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蹲实驻情洒山乡 真帮实扶助民致富
——铜仁市政协开展“四帮四促”和新农村建设帮扶活动纪实
□本报记者 潘 建
面对新时期政协履职为民的重要使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民生需求,铜仁市政协在“四帮四促”和新农村建设帮扶活动中,组织机关党员干部纷纷走进基层、深入一线,把群众当亲人、把农事当家事,扑下身子抓帮扶、解民忧、办好事,将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亲民之意、为民之举,送到了生活在基层的群众心坎里。
真蹲实驻 市政协奔赴联系村认穷亲
碧江区滑石乡豹子营村,是市政协“四帮四促”联系点,市政协的帮扶,给豹子营村群众坚定了发展自信。用村民的话来说:市政协对村里进行帮扶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次难得的脱贫致富机遇,这让豹子营人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的信心更加充足。
提及去年初,村民魏长河记忆犹新。村里不断有领导来查看摸底、了解村里情况,后来才知道,那是扶贫工作队。全市“四帮四促”活动启动以后,铜仁市政协党组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落实帮扶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专人驻村开展帮扶。
为了搞好帮扶工作,驻村干部入村随俗,尽快转换角色,扑下身子、深入群众,和农民群众交朋友,结亲戚、拉家常,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记好民情日记,帮助解决问题。
豹子营村在市政协的真情帮扶下,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路宽了、房子漂亮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市政协秘书长李科良告诉记者,近两年来,市政协机关干部多次赴该村结对子,认穷亲,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先后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0多万,解决了部分群众的燃眉之急。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市政协主席陈达新先后4次带领机关党员干部深入该村,集中走访调研,体察民情、排民忧、帮民富,面对面开展帮促工作,帮助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参加帮促的党员干部,通过实行“帮办式”“代理式”服务,制定实施一组一策、一户一策,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同时,以上党课、会议、座谈等形式,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关政策,群众政策水平得以提高,温饱即安的落后观念和“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得到了转变。
饮水难,一直是该村群众最大的心病。调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陈达新将群众期盼挂在心头,返铜不到一周,饮水项目并有了着落,他协调30多万元资金帮助群众铺设自来水管,最终让豹子营小学和周边5个村民组喝上了自来水。据悉,去年以来,市政协积极为该村协调解决饮水工程、村委会办公楼、路面维修、产业基地等资金100余万元。
“如今,全村80%的农户建起了‘小洋房’,实现了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且电视覆盖率和入户路硬化达100%,村民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村支书张吉民对记者说:一切改变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领导,特别是市政协的联系帮扶,关心和支持……
真帮实扶 黄家湾迎来华丽转身
去年初,黄家湾村被确定为市政协牵头联系帮扶的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时过一周,黄家湾村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会议,由市政协主席陈达新亲自组织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建设和党建扶贫工作队组成单位联席会议,一一落实帮扶措施。从此,该村开始“脱胎换骨”。
黄家湾村是思南县鹦鹉溪镇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寨,共265户1200余人,地处两山之间却无溪无水,坝子里全是“望天田”。扶贫队进村以来,真帮实扶,重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帮智作文章,实现村容村貌全面改善,群众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年多来,该村分别在村容村貌、现代农业、乡风文明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突破,与“昔日黄家湾,人多地不宽,牛栏卡马崽,房屋光川川”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今,全村不仅组组通了水泥公路和户户连了硬化路,每个路口和路段还安装了太阳能高杆路灯和漂亮的垃圾桶。沿路两旁,农民新修了大量水泥门面房,不少农户还把房子装上瓷砖琉璃瓦,简直就是一栋漂亮的别墅。以前的旧木房大部分已装修一新,村中央的风水宝地马鞍山顶修起了观光亭。有人说,黄家湾村堪比大城市中的山体公园。今年8月8日,第五次来到黄家湾村视察的联系帮扶领导、市政协主席陈达新指出,黄家湾村要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收入翻番”的步骤和目标,以“三个万元”工程为抓手,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抓好村容整治,抓好产业发展,扎实推进民心党建,确保2014年全村率先进入小康,率先建成美丽乡村。
据了解,市政协在帮扶中,为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835.8万元,修建了村委会办公楼、寨门、休闲观光亭、公厕、垃圾池、围墙、排洪沟渠、入户便道和活动场所,安装了路灯,配备了健身器材设施,还为村小修建了标准化篮球场。
有限的资金帮扶,不仅改变的是黄家湾村落后的基础设施现状,更多的是改变了村民们落后的思想观念,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难题。
水稻长苗分茬期,以前是人用手和脚去搅,翻动沉泥,让其获得较旺长势。村民黄流发却在他门前的两亩水稻田里养了300多只水鸭,秧苗在长势期间鸭子正好充当薅秧手。水稻一抽穗,鸭子也长大成成鸭了,可堪一举两得。
去年底,扶贫工作队为黄家湾村修建村活动室,专门配设了有万余册图书的村级图书室,村民们从此可以从这里学到不少技术知识。作为这里的“常客”的村民黄宗余、黄流权由此而成了田间地头果苗嫁接的“专家”;黄宗余于今春嫁接的50株优良品种柚树苗和桃树苗成活率居然达到了70%以上。
一栋装修完整、拥有三通间的木房,在城里只有公园或文物保护地才有,而黄家湾村却有100余栋这样的木房,真羡煞了城里人。
黄家湾村,这个以脏乱差、贫穷落后著称的村庄,如今,在市政协的帮扶下,迎来了华丽转身!
真抓实干 群众增收致富见成效
“帮助群众增收致富,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帮扶工作的最终目标。”市政协驻村干部韩应富如是说。
“多谢政协领导的帮助,特别是那次政协领导调研时给我们解决的困难很及时、作用大,如今全村建成了400多亩果蔬种植基地,水果和蔬菜供不应求,搞养殖的像我这样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就有10多户。”种植大户魏国权说。这缘于2012年11月25日,陈达新率机关党员干部到豹子营村宣传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时,来到该村蔬菜基地,实地察看蔬菜大棚建设情况,详细了解村民蔬菜种植情况,当得知农户存在资金困难时,当即表态解决蔬菜种植经费5万元以及农用物资,还联系铜仁职院和碧江区农牧科技局,为村民种植蔬菜提供免费技术指导。
建设新农村,经济是支撑,群众增收是根本。帮扶队员入驻黄家湾村后,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黄家湾新农村示范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参与鹦鹉溪镇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争取产业资金,支持当地产业发展。去年以来共投入该村产业帮扶资金1047万元,建成300亩棕榈苗圃基地、80亩茶苗苗圃基地、50亩花卉基地,200亩种植金银花、100亩砂姜、200亩辣椒、50亩柑柚。从此,该村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和加工作坊多了起来……
同时,还积极引导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全面提升。据了解,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上年的3800元增加到5300元,增长了35.33%,超出了全县平均增幅7.39个百分点;全村存款金额达600余万元,户均2.26万元;全村全年新增家用小车12辆,电视机、电冰箱、饮水机等家用电器86台(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