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大部分农村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善,但我省要达到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目标,还需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和管理,不断提升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在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九三学社省委通过提案建议:有序推进我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九三学社省委建议——
有序推进我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本报记者 曾丹
我省大力创建“美丽乡村”
去年10月,我省召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总体要求,全省将以“富在农家”推动经济发展,以“学在农家”培育新型农民,以“乐在农家”实现文化惠民,以“美在农家”建设美丽乡村;大力推进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以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带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乡村旅游,以增收富民为基础,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创建点每年总体上将以10%的覆盖率递增,力争到2015年创建点覆盖70%以上行政村,2018年实现全覆盖。
“四在农家”是我省在“三农”工作中创造的成功做法,也是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2001年,余庆县面对农民群众“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热切愿望,因势利导地在广大农村开展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很快,该活动得以在全省迅速推广。10多年来,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我省广大农村已是旧貌换新颜。
为了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实施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意见》精神,探索出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今年3月27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同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签署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合作备忘录。双方约定,将以我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在人居环境改善领域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优势,结合贵州统筹城乡发展实际条件,共同研究和探索贵州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模式、路径和方法。
备忘录还确定,合作初期以我省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浪塘村、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镇石头寨村为试点,围绕村庄规划、景观整治、农房改造与设施完善、新农房试点等重点,为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提供示范。
“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去年11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实施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力争用3至5年使权省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用5到8年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农村人居环境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大部分农村村容村貌、农民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善,但我省要达到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目标,还需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和管理,不断提升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在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九三学社省委在提案《关于有序推进我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里指出,我省农村尚存在建房总体规划落后、村容村貌不整、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突出等问题。
“有些乡镇虽有建设规划站,但基本没有发挥作用。”九三学社省委指出,近几年,通过村寨整治和旧村改造等工程的实施,村寨格局有所改善,但我省农村建房总体来说较为混乱,自然村数量多,布局分散,规模小,东一家,西一家,“有新房无新村” 现象还比较突出。
“农村建房大多以个体为主,一些村寨没有统一规划和好的标准引导,乱建现象仍比较普遍,致使房屋建设布局散乱、形式单一,大多没有绿化。不少村民放着旧宅基地不用,在村寨周围、路边占用良田建房,宅基地超标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村寨大量房屋闲置,严重影响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农业规模经营,而且制约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九三学社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有些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民都已转移,只留下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造成农村人口的空心化。相当部分经过多年打拼积累了一定实力的农民在城市买房定居,更加剧了农村人口的空心化现象。另外,由于村寨空心化、人口空心化,有些边远村寨没有学校,上学远、上学难成了边远村寨农村小学生最大问题。
另外,大部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一些村寨没有集中供水,部分村寨道路没有硬化路面,80%的村寨无排污沟渠和污水处理,90%的村寨没有任何消防设施,70%的垃圾随处乱扔。农村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农药化肥、矿产开发等引发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财政的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面向城市,许多地方的农村基础设施基本上靠农民投工投劳自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自身经济积累不足,严重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及其脆弱。”九三学社省委还发现,绝大多数村寨内道路、给水、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
有序推进环境综合整治
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让更多的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经过10多年努力,我省各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点已达1.6万多个,覆盖9000多个村,占全省行政村的50%,受益群众1500多万人,一曲“富学乐美”的交响乐在黔山秀水间奏响。
“在贯彻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时,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将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村寨整治、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整合部门加大整治的资金投入使用,完善“六项行动计划”的配套实施工作并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为了促进我省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改善,九三学社省委通过提案建议:制定出台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农村新社区、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要加大扶持力度,在村寨整治、小康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实行项目“以奖代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家乐”休闲农业、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应给予税收优惠。
“在制定规划时重点强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九三学社省委建议:一是以中心村寨建设为重点,完善村寨布局规划。结合行政村调整,明确县域内中心村寨和一般村寨的数量、功能与定位,优化和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发展、村寨分布、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形成“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寨布局规划体系。二是以分类推进为原则,修编村寨建设规划。村寨建设规划要在布局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全面惠及与突出重点”、“均等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原则,在功能布局和人口容量上,在整治建设的内容、项目和人口容量上,在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上,进行因地制宜的区别对待,保持原有的田园景观,“让农村在风貌上更像农村”。三是以衔接配套为要求,修编完善其他相关规划。必须按照衔接配套的要求,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等,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无缝对接。
在提案里,九三学社省委还提出了以下建议:
——狠抓重点工程建设。一要狠抓中心村培育;二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三是促进农民创业增收。
——加强对农村村容村貌及卫生环境脏乱差的治理。一是实施村寨环境整治工程;二是实施房屋改造工程;三是实施杆线规范工程;四是实施村寨绿化工程;五是实施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六是对村内道路进行全面硬化。
——加强组织保障。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二要建立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三要建立考核机制;四要建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和一把手问责机制。
——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