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植物中的旅行家
□李世平
车,停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
一团白色茸毛飘到了挡风玻璃上,仔细一看,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它稍一停顿,又沿着挡风玻璃的弧度,向车顶上方飘去,转眼没了踪影。看着它划过的轨迹,我回想起幼时吹蒲公英的情景。
蒲公英是大家熟知的野生蔬菜和中草药,因其会飞的种子,让多数人在童年就认识它。
小时候不管在哪里,看到蒲公英,总是忍不住将它毛茸茸的种子拿到嘴边吹,小茸球顿时变成点点飞絮,就像朵朵“降落伞”在空中飞翔。此时,浪漫的思绪,随着这些“小伞兵”飘舞,身体也仿佛飘动起来。
“挟飞仙以遨游”,是生命的梦想。自身虽不能飞翔,但看着蒲公英的小伞飘飞,内心也会有愉悦的快感。
上小学时,看过一幅版画,至今难忘:一农村小女孩,身边放着割草用的小竹篮和小镰刀。她侧跪坐在地上,身体前倾,头微微抬起,右手将蒲公英茸球送到唇前,左手下意识地抬举在胸前,嘟着小嘴,鼓起红颊,正用力吹小茸球;她的前上方,几粒蒲公英的种子正飘然飞去。
后查阅知道,这幅水印木刻名叫《蒲公英》,是版画家吴凡先生在1958年创作。该画一推出,就得到人们广泛好评。从这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中,很多人看到了自己童年的身影。
1958年,吴先生应世界和平委员会之邀,以“给世界以和平”为题,创作了《蒲公英》。据画家介绍,构思来自于他在川黔公路边,见农家孩子吹蒲公英玩耍时的情境。从立意上讲,蒲公英的小茸球象征和平,随着这些美丽的种子被小朋友们吹向天空,祈求和平的心愿,也随之被带向全世界。这幅作品,在1959年波兰第七届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联欢节中获二等奖,在德国莱比锡国际版画比赛中获得金奖。
据说,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时,周恩来总理曾指示国宾馆,应挂上这幅《蒲公英》。所寓之意,不言自明。
“四时常有花,花罢飞絮,絮中有子,落处即生,所以庭院间皆有者,因风而来。”《本草纲目》的这段话,简要描述了蒲公英的生长情况。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苏轼:《超然台记》)蒲公英最可观之处,是它那美丽、会飞的种子。
蒲公英的花为淡黄色,由很多细花瓣组成。花开过后,花萼先收拢包裹起来,演化成子房,种子(瘦果)在里发育成熟后,包裹着的花萼逐渐萎缩并打开,花冠也随之脱落,最后在种子顶端只留下白色的冠毛。种子聚集在中心,冠毛则向外部伸展,组成了一个通透的球状空花,内实外虚,内坚外柔,精妙对称,很具美感。
多数植物的种子不能远行,而蒲公英种子上降落伞状的冠毛,使它能飞翔很远。凭借美丽的小伞,它御风而行,无所束缚,自在逍遥。不论轻风将它带向何方,都坦然面对,静以待时,准备迎接生命新的轮回。一升一降,一动一静,其超然性情自见。
蒲公英生命力极强,能很快融入各种新环境。
它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既耐涝、又能抗旱,且耐寒能力较强,只需地表气温在平均4度以上,就能生长。其有个别名叫“黄花地丁”,这是因它的根呈锥形,独脚如钉,利于深入大地,吸取营养,为其随意而安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菜市,遇有新鲜蒲公英卖,我常买一些来做菜或熬水喝。暂用不完的部分,洗净晾干后待用。在晾晒过程中,它仍会发育生成种子,为了防止“小降落伞”到处乱飘,我就将整个花萼(子房)剪下来晾晒。不料,没有根叶滋养的花萼,还是继续在生长演化,演变成小茸球。由此足见:蒲公英面临生存危机时,它生命中蕴含的繁衍程序,仍在顽强运行。这是多么强大,令人赞叹的生命力。
蒲公英最早入药见《唐本草》,只用于乳痈。在当今临床中,运用已非常广泛,很像天然“广谱抗菌素”。与其他药物配伍,能治疗乳腺疾病,盆腔炎,各种疔毒疮肿,目赤肿痛,肺炎,喉痹肿痛,胃炎,胰腺炎,胆囊炎,肝炎,泌尿系感染等。
清代名医王孟英列举过蒲公英的众多功用:“利膈化痰,散结消痈,养阴,凉血,舒筋,固齿,通乳,益精。”(《随息居饮食谱》)当代著名中医朱良春先生在论述蒲公英功效后也说:“种种治效,难以尽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蒲公英“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即清热而不伤胃,可常服、久服无碍,并能治胃痛。“凡胃脘因瘀热作痛,用其最为相宜。”
蒲公英单用,也能治疗一些疾病。
清代名医张锡纯用鲜蒲公英一味,“治目疾肿痛”,并说:“自得此方后,屡试皆效”。
著名中医药学家叶橘泉先生(1896—1989),曾遇一患胆石症多年的病人,因生活极度困难,叶先生虽免费为她诊治,也无力买药,于是嘱其家属,每天挖蒲公英一至二两煎服。半年后,竟将多年之疾治愈。
叶先生还在《实用经效单方》里,记载了其他医生治验:一小孩口腔内腐溃,“满腔糜烂,服用核黄素,注射抗坏血酸,均未效,改用鲜蒲公英每次二、三两,煎浓汁频服,当天即效,越两日腐脱,口腔恢复正常。”叶先生感叹,鲜草独用,也竟有如此威力。
蒲公英也是营养丰富的野生蔬菜,凉拌、炒食皆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注明,将它从“草部”移至“菜部”,推想当时将其作为菜蔬,已相当普遍。
蒲公英虽很寻常,但它带给人们的作用却广泛而不寻常,清代名医陈士铎早有赞言:“至贱而有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