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荡侗寨大歌飞
□文/图 杨文全
木屋错落,鼓楼高耸,小溪从门前过,歌声在山寨萦回……这就是宰荡。宰荡侗寨是黔东南州榕江县栽麻镇的一个村,由宰荡、加所两个相距不远的自然寨组成,位于县境东面,邻近黎平、从江两县。绿水青山包围着宰荡,寨子中又延伸出去一条条弯弯小路,串联起一丘丘稻田,田畴交错,稻香鱼肥。
宰荡是普普通通的侗族村寨,可这里的侗族大歌,却是远近有名的,一直从远古唱到现在,从寨里唱响到国外。“会说话就会唱歌”,这是对侗民的写照。毋庸置疑,宰荡是侗歌之乡。
如果你去宰荡,未曾进寨,首先让你感受的是拦路歌。竹枝搭建的寨门下,桌上摆着盫鱼、白片猪肉、香喷喷的糥米饭、醇香的米酒,身着侗族盛装的女子,簇拥站着,唱起了拦路歌,这可是侗家人迎接宾客的隆重礼仪。宾主相聚,欢天喜地,酒席间,还有祝酒歌、琵琶歌助兴。
听大歌更是文化大餐。在鼓楼里,或在旷野地,一群歌手围着一堆熊熊篝火而坐,一人领唱,大伙齐唱,接着不同的声部形成的声浪一波一波起伏而来——
大家侧耳静静听,
唱支蝉歌献众人。
三月到来蝉儿唤,
九月过半蝉儿挣扎声悲痛。
蝉在何处看不见,
喜欢蝉歌我的声音唱不明。
这曲《蝉之歌》韵律天成,歌者声音仿佛从茂密的森林里传来,让人听后感觉思绪犹如在大自然中徜徉。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岁月悠悠。宰荡侗民祖祖辈辈精心呵护,大歌在这块土地得以滋润,在这里永远长青。宰荡侗民热爱生活,人人都是歌手,他们按不同的类别,自发地组成歌队。这个300来户、不到2000人的村寨,现有歌队十多支,每个歌队少则十几人,多则二三十人。歌队里有他们推举的领头人,领头人负责召集歌手练歌表演。他们唱大歌、传承大歌,完全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唱歌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里的孩童在歌的环境中长大,从咿呀学语,父母便一句话一首歌地教着。孩子们五六岁便自发地结伴到歌师家,向歌师学歌。年老的教歌,年少的学歌,年轻的唱歌已成为惯例。以前,交通信息闭塞,大歌就像深闺碧玉,得不到赏识。可是,“天生丽质难自弃”,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民族文化部门发现了这一瑰宝,并将宰荡列为双语教学试点村,从此大歌由民间走进了学校课堂。加所小学是榕江县较早开设侗族大歌课的学校,为侗族大歌的传承注入了活力。大歌如今不再只是民众们的自娱自乐,而是走出家门,走出国门,登上了音乐的大雅之堂。作为旅游资源来打造和开发后,它独特的魅力和文化精髓得以释放,宰荡的乡村旅游业也得到了发展。
各路媒体纷纷对宰荡侗族大歌进行报道。2015年,中央电视台在宰荡拍摄纪录片《记住乡愁》。纪录片播放,观众脑海无不刻下传承千年的侗族大歌乡愁记忆。2018年,中央电视台《远方的童谣》剧组到榕江、从江拍摄,也选择了宰荡,以宰荡山水民居为景,剧中的人物大多是宰荡的歌手。
2016年,浙江省委宣传部一行十来人到贵州考察,他们为着宰荡侗族大歌而来。我陪同考察组乘车到达时,当地著名歌师胡官美已组织歌手在古色古香的鼓楼里围坐。女歌手插花戴银,男歌手包着头帕,穿着华丽的侗装。歌声响起时,鼓楼里里外外挤满了人,许多人在鼓楼外爬着窗格往里看、侧耳听,无不沉醉于侗族大歌的独特魅力,考察组里的一位男歌手也即兴引吭高歌一曲以示答谢。
胡官美家就在加所鼓楼旁边,每天晚上,寨上一群孩子会陆续来到她家学歌。有时,她还在灶房煮饭烧菜,孩子们站在一旁,她一边操着锅铲炒菜,一边教唱歌,她唱一句,孩子们便跟着学一句。饭后,收拾停当,进入正式教歌。先练刚学过的歌,然后再教新歌。胡官美与女儿、儿媳一起,领着孩子们练起歌来,孩子们稚嫩的歌声充盈了整个屋子并向屋外飘扬而去……
三月初三青蛙在唱歌,
高高低低大声合。
岁月一去不复返,
抓紧季节好收获。
……
胡官美说:“从我嫁到这个地方,寨上的人都喜欢到我家来一起唱歌,跟我学歌。那时,我常常抱着孩子教歌到深夜。我有一肚子的歌,我要教到唱不动为止。”
教歌唱歌,被胡官美视为神圣责任。几十年来,胡官美没有停歇过,带出了一代又一代歌手,为当地的侗族大歌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有人问,是什么力量,使她坚持了几十年?回答是,她深深爱着自己的民族,侗族的歌、侗族的文化已融入她的血脉之中。2004年,胡官美被榕江县评为优秀歌师,当她站在领奖台上捧着证书时,不由得喜极而泣:“只觉得教歌唱歌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居然得到政府的嘉奖,真是喜从天降啊!”2007年,她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同年被授予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2年,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胡官美及其丈夫家三代都是唱歌好手,其子女杨秀珠、杨秀梅、杨秀会姐弟三人组成的“艺术世家”合唱队,凭实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杨秀珠、杨秀梅姐妹俩还受邀经常加入省、州乃至国家文化部门组织的演出团在国内外演出。
2008年,榕江县政府为传承和振兴侗族大歌,正式聘请杨秀梅、杨秀珠为正式教师,专门负责教唱侗族大歌。这对出生侗歌世家的姐妹花接过母亲的教棒,把传承和传播侗族文化作为己任,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大歌的美好,让侗族大歌传唱得更远。姐妹俩除了在课堂上教孩子们唱侗族大歌,课余时间还另外组织了两个歌队。2010年6月,他们带领宰荡10名儿童组成歌队到上海参加世博会,将侗族大歌这一民族礼物奉献给各国来宾。2013年10月,杨秀珠带了一个歌队参加第六届“贵青杯”贵州省青少年公益文化艺术大赛,孩子们演唱的侗族大歌《希望笋子高过竹》获得了声乐类合唱金奖。
2015年12月,贵州省第二届侗族大歌百村大赛在榕江举办,来自榕江、黎平、从江三县,以及广西、湖南的102支歌队2040名歌手参加,规模空前盛大。宰荡共有9支歌队参加,歌手中年龄最小的5岁半,最长的是脸上刻满了沧桑印记的80岁老人。这群“泥腿子”歌手,刚放下犁耙从田间地头走来,身上还带着泥土的芳香。他们站上舞台,便进入角色,情感迸发,歌声从每个人的心里源源流出,汇成一曲优美的旋律。他们的投入与专注,表现出来的自然自如,简直与专业歌手无异。为迎接这次比赛,胡官美一家人全身心地投入,奔忙于歌队中,又是辅导,又是领唱。这次比赛,宰荡歌队收获了3个奖项,宰荡歌师、歌手共获奖29人次。
宰荡侗民离不开歌,歌声也陪伴着每一个人,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尽情歌唱,抒发情感。这清亮而透着大自然气息的歌声,伴着生活、伴着喜悦、伴着星星月亮,长年回荡在这个古老的村寨……
宰荡侗寨
宰荡老年歌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