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新常态 把握新机遇 实现新发展
——省政协委员谈新常态下我省如何实现后发赶超
□本报记者 蒋兴华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新常态蕴含着新机遇,新常态就是新机遇。我省如何在推进加快发展、摆脱贫困、缩小差距中认识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实现新发展等,记者采访了省政协委员、民建省委企业委员会副主任、中黔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律宇。
记者:今年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答中外记者会上,有关经济发展的问题占了近半数,可见经济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市场和企业的作用,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作为浙江省总商会执行会长、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商会会长、我省知名企业家,你是如何看待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呢?
陈律宇:这几个词语涵盖的信息量太大,简而言之。我认为,政府主要是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四个方面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市场呢,它反映着商品和服务的供需变化,连接着产、供、销各方,为产、供、销各方提供交换场所、交换时间和其他交换条件,以此实现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各自的经济利益,推动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那么企业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参与主体,它运用各种生产要素,比如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这三者都是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
记者:如你所说,政府、市场、企业共同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那么在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中,您认为,这三者是否出现过矛盾?如果有,主要表现有哪些?
陈律宇:三者关系总体上是很好的,这可以通过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的重大进步中就能看出来。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三者关系也还存在很多没有处理好的地方。回首中国近代史,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在经济管理尤其是商业管理上可以说还是相对缺乏经验的,尤其是我们还经历过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那么改革开放以后,就出现了片面追求GDP的一些做法,而且年复一年的加剧,这也使政府和企业负担越来越沉重。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多的是政府主导,企业配合,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经济运行规律,于是市场上出现大量的同行业良莠不齐的企业诞生,重复投资严重,产能过剩,形成了恶性竞争,而同时市场需求却相对减少,加之物价的上涨,于是企业的人工、原材料等等,成本加大,发展步履维艰,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阻碍。
记者:如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化发展,中央政府也在不断简政放权,李克强总理也提出了今年将主抓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让社会监督以及探索事中事后监管的新模式这三个方面。那么,您认为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对于解决政府、市场、企业,已经出现的矛盾上有哪些益处呢?
陈律宇:李克强总理所说的这种适应新常态经济形势下的新举措,可谓大快人心,不但可以节省政府的资源和精力,将责任定向化、专业化下放,从而精准政府的角色定位,而且可利用企业和市场的力量,共同应对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同时,政府也就能在政策制定和市场监管等方面,为企业发展留出更多合理空间,让企业掌握更多的自主权,更好地研究市场,研究产品,原本因为一些旧的政策而被束缚住的手脚,可以得到更好的舒展,企业将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
记者:您是与时俱进的企业家,在管理好企业的同时,您现在又在省委党校读研究生。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新常态蕴含着新机遇,我省如何在推进加快发展、摆脱贫困、缩小差距中认识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后发赶超实现新发展等,您有哪些建议和意见?
陈律宇:针对我省实际情况,我建议从这么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与时俱进,掌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发展PPP模式。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公私合营模式(PPP),以其政府参与全过程经营的特点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PPP模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减小。
作为依靠公私合作来开发和管理项目的一种模式,PPP被多方看好。在发达国家,PPP的应用范围很广泛,既可以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如水厂、电厂,也可以用于很多非盈利设施的建设,如监狱、学校等。针对贵州实际,很多项目上PPP模式也是非常值得借鉴和使用的,这种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模式,鼓励私营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企业,政府与企业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企业的投资风险减小。贵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正方兴未艾,像我一样从外地来却早已爱上贵州这片热土,并且扎根于这里的企业家很多,我想未来会更多,我们都非常希望能够参与贵州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了贵州的发展出一份绵力,所以在此我们也期望政府早日发布相关的项目合作需求,供各行各业的企业遴选参与,为共建大美贵州贡献力量。
二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依托煤、水、电等能源优势的基础上,学习德国的先进经验,加大对高端制造业的投入和重视,打造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摒弃以往曾有过的片面追求量大,转变为对质量、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增强企业的“轻资产”,同时放宽眼界,有效的利用互联网思维、全球化思维、资本思维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实现我省支柱性的实体经济的二次创业,在这个基础上,开创性地将我省的实体经济做大做强。顺便提一句,互联网金融现在非常热,它的大热也从另一个方面催发着实体经济的必须强大。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也更能支撑这种新经济的发展。
三是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依托贵州电、气温、空气质量和稳定的地质结构这四个建设数据中心的要素,发展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数据存储的相关产业。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服务外包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贵州省政府也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对全省发展包括服务外包在内的现代服务业,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国际服务外包作为全球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和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桥梁,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手段之一。近几年,贵州已经将包括服务外包在内的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现代服务业也即将成为拉动贵州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贵州实施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服务外包业,天时、地利、人和,必将大有作为。
四是加大力度发展生态旅游业。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同时贵州有黄果树、赤水、梵净山、西江千户苗寨、青岩古镇等等上百个自然风景区。加上历史的、文学的、地理的各种独特因素纷繁瑰丽地交织在一起,同时高铁、高速等交通的日益便捷,都将使山美、水美、人更美的贵州成为更为人神往的旅游胜地,因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必将是贵州发展经济的一项有益也有利的重要举措。
五是政府对经济的适度干预必不可少。这个干预更多地针对的是市场力量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看得见的手”。比如,这只手能有效的平衡市场中存在的各种价值观,像效率与公平,自由与强制,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等等。同时,政府对企业的了解程度和扶持力度,也都在很多维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我们还是由衷的希望,我们政府的有关部门能够较以往更多的关心企业,多去走走、看看,更准确及时地掌握企业发展的情况和需求,能够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地方政策,并且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和意见,扶持和帮助,助推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我想,这样建立在对市场和企业双重认知基础上的经济干预必将在贵州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彰显出巨大的张力,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
记者:你的五点建议很有针对性。
陈律宇:总之,就是政府简政放权、宏观调控、合理监督,企业的优化发展,市场的繁荣、有序,政企有力合作。与此同时,大力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开发,那么,如此两条腿走路,不远的未来,我省的经济也就必将获得更好地、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后发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