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88期 本期3644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12

“九一八”事变与贵阳抗战


□韩  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举全国之力进行了全面抗战,终于取得抗战的胜利。在此期间,远在西南一隅的贵阳人民同仇敌忾,也投入了这场艰难的斗争,以多种方式积极支援全国的抗战。同时,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贵阳,也在这个特殊的大环境下得以发展。本文综合现有各方面史料,对“九一八”事变后贵阳的抗战史实作一些回顾。



处于万山丛中的贵阳城,在新中国建立前一直通信闭塞。虽说1928年在贵阳县政府内就设有城乡电话局,并有线路通往九个区的区公所及重要城镇,但故障多,有也等于无,国内长途电话更是1935年才开通,而电报则基本只有官方使用。因此,第一个看到并传播“九一八”事变消息的,是在省立第一中学兼课的电报局值班员杨绍馨。9月19日,杨绍馨清早来到第一中学,对陆续到校的师生高喊:“国难!国难!日军武装占领了我们沈阳城!”消息传开,群情激愤。学生会代表当即找校长聂膺识反映并商量对策,并安排学生们分头到市内各学校通知学生会代表下午到一中开会。

到一中开会的各学校代表有:省立高级中学代表秦天真(1934年建立的中共贵州地下党第一个党支部负责人之一)、顾建中、丁树奎、董熙仁等,省立师范学校代表宋显达,私立达德中学代表贺登发、刘子期、吕新民等,私立正谊中学代表姚礼奎,还有女子中学丁淑芬、志道小学许承霖、电报学校瓦伯谦、测量学校吴承仁,一中学生会成员何广健、吴庭光、杨天源等。何广健根据知道的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讯息向大家作了报告,说明开会的目的和意义。学生代表们热烈讨论,形成了几条决议:为抗议日本侵略,全市学校罢课;积极进行抗日救国工作;由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拍电报给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抵御外侮;立即进行示威游行,唤起民众;宣告对日经济绝交,抵制日货。

以上决议随后付诸执行。9月21日上午,贵阳各校师生到新市场集合开大会。秦天真主持大会,报告游行示威的意义和目的,部分学生代表发言,随后整队出发上街游行。这是“九一八”事变后贵阳规模空前的游行,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学生代表选出“抗日救国联合会”领导成员,创办了《救国旬刊》。随着抗日救国运动的深入,进步教师尹素坚、严金秋、谷友庄、刘方岳等人在贵阳黔灵山麒麟洞开会,成立“江流社”,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以贵阳为中心的全省抗日救国运动兴起。“贵州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了办事机构,设训练(组织学生学习军事)、宣传(出版抗日救国旬刊)、文书等部门,每天在市府路原教公会的一栋楼里办公,商讨布置工作,组织开展军事训练。由懂军事的体育老师上课,解散时大家高呼“永为忠勇国民!”“誓雪中国国耻!”“恢复中国国土!”“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

贵阳的学生以演出话剧等形式募捐,支援东北义勇军。外县的同学假期回到家乡进行抗日救国宣传。中共党员作家段雪笙回到家乡赤水,成立“流波社”出版《流波》《少年大众》《寒夜之华》等进步刊物宣传马列主义和抗日救亡。进步青年余正华在赤水开办“之江书店”,向群众出售《月球》《海燕》等进步刊物。



1932年,贵阳掀起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运动。先是3月15日贵阳的省立医院抵制日货,将所存日本药品全数点验封存。4月19日,贵州各界抗日救国大会致电慰问东北各路义勇军。全市中小学组织上街宣传抗日,检查日货。9月22日,志道小学学生上街检查日货,遭到不法奸商殴打。贵阳学生义愤填膺,全部罢课表示抗议。27日,贵阳30所学校学生发出《贵阳全体学生告各界同胞书》,要求严惩殴打学生售卖日货的奸商。10月31日,省政府为平息学潮,命令宪兵营长和公安局长严缉在逃奸商郭某等3人。1935年3月8日,贵州省各界妇女会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210余人参加大会。同日印发了省妇女会《“三八”国际妇女节告被压迫妇女书》传单,明确提出反对世界法西斯蒂,号召被压迫妇女起来斗争。国民党贵州省指导委员会竟批示“严予申斥,令将印刷传单呈送本会焚毁”。7月30日,该指导委员会借口省妇女会负责人中有人参加共产党活动,下令妇女会停止活动。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中共贵州地下党加强了对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重建了新一届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委员会充分利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有利形势,进一步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当时,国民党当局成立了以党、政、军、学、商、工、妇等机构负责人任委员的官办“贵州各界抗敌后援会”。中共贵州地下党工委和基层组织则采取多种形式,先后组织了“贵州全省学生救国联合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贵阳地方队部”,还发动共产党员参加组织了“贵阳文艺界抗日救国会”“战时社会科学座谈会”“中苏文化协会贵州分会”“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贵阳分会”等群团组织,广泛深入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一些学生自治会和公开的救亡团体不时上街游行、下乡宣传,各学校还组织多数领导成员是“学联”成员的寒假农村工作团下乡,深入郊区农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4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贵阳地方队部”成立后,印发传单、教唱抗日歌曲、组织小型图书馆、传阅进步书籍,邀请知名人士刘方岳、傅君涛、邵公文等演讲抗日战争形势和任务。开展的各类演讲、歌咏、球类比赛,丰富了抗日救亡运动形式和内容,取得良好效果。

