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31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11

政策扶持助贵州茶产业再升级

 

□徐嘉民

 

  贵州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得益于200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文件甫一实施,很快在全省掀起茶产业发展的热潮。贵州结合本土产绿茶的优势,响亮提出了“贵州绿茶·秀甲天下”的口号,旨在打造形成“世界绿茶看中国、中国绿茶在贵州”的区域名片。

  自当年开始,贵州茶产业从小到大、贵州茶品牌从弱到强,知名度、影响力在全国得到大幅度提升。仅通过短短7年发展,便在全国奠定了“茶叶大省”的地位。

  为全面推动贵州茶产业提质增效,省政府于2014年出台《贵州茶产业三年提升行动计划》,从基地、品牌、科技、质量安全、品牌、文化等8个方面着手,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提升目标。

  2018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在总结2007年以来全省茶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就的基础上,审时度势、站在当前及今后全省茶产业发展趋势的高度,出台了《关于建设茶业强省的实施意见》。

  此前一年,经过3年的不断努力、申报,“贵州绿茶”顺利通过国家农产品登记保护产品认证,成为全国省级茶叶类首个国家级农产品登记保护产品,在全国业界引起轰动。关注度、知晓度进一步提升贵州茶产业的地位、话语权,使之成为全国茶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在“贵州绿茶”大地标引领下,省内各区域茶叶公用品牌快速成长,茶产业成为全省绿色生态产业、脱贫攻坚主导产业、乡村振兴重点产业,走出一条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创造、贵州品牌的发展道路,统筹推动全省茶产业全产业链加速发展,实现了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的良好发展态势。

  小茶叶已成大产业。去年,贵州茶园面积达700万亩,保持“全国茶园面积第一大省”的地位,成为引领国内茶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全省注册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达499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引入英国联合利华、太古、中粮、盘江、同济堂等国内外大型企业,在黔建基地、加工厂、精制拼配中心等,加快贵州茶叶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全省茶叶实现总产量36.2万吨、总产值394亿元,茶产业带动贫困人口45.2万,脱贫人数13.7万人。

  小茶叶惠及大民生。贵州茶产业在政策不断推动下,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上升,释放着新的发展力量,正在探索产业扶贫下的“贵州样本”。通过多年发展,茶产业吸引更多经营主体参与其中,惠及民生进一步凸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协调发展。目前,全省有135万户364万农民种茶,茶农人均茶叶收入3400余元。

  小茶叶塑造大形象。每年举办的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梵净山抹茶大会、贵州茶业经济年会等活动精彩纷呈,不仅吸引天下客商走进贵州,还成为业界交流、沟通、合作发展的大平台。

  小茶叶推动大发展。中粮、联合利华、太古等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经深入考察,分别在湄潭、石阡、余庆、思南等县建设茶园基地、签订产销协议、配套生产厂房。大企业的知名品牌、销售渠道、资金技术与贵州的茶资源紧密结合,有力促进了贵州茶叶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从而风行天下。

  小茶叶促进大流通。2017年,贵州茶叶出口创汇7700万美元,单价比全国高15元;去年囿于外贸原因,出口创汇6200万美元,虽比上年有所减少,但单价比全国高36元。可喜的是,今年出口有了较大回暖——3月份,仅贵州茗之天下茶业公司在摩洛哥市场就签订2100万美元,全年贵州茶叶出口有望突破1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绿茶”地标产品出口比其散茶出口价格提升15%以上,市场零售价格较以前普遍提高10%以上,零售价格超过同类产品20%以上。“贵州绿茶”地标在全省茶产业发展中,已成为助推产业发展、引领农户脱贫增收的新引擎。

  小茶叶催生大产业链。贵州茶产业在不断发展,立足于茶、又跨越茶,“接二连三”效应逐步显现。茶产业借力“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专业力量等融合,激发茶文化、茶旅游进一步释放潜力,开发茶多酚、茶饮料、茶食品等精深加工食品,催生加工、包装、销售及茶馆休闲、茶艺表演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相互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有力促进了茶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