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色化”托起“美丽贵州”
□田锦凡
人与自然,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命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于丰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像儿童离不开引绳一样’。”
从43年前联合国召开有史以来首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到22年前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人类社会从未停歇过自我救赎的步伐。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已然超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问题,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涌动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生态文明浪潮。
如此历史性跨越,源于现实的严峻挑战和民众的强烈期盼。改革开放30多年,当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东方大地上崛起,却日益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困扰;当雾霾压顶成为日子中的痛苦遭遇,人们深切体会到物质丰富并非生活质量的全部,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宜居环境、放心食品亦为幸福的必备元素。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召唤下,越来越多的人用实际行动并影响他人,精心呵护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土中国。
一
思想决定行动,态度掌舵航向。
今年5月5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启幕前50天,新华社受权播发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一历时两年半研制形成的国家战略,是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后,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部署。
这是深化改革、发展图强的关键之策。《意见》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在十八大报告提出前“四化”基础上融入“绿色化”,“四化”变“五化”可谓耳目一新、意义深远。
绿色是生命之本色,是生态系统生机勃勃的自然展现;“化”是一个过程,指事物要达到的某种状态。“绿色化”不仅表现为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而且体现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即把绿色的理念、价值观内化为人的绿色素养、外化为人的绿色行为。
从一种常规的环境治理手段到一项“政治任务”,“绿色化”是对生态文明质的提升,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涵:它是一种绿色化的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绿色化的生活方式,还是一种以绿色为主导的普世价值观。
这是顺应时代需求、民意呼唤的伟大之举。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按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全国74个城市达标比例仅为4.1%;全国1.5亿亩耕地受污染、4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近1/3;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石漠化威胁着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严重污染的劣V类水体占比达10%左右……面对触目惊心的一幕幕,“绿色化”概念必将唤醒每个人内心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崇,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保护生态、时时关爱环境的良好氛围。
当人们在价值观念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在体制机制上将资源节约、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绿色愿景,便会在法治化、制度化轨道上渐次铺开。
二
吃螃蟹者需要胆魄,亦往往赢得发展先机。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后,贵州省为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打造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从2008年开始谋划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2009年至2012年连续4次成功举办后,2013年获批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个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落户贵阳,无疑是贵州对全国乃至全球实现永续发展的巨大贡献。
通过举办论坛年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行动、成效得到国际社会更广泛认同,达成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全球共识。中央将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写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更凸显了平台的高大上价值所在。
而打量历史维度,当贵州人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生态文明知识并追随科学的体制机制,这个偏居西南的欠发达、欠开发省份从观念到行动所产生的巨变令人瞩目:
施政策略方面,《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2013—2020)》、《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已出台实施,这是生态文明顶层设计的高度和体制改革的深度;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专项行动、“六个一律”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及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已启动实施,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力度。贵州还是全国首个从省级层面出台涉及生态环境、林业生态红线保护领导干部问责办法正式文件的省份。
俯瞰黔中大地,由生态文明理念倒逼的转型升级正在激情推进。“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早已替代“酸雨之城”,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在贵阳发展如火如荼;外人不再称六盘水为“西南煤海”,取而代之的是“凉都”,这个资源型城市“跳出能矿抓工业”,依靠产业转型找到了“绿色经济”增长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能实现绿水青山生态美、金山银山百姓富。这是贵州的“绿色经验”,亦为贵州人的“绿色福祉”。
三
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贵在“懂绿”。
《意见》明确协同推进“五化”,意味着不是前“四化”完成后再实施“绿色化”,而是要“五化同步”,把“绿色化”融入前“四化”中,即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都必须是绿色的,没有绿色做前提和保障的发展显然毫无意义。
贵州“懂绿”,因为贵州人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始终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努力走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新路子。
这是一张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贵州“绿色经济”图谱:大力培育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医疗养生为主要内容的大健康产业、以绿色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民族文化和山地特色文化为代表的旅游业、以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为主要内容的新兴建筑业“五大新兴产业”,抓好实施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做强做优烟、酒、茶、药、特色食品“五张名片”。
今年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811亿元,同比增长9.8%、在全国排名第三。这是不断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功劳,反映出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绿色化”——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让贵州尝到了甜头。
这种甜头是经济“新常态”的现实体现,昭示人们未来发展将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是以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协同推进“五化同步”,需全方位整合现有绿色技术创新要素,建立面向人才、研发、产品、市场的绿色支撑体系,形成围绕绿色发展集聚、释放创新潜能和活力的联动体系,让创新驱动在绿色转型中成为持久推动力。
衡量“绿色化”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绿色理念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行为。与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同等重要的是,减少甚至杜绝生活和生产领域资源浪费与过度消耗的习惯性行为。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唯有人人参与、人人共建,才有全民共赢、全民共享。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保护生态环境“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个人的力量,更加自觉地“爱绿”、“懂绿”、“护绿”,把“绿色化”融入从日常生活到发展建设的每个环节,以此托起一个山明水秀、物阜民丰的“美丽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