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隐形变异”形式主义需要“有形制度设计”
□贺成
“我们将严肃查处落实‘三新一高’、推进‘四强’行动和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等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集中整治农村改厕等民生领域存在的‘面子工程’、一些高校存在的‘官气十足、衙门做派’等做法……”近日,针对一些地方形式主义顽瘴痼疾反弹回潮、隐形变异、潜滋暗长等问题,甘肃省纪委监委部署开展集中整治形式主义隐形变异问题为基层减负工作,出实招硬招,释放鲜明信号,引发关注。(7月3日《工人日报》)
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等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时代发展进步,关系社会文明稳定,容不得半点虚假,自然容不得搞形式主义。此背景之下,甘肃省各地各部门刹住了一些形式主义和不正之风,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基层减负工作成效不断显现,虽然是题中之义,却也让人刮目相看。
近年来,形式主义不仅不同程度存在,还在不断的隐形和变异。这就需要,在整治形式主义过程中,既要紧盯老问题、常见问题,严防反弹回潮,又要密切关注新表现、新变种,严防潜滋暗长,持续释放越来越严的强烈信号。
针对各类文山会海,甘肃制定全省性重要会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省级层面督查检查考核等6项年度计划,坚决守住精文简会的硬杠杠;针对许多基层干部苦不堪言的“指尖”歪风,甘肃对变味的“工作群”“政务APP”开展了专项整治。毫无疑问,这种冲着问题去、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整治什么问题,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突破,带动作风状况整体好转的做法,是可取的,更值得各地借鉴。
当前,随意设立领导小组、专责组、工作专班和联席会议,临时议事协调机构过多过滥、叠床架屋、主责缺失、转嫁责任等问题,盲目跟风、随意设立各种“某长制”等问题,基层村(社区)“两委机关化”,挂牌数量多、种类多、形式多、虚名多,“牌子几十个、实则仨俩干部撑场面”等问题,以及委托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不专业,评估标准、评估方法不接地气、机械教条,导致基层无所适从,学习类政务APP内容同质化、积分指标化,宣传类公众号和小程序存在强制要求关注、下达推广任务,变相增加基层负担等问题,可谓各地都有存在。
要防止以上问题现象,敢于啃硬骨头是一方面,完善有形的制度设计,尤为重要。以上这些问题,病发在基层,症结却在上级。只有上一级部门多一些务实作风,多一些具体操作性强的工作措施,密切关注过程和形式,不给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隐形的形式主义才“无处可逃”,更别说有变异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