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梅韵
□张林涛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梅花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坚韧的品质赢得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
梅花之傲骨。在冬日的寒风中,有一种花,它不畏严寒,傲然绽放,它就是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代诗人王安石在《梅花》中生动描绘了梅花的傲骨精神:在墙角那不起眼的地方,几枝梅花在寒风中独自绽放,它们不畏严寒,不惧风雪,以顽强的生命力诠释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这种精神,正是无数文人墨客所追求的,也是梅花成为他们笔下永恒主题的重要原因。
梅花之雅致。“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宋代诗人林逋笔下的《山园小梅·其一》写出了梅花傲骨的坚韧和雅致的风姿:在众芳凋零的时节,梅花独自绽放,以其独特的魅力,点缀着小园,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生机与色彩。这种雅致,不仅仅是梅花外在的美,更是其内在品格的体现,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心生敬意。梅花的疏影在水中摇曳生姿,暗香在月色中浮动,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仙境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梅花之坚韧。“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的《上堂开示颂》深刻地颂扬了梅花坚韧不拔的品格:梅花之所以能够在严寒中绽放,散发出扑鼻的香气,正是因为它经历了无数次寒霜与冰雪的洗礼。
梅花之寓意。梅花不仅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更以其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毛泽东对梅花情有独钟,他喜欢在雪天赏梅,认为梅花具有刚直高洁、不从流俗、冲寒斗雪的傲岸品格。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1961年,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美欧封锁、苏联反目,中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国内则遭遇三年特殊时期,经济困难重重。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创作了这首词,旨在鼓舞人心,表达共产党人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以梅花为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梅花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与精神。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如同梅花一样涅而不缁,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之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