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88期 本期3639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1

编者按

遵义会议会址、巍巍娄山关、滚滚乌江水、滔滔赤水河……遵义是长征时期红军活动时间最久的地方,长征也为遵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色是遵义最鲜明的城市底色和最厚重的文化底蕴,这里有许多革命遗址和纪念馆,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资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和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为研究和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近年来,遵义深耕红色文化,提升市民素养,延续城市文脉,努力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在这片热土上生活的每一个人,无不被红色文化浸润和感召,用不同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


伟大转折之地 光辉历程之始


□本报记者  万里燕



■红色——在这里奠基


在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上,有一座二层小楼,红墙与青瓦相映成趣,飞檐翘角勾勒出岁月的轮廓,古朴的木门和坚固的石柱之上,“遵义会议会址”的匾额熠熠生辉。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们每天络绎不绝,在这里的每一块展板、每一件文物中,探寻那些镌刻在时光深处的红色记忆,体会遵义会议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周俊南向记者介绍,遵义会议纪念馆于1955年10月对外开放,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其统属管理的代表性建筑有: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遵义会议期间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址等。

“这是我第一次来遵义会议纪念馆。从墙上的图片、文字到展示的实物,每一样展品都讲述着那个时代的革命故事。尤其通过3D影像的展示,我仿佛亲眼看见了遵义会议的现场,感受到了当时紧张而又庄重的气氛,更被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深深打动。”来自重庆的游客邓先生难以掩饰激动的心情。

“为了让大家更好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我们优化解说服务,更新展陈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让文物说话,让场景再现’,讲好遵义故事,传播好党的创新理论。”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张小灵表示,近年来,遵义会议纪念馆努力探索、积极创新,深耕优势资源、提升陈列水平,运用信息化技术丰富展览内涵,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在不久前的国庆假期中,纪念馆日均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


■红色——在这里激战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娄山关地势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在准备渡过长江时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部队再次跨越娄山关。

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毛泽东心潮澎湃,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忆秦娥·娄山关》。

娄山关,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地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对当代社会有着特别的启示和激励——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正是吾辈之责任担当。因此,在新时代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娄山关的红色文化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红军精神,山高水长。如今,娄山关已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人前来参观。

“重走娄山关,一路上都能感受到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精神。”西藏游客王鹏向记者表示,“站在娄山关之巅,遥想1935年红军翻越雄伟娄山关时所历经的千辛万苦,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红色——在这里驻扎


位于遵义市习水县西部的土城古镇,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的周秦时期就已形成部落。

土城古镇因红军“四渡赤水”而驰名,是“全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和“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之一。2005年,土城古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21年入选贵州“第一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镇”。

长征时期,红军在土城驻扎了近两个月时间,至今此地还保存着许多革命文化遗址。四渡赤水战役的硝烟虽然早已散去,但红军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里。

四渡赤水纪念馆于2007年建成开馆,馆内珍藏了5000余件红色文物,包括红军战士们用过的枪支弹药、穿过的衣物鞋袜、搭浮桥用的门板,以及他们留下的书信和日记。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记录了红军的英勇事迹,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艰辛与伟大。

土城古镇里还有中国唯一的一条女红军街。1935年1月24日,红一军团进抵土城后,随中央红军长征的30位女红军除康克清以外,其余29位全部居住在这条街上。她们收起了裹脚与罗裳,投身于中国革命,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女红军街因此而得名。

土城女红军纪念馆是国内唯一一座以女红军事迹为题材的专题纪念馆,总建筑面积达5292平方米,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全息剧院、场景体验等多种方式,展示了1927年南昌起义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10年间女红军的革命历程,刻录了4113位女红军的名字,重点讲述了731位女红军的英雄事迹,展陈了600余张女红军生平照片和216件实物,重现了女红军在长征中的传奇故事。从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中国妇女追求独立、向往自由、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红色——在这里纪念


丰乐桥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海尔大道北端,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取“民丰崇乐”之意而命名。