贵阳地下党组织通过所领导的“筑光音乐会”“沙驼业余话剧社”以及合群体育会艺术部开展音乐界和话剧界的抗日救亡活动,还举办抗日书画展、千人大合唱等。寓居贵阳的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以漫画形式宣传抗战。《义勇军进行典》《松花江上》《游击队员之歌》《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在贵阳城乡几乎家喻户晓。《放下你的鞭子》《送郎出征》《打东洋》《有力出力》等抗日话剧也吸引了大批观众。抗日救亡文艺活动起到了巨大的宣传作用,增强了人民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贵阳知识界的抗日救亡活动也开展得切实而有效,主要是组织社团创办刊物、开设讲座、编辑文艺副刊、开展教学和学术活动等。成立于“九一八”事变后不久的贵阳文学研究会不断开展活动,于1937年9月在会内成立了以丁树奇为书记的中共地下支部。共产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通过散文、诗歌、政论文章等形式,在《救国旬刊》《心评》《贵阳文艺》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宣传抗战。1938年1月,赛先艾、谢六逸、乔园、张梦麟、李青崖等知名文化人组成“每周文艺社”,创办《每周文艺副刊》(列为《贵州晨报》副刊),发表抗战文学。“中苏文化协会贵州分会”时常介绍苏联文艺书刊、放映苏联电影,举办图片展览活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贵阳分会”负责编辑《中央日报》(贵阳版)的副刊《前路》和《贵州日报》副刊《革命军》,还自办杂志,发表抗战文艺作品。共产党员王启霖、武纡生、蒋霭如领导的“贵阳战时社会科学座谈会”动员和组织许多中上层知识分子和知名教授、教师参加座谈,重点是分析抗战形势、抗战中的全民抗战问题、抗战与民主问题、战时教育问题、中国抗战与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关系问题等,还座谈讨论过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著作,对宣传抗战形势和中共的方针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

军事上,有无数贵阳青壮年参加了黔军抗日部队勇赴前线英勇奋战,为中国人民夺取伟大胜利贡献了力量。



抗战爆发后,东北、华北及东南大片国土相继被日军侵占,西南遂成抗战大后方。铁路中断,长江航运受阻,西南交通主要靠公路。湘黔、黔桂、川黔、滇黔四条公路干线在贵阳交汇,贵阳成西南交通枢纽。从越南河口和缅甸运往中国的大多数国际援助物资也须经贵阳才能到达陪都重庆。公路运输繁忙,每天有上千辆军车、商车、邮车经过贵阳。大批军政机关、学校、企业、科研单位西迁贵阳。大量疏散人口在贵阳安家,市内人口由10余万猛增至30余万,附近郊县人口也剧增。贵阳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具备了设市条件,1941年7月正式设贵阳市。

特殊环境和条件促成贵阳战时经济繁荣。首先是服务于战争的具有较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的四四兵工厂和五三兵工厂迁来贵阳,生产的武器源源不断运往前线,青山矿业药品厂生产的炸药和雷管提供给部队和工业、交通建设使用;机车修造业、橡胶轮胎业优先发展;贵阳造木炭动力车跑遍大西南运送物资;贵州炼油厂提供汽油、机油、柴油。火柴、烟草、皮革、纺织、水泥、玻璃、陶瓷、造纸、印刷、酿造、日用化工诸种产业兴起;能源产业如电厂、煤矿得到现代意义上的发展;商业兴旺,抗战中各种商号、商店有3400家,覆盖50多个行业,贵阳商会所属各业同业公会有50多个,当时的贵阳被称为“小上海”。

现代股份制企业大发展,在工业、商业、金融业、物产运输业内出现了几十家股份公司。1939年由贵州省政府主导成立了“贵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冶政府、金融界及地产人士三者为一炉”,省长吴鼎昌任筹备处主任委员,省府委员何辑五(民国军政部长何应钦之弟)任副主任委员。该公司以股份制形式将贵州当地与西迁企业的资产进行重组,有效发展各种实业。总公司自办企业有梵净山金矿、贵州炼油厂、贵州玻璃厂、贵州化学工业厂等8家。以合作方式办的子公司有贵州矿务局、中国机械公司、中国煤汽车营运公司、贵州煤矿公司、贵州水泥公司等十几家。又投资贵州银行、贵阳合作金库、贵阳中国国货公司等15个企业。当时贵州的企业公司模式,为许多省份所学习仿效。

抗战中贵阳金融业发展迅速。在贵阳开业的国家级银行、外省银行、本市及民办银行、银号就有40多家。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上海私立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1937年迁到贵阳,设有文、理、法、商4个学院11个系,附设师范、体育、盐务3个专科,在贵阳办学七年。抗战中西迁来的和后办的大学、专科学校、中学有湘雅医学院、中央医院、贵州大学、贵阳医学院、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等10余所,为抗战胜利后的贵州教育事业打下了基础。

抗战中,贵阳有几十家官办和民办报纸杂志,《新华日报》也设有分销处。中华书局、商务书局、世界书局、正中书局等均设有分局和书店。贵阳文通书局成为全国七大书局之一,建立了全国一流的编辑所,编委会由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

正是贵阳各方面事业的发展,给抗战前方输送了必不可少的战争物资和人民生活必需品,也给抗战军民以极大的精神鼓舞。



5011-3-1《救国旬刊》1.jpg

《救国旬刊》


5011-3-21938年1月参加筑光音.jpg

抗战期间筑光音乐会会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