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卢安定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镇宁自治县的广大乡村为例,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随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各级以示范村创建为抓手,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村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不少村寨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省广大乡村在吃饭问题基本得到稳定解决、农业装备水平“鸟枪换炮”、农民腰包慢慢鼓了起来的同时,许多非试点、偏远、基础比较差的村寨却在面临着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资源约束赶紧、生态退化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的挑战;许多村寨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越来越严重,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一、当前我省大部分乡村环境卫生面临的突出问题
1、重视不够,公共配套设施不齐全。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使得环境整治的重心几乎全部放在了城镇,对乡村卫生环境工作重视不够,广大农民的生存环境权益未能得到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城市和工业环境卫生整治相比,村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既无全面系统的措施,也无强有力的管理手段,使得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基础十分薄弱。
2、投入不足,管理机制缺失。多年以来,由于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欠缺,加上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融资、机制和政策,导致许多村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据对镇宁自治县一部分村寨的调查了解,除个别市县示范村外,大部分村寨均没有形成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卫生保洁队伍均不健全甚至没有建立,环境设施不配套,环境卫生长期处于无人抓、无人管、任放自流状态。再加上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差,自力更生和筹资融资又存在困难,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难以启动和开展,“垃圾靠风刮”的现象比比皆是。
3、意识不强,群众卫生素养有待提高。不少群众对环境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卫知识作引导和监督部门作监管,缺乏环保意识,尚未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乱扔乱倒现象仍很严重;加上,由于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参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二、建议
1、将乡村清洁工程列为政府卫生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造福百姓的基础工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强农惠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实现村容整治势在必行。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对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基础性、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给予乡镇足额的经费,确保基层党委、政府顺利开展农村环卫整治工作;二是适当向农户征收一定比例的垃圾处置费,鼓励吸收社会合作资金参与垃圾处置的建设与运行;三是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价格体系,对废物综合利用经营者,如农村堆肥厂给予减免税收、营运补贴,激励和推动废物回收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事业的发展。
2、及时修订完善村庄发展规划,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扫清障碍。应按照“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就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项目带动,资源整合,民生优先、幸福优先、公平为要,生态为重、同心协力、发展为大,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宜业、宜商、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的要求,及时科学规划编制乡镇、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建设村镇基础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区域共建共享。认真编制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和垃圾处理等专项规划,明确农村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措施,使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农村覆盖延伸。如按照“分乡镇或分片收运、集中处理”的原则,对农村垃圾箱、垃圾桶及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和配置作出科学的规划布局、提出具体数量要求,并按照轻重缓急作出建设时序的安排。
3、重视抓好项目资源整合。目前,国家和地方对农村环境整治投入有限且涉及多个部门,建议由县级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将农村环保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土地整治复垦开发工程、村村通工程等有机结合,聚合有限财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打捆”,实现环境整治项目与其它项目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
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加强乡村环卫队伍建设,将农村环卫工作职责划入地方市政环卫部门,特别是在乡镇设立环卫办公室并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制定和完善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将“严格禁随地乱倒乱堆垃圾、秽物、修房盖屋余下的垃圾碎片应及时清理,柴草、粪土应定点堆放,建房应服从建设规划,不得损害四邻利益”等等具体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加大对环境整治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广大农民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认识和能力。
5、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在统筹规划建筑垃圾、污水处理和粪便处理设施的同时,把垃圾集中处理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的切入点,加快推进镇村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和处理网络建设,因地制宜建立各具特色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如首先在集中居住区、交通条件较好的村落,推行城乡统一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即农户分类投放,组集中,村收集,乡清运,县填埋或焚烧模式;其次在远郊山区、住户分散、不通公路的自然村寨,采用分散处理方式,即农村“庭院自净”处理方式,组织农户对厨余垃圾、有机垃圾及其它垃圾在村的指导下,选择合适地点,分户自行填埋,每年村组织专项检查,符合规范和要求的,给予物质鼓励,以解决边远山区分散农户垃圾随意倾倒污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