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蹲地用餐”需要科普与引领
□张玉胜
“越是边远村落,越需要加强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引导。要持续通过群众知情大会,引导群众坚决抵制高价彩礼,彻底改掉席地而坐、蹲地就餐等陋习,形成文明新风。”四川越西县委书记陈路近日深入竹阿觉镇最边远的洛木村、吉吾村,调研防返贫监测、移风易俗、CD级危房改造、土地复垦、防汛防地灾等当前重点工作时强调。(7月4日《重庆晨报》)
现实生活中,“蹲地用餐”的做法并非一地所独有,这其实是遍布我国许多地方的一种生活习惯。过去流传甚广的“陕西八大怪”之说,其中就包括“凳子不坐蹲起来”的行为。一个“怪”字或许点明了此举有悖常理的地方。凉山州发布《关于治理蹲地用餐深化移风易俗的通知》,将“蹲地用餐”列入倡树文明新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要彻底扭转这一粗俗做法,引导民众矫正不当生活习惯,其活动善意值得肯定。
应该说,“蹲地用餐”并非始于今日,能够延续下来自然有其适者生存的背景与缘由。细究起来或不无四个方面因素。一是无桌椅。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温饱是人们的第一诉求,缺桌少凳的家庭不在少数,用“家徒四壁”描述农村贫困并不为过。“蹲地用餐”既因为无桌可摆和无凳而坐,也缘于饭菜很少——一饭一菜甚至连菜都没得吃。“蹲地用餐”、狼吞虎咽,很快就完事。二是为省电。农村人很节俭,生活当中能省就省。户外“蹲地用餐”可以借着光线充足而省些电费。三是图解闷。农村娱乐设施匮乏,白天又各人忙活田里劳作,只有“蹲地用餐”时才是人们唠家常、说闲话、逗乐子、解解闷的好去处。此外,“蹲地用餐”似乎也让吃饭有种“仪式感”。农村人吃饭情结很重,见面打招呼的问候语就是“你吃了吗?”各家端碗出来“蹲地用餐”,就是一种集体聚会和聚餐,也算是一种乡愁与民俗吧。
作为历史性产物,“蹲地用餐”或有其顺理成章的合理性,且表面看似“好处”很多,现代人能够完成此举尚需一番“蹲”功夫。但其潜在的问题却是显而易见的,用现代人的思维解读此举更是有悖文明、卫生与科学。比如,随意在户外大路边、泥地上、墙根处蹲地用餐,势必会导致尘土飞扬、虫子飞爬、弄脏饭菜,其不卫生毋庸置疑;用餐时大伙边吃边聊、唾沫喷飞,既不文雅也失礼仪,且极易引发交叉感染,这显然有悖疫情防控当下的要求;蹲在地上用餐,肠道、脊柱相对弯曲,对消化系统和脊椎健康也存在负面影响。
国人的文明素养提升是要靠点滴进步累积和久久为功坚持而成的。“蹲地用餐”虽说不算一个大毛病,但却不能不说是一个延续已久、近于固化、影响后代、有害身心的不良习惯。有人不喜欢将此称之为“陋习”,甚至还以“用餐方式自由”为此辩解和袒护。这固然有乡愁民俗的情结所在,但对不文明、不科学、损健康的不良行为,就当旗帜鲜明地表示态度、矫正误区,并以科学文明的行为取而代之。这需要科学常识的普及、文明用餐的引领、“蹲地用餐”的制止、健康意识的唤醒,也考验政府的意志、决心、智慧与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