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贵州成为了中国国防工业重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数十万国防工业精英汇聚贵州,不仅创造了中国工业史的奇迹,同时对贵州区域人文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先前在贵州创造了辉煌与奇迹的不少企业相继撤离了贵州或者搬出了大山,留下了印有各种文化痕迹的工业遗址。
国防工业遗址 贵州独特文化新景观
□本报记者 曾 丹
寻找贵州的“三线”记忆
2012年,一场“寻找三线记忆,重拾文化碎片”的征集活动在贵州展开。活动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向社会征集反映贵州“三线建设”不同时期的各种文化片段。
在这场活动中,收集到了诸多折射“三线建设”文化的文字、照片及实物,包括“三线人”的工作证件、杯子、脸盆、纸笔、信封、毛巾、奖状、工作服、饭盒、饭票、菜票、冰棒票、洗澡票、自制玩具等等。这些细小的生活物件,都成为了重要的历史线索——通过它们的连接,贵州三线历史的整体面貌得以复原。
“很多‘三线厂矿’都会有完整的社会体系。”有文化学者指出,当时的“三线厂矿”,除了工厂和宿舍外,还有托儿所,医务科,汽车班,保卫科,俱乐部,篮球队,食堂,澡堂,子弟学校,中专,广播站,甚至还有殡仪科, 很多职工在“三线厂矿”的围墙里就完成了他们的人生旅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数十万大城市的工业精英和中国军工企业设备内迁到大西南的四川与贵州。”记者在省文史馆了解到,1958年以后,严峻的国际形势与东南沿海脆弱的防务系统,促使党中央考虑在西部建设战略后方。“三线建设”由此开始。当时,按战略纵深划分的“三线”是指: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其中,重庆、贵州、四川中部平原地区三线企业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据统计,1964年到1978年开展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三线建设,重点是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它历经了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共审批大中型建设项目1100多个。
“在三线建设已成为历史、工业化奠基时代渐渐离我们而去的时候,三线已成为距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记者在省文物局了解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省多处三线厂址被省文物局普查登记列入新遗产。
工业遗址的开发前景
“有的工业遗址加以有效保护、修缮治理,同时更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合理开发利用,是贵州工业获得真正意义的传承和发扬。”在今年的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施波指出,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贵州成为了国防工业重要的研发、生产基地。数十万国防工业精英汇聚贵州,不仅创造了中国工业史的奇迹,同时对贵州区域人文发展起到了 一定的推动,从而铸就了贵州近现代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文化——三线人家历史。
“作为贵州工业的继承者,我们必须尊重历史,不仅要对原有的工业遗址加以有效保护、修缮治理,同时更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合理开发利用,是贵州工业获得真正意义的传承和发扬。”施波指出,随着工业化、信息化产业的曰趋成熟,极具高品质、个性化、集约性、效能高的创意产业在全世界迅速发展。目前,许多省巿均制订了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我省也提出了要积极盘活我省的存量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施波建议,可以将工业文化遗址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考虑对原有的工业企业遗址加以有效保护、修缮治理,打造贵州省首个工业文化遗址,为贵州工业文化的传承和宣传提供一个有效的载体,同时,还可以盘活存量资源,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北京的798艺术区位于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施波介绍说,此区域西起酒仙桥路,东至京包铁路、北起酒仙桥北路,南至将台路,面积60多万平方米,现已成为北京又以极具国际品牌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地标。
“在省内三线文化集中的区域,选择原貌结构及其原配套功能建筑完整,且具有历史价值的旧工业厂房打造贵州省首个文化创意产业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工业遗址博物馆。”施波建议,从省级层面统筹规划建设贵州工业遗址博物馆,明确其贵州省工业文化遗址的定位;在工业文化遗址的打造上,建议从省级层面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重点支持;省、巿旅游部门支持工业遗址休闲旅游开发。
打造地域文化新景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曾在西南、西北偏僻之地建设大批隐秘军工企业,如今这些工业遗迹开始进入文物保护视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2007年开始,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的重点不仅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窑寺及石刻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也位列其中,这些近现代工业遗产和乡土建筑等日益受到重视。2008年,我省红林机械厂旧址就被列为了当年的“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2009年,在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中,我省丹寨工矿业遗址等位列其中。
“随着‘新遗产’理念的延伸,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乡土建筑、老字号、近现代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等开始纳入其中。”记者在省文物局了解到,随着文物保护视野的不断扩大,隐蔽在贵州深山的军工厂、汞矿开采遗址等一些近现代工业生产遗迹,开始跻身文物名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省多处“三线”厂址被省文物局普查登记列入新遗产。
“工业遗产除了保护、认知、教育之外,最重要的是工业遗产空间、资源再利用,在后工业时代的利用是工业遗产最大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区域创意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结合贵阳的特点,对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贵阳市政协委员萧然早在2005年就对贵阳的工业遗址进行了调研,他认为小河区工业厂房年代久远,结构丰富、独特,保存完整,所以建议在省文物局指导下和业务主管下,在此筹建贵州工业遗址博物馆。
“贵阳‘三线’企业最为集中的小河区,在2010年曾经举办‘三线文化老照片展’,集中展示了小河悠久的工业文化历史。”据悉,新中国成立后,贵阳矿山机器厂诞生。1958年全民大办工业期间,贵州电力线路器材厂、贵州华阳电工厂、贵阳电机厂等一大批企业在小河相继落户。“八五”期间,原航空工业部贵州管理局和原机械工业部的11家“三线企业”先后迁建小河。”
2012年,贵州工业遗址博物馆筹备组成立,规划将位于小河区的贵阳矿山机械厂建造为贵州工业遗址博物馆。筹备组认为,“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建设有很大贡献,小河区有丰富的实物基础,有普遍的需求,“三线建设”是贵州人抹不去的记忆,至今对贵州经济建设有很大影响;筹建“三线工业博物馆”,旨在通过工业遗产保护,重塑城市物质空间,突出城市文化特征和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