村,把示范村优先打造成人均收入超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的“双超村”;要求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农民的文明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面向未来,贵州省将以每年10%的增速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力争到2017年创建点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2018年实现全覆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乡发展协调推进、“两个文明”建设比翼齐飞的贵州,正在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