1935年1月9日,遵义人民在丰乐桥燃放鞭炮,迎接红军进驻遵义。毛泽东、朱德等在震天动地的欢呼声中踏上了丰乐桥,与涌上前来的群众握手致意,并肩走过石桥。

丰乐桥头迎接红军,是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省所接受的规模最宏大的礼遇。为纪念这次盛大的迎接,1966年遵义会议三十一周年时,丰乐桥正式更名为迎红桥。迎红桥是遵义历史的见证,当年遵义人民在这里迎来了红军,也迎来了中国人民顽强不息的革命精神。

与遵义会议纪念馆隔水相望,有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岗,被人们尊称为“红军山”,这里建有遵义红军烈士陵园。

据不完全统计,红军转战遵义期间,牺牲3000多人。1953年,政府将77座红军坟墓迁移到此地,随后修建了红军烈士公墓。1984年,陵园进行了扩建,如今由红军烈士纪念碑、邓萍烈士之墓、红军坟、青松堂、翠柏园、邓萍烈士牺牲场景雕塑、红军卫生员给穷人治病情景雕塑等组成。

沿着陵园大门内316级石阶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巍峨高耸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青山环抱、青松挺立,红军山烈士陵园庄严肃穆。在这里,每一座烈士墓碑和雕塑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催人泪下,让人肃然起敬。

如今,红军山已成为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场所,全国各地到此瞻仰的群众络绎不绝。


■红色——在这里永传


伴随着舞台灯光亮起,数十名红军从吊桥冲向战场,舞台上方倾斜而下的水柱化作“湘江”,红军在炮火轰炸中穿越浮桥……在遵义市凤凰山文化广场伟大转折剧场上演的《伟大转折》剧目,通过现代舞台创意和新科技手段带来全景沉浸式演艺效果,与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并称为贵州长征文化“双子星”。 

“剧目主要讲述了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转兵贵州,召开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灵活作战,最终胜利北上的故事。”贵州伟大转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副主任、伟大转折艺术团副团长夏莹向记者介绍,该剧目于今年1月15日开演以来,已演出700多场,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走进遵义红军街,经常能看到一群身穿红军服、头戴红军帽的人在放声高歌,成为红军街一道亮丽的红色风景。

“遵义是革命老区,我们从小接触红色文化,有责任继续传承下去!”74岁的罗光华,连续唱了20年红歌。退休前,每次单位组织合唱,总能看到她的身影;退休后,她更是牵头成立合唱团。如今,合唱团已有近200人,常被邀请到各红色景点演出。“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现在生活好了,那段历史不能忘!” 罗光华道出了她组建合唱团的初衷。

在位于遵义市大连路的时代天街商圈内,一座红色屋顶、透明玻璃幕墙的小屋之上,“环城之家 红色驿站”八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驿站内,微波炉、医疗用品、轮椅拐杖、针线盒、雨伞、各类益智玩具和书籍等物品一应俱全,居民群众可以随取随用。值日的党员志愿者告诉记者:“除了提供这些日常用品,我们还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指路问路、临时看护老人小孩、治安巡逻、车辆管理、消防安全巡查等形式多样的红色志愿服务。”

据悉,遵义市从2018年起就在各社区探索建立各种形式的“红色驿站”。而今,一个个矗立在商圈内、景区旁、街巷中的“红色驿站”,仿佛一座座红色灯塔,让每一个市民和游客都能被这“红色”所温暖着。

在遵义,与“红色驿站”一样以红色文化和红军精神为引领、践行服务为民宗旨信念的志愿组织还有“红色跑团”“红色物业”“红色管家”等等。遵义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践行“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主题活动要求,将红色文化传播融入日常、做在经常、落到平常,从学校到社区,从机关到企业,红色之光照耀着黔北大地,凝聚起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精神动力。



5006-3-1.jpg

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纪念馆供图


5006-3-2.jpg

遵义娄山关 胡志刚  摄  


5006-3-3.jpg

 四渡赤水纪念馆 胡志刚  摄  


5006-3-4.jpg

 遵义红军山烈士陵园 胡志刚  摄  


5006-3-5.jpg

 《伟大转折》剧目 马云才   吴  凡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