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利好 贵州保险业布局养老产业
□本报记者 张 洁
今年2月28日,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省十条”),据统计,我省“十二五”以来,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累计256.9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养老、健康积累风险准备金高达162.24亿元。事实上,健康险保费的持续高增长,一方面与其过去较低的基数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对健康养老险业务发展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
近年来,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都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省十条”提出创新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促进保险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政策的出台将成为养老产业完善中最大的制度红利,特别是将来以保险产品为主导的养老服务链条打通后,保险公司的投资力度有望加强,由此催生的养老产业产品需求可能“井喷”。
潜力巨大 新兴产业待挖掘
“目前,养老产业的巨大潜在市场被多方看好。在医药服务、养老地产、数据信息平台等领域内,保险、房地产、旅游等行业内的市场主体都在寻求分一杯羹的机会。”贵州省保险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继军介绍。
在他看来,一个产业具有怎样的前途关键取决于它的市场容量和规模有多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以及技术可替代性。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健康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其增长速度几乎超过了世界上每个国家的GDP增速,将成为继信息产业后下一个规模最大的新兴行业。
就我省而言,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业务规模较小。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省商业养老保险业务份额仅占全省人身险保费收入的5%;参与企业年金职工人数仅占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总职工人数的5.38%。这也说明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此外,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达1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2030年、2040年分别将达3.3万亿元、8.6万亿元、17.5万亿元。2014年—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增长至106万亿元,占GDP的比例从8%增至33%,中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无疑将催生更多医疗、养老的刚性需求,未来十年人口老龄化将拉动我国健康养老产业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而居民消费升级也将拉动健康产业增长,包括医药医疗器械制造、健康养老护理、康复保健服务等子行业。”诸多业内人士认为。
采访中,中国人寿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商业健康险税收优惠方案、“省十条”等政策明确之后,寿险公司也迎来各项政策利好,因此相关养老产品的设计和运营进入了近年来最佳的窗口期。据贵州保监局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各大保险公司,下一步工作计划将是筹建健康险、养老险专业公司,深入探索医养结合的运营模式,开展资产支持型养老、健康保险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并把健康养老产业列入重点投资领域,未来的投资方向将集中于养老健康社区、医院、健康中心、生物医药、高端医疗设备生产等。
创新模式 保险业进军养老社区
伴随着不断壮大的市场需求,保险业提供的养老保险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在不断体现。
据了解,针对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泰康人寿、合众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分别推出了挂钩式养老社区入住权的养老保险产品。养老社区除了提供安逸的生活氛围,还拥有24小时护士服务和紧急救护系统,用来确保居民的安全保障。社区还配备了健身中心、文化娱乐中心等休闲主题会所,专为退休人士打造多种社交空间及丰富的社交活动,让退休人士感受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泰康养老保险贵州分公司总经理郑策介绍,泰康人寿创新型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相结合的综合养老计划——“幸福有约终身养老计划”已在贵州面世。客户投保这款保险后,便有资格入住“泰康之家”养老社区。
“‘保险产品+养老社区’的模式,是我们要打造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不是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医疗机构、养老院,而是一种开放的社区生活状态。有家的感觉,但又不会脱离社会。”郑策表示,“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参考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及欧洲等的先进经验,社区建筑注重阳光、通风和保温;生活设施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比如可升降的浴缸等;社区设有会所、棋牌游戏室、书画室、舞蹈房、音乐室、图书馆等活动空间。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保险系养老社区投资预计约为300亿元,共有8家保险机构参与建设18个养老社区,已完成投资167亿元。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养老社区的盈利模式和商业运作模式是清晰的,风险是可控的,但在其投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开发与管理的关系。
业内人士建议,未来保险业务经营应逐渐产业化。一是保险业将在完成专业化建设的基础上向综合化发展,一大批专业保险公司将陆续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综合化、多元化发展才会更有生命力和活力;二是保险业在做强主业的基础上,资产规模将迅速膨胀,将全面参与国内健康养老产业链的整合。
与此同时,保险服务能力应日益现代化。保险业要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政府鼓励、社会急需的保险产品,如个人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推进业务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健康养老等新业务领域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与相关产业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推进管理方式创新,积极参与社保、大病、新农合等业务承办;延伸投资领域,积极参与国家和政府鼓励的相关领域,如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等。
独特优势 整合产业链促发展
采访中,诸多人士认为保险业在支持健康养老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是其他行业都无法比拟的,这是支撑保险业发挥更大作用的根基所在 。
首先是风险管理优势突出。保险是政府、企业和家庭进行风险转移的重要方式,保险公司尤其是国际同行在上百年的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风险管理技术、经验和数据,拥有行业独有的精算专业技术,在风险管理、精算技术、大数据管理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其次是业务优势明显。人口老龄化带动了“银发产业链”的发展,这个产业链包括养老地产、养老保险、护理保险、养老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养老陪护、家政、健康管理等环节。而保险公司在整个产业链中,可以依托自身保险业务提供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服务,比如目前国外一些著名保险公司都拥有自己的医院、康复中心,国内也有不少保险公司启动了养老产业链商业模式。
“的确如此,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最有实力对健康养老相关产业链条进行整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保险服务社会、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这或许是近年来地方政府、相关产业非常欢迎保险公司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目前保险业总资产接近10万亿元,在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中,保险资金可以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李继军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