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3639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6

在思想碰撞中凝聚共识与力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研究”学术研讨会暨《费孝通先生与贵州》编撰工作研讨会小记


□本报记者  王  吟


11月23日至24日,贵州民族大学迎来了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百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研究”学术研讨会暨《费孝通先生与贵州》编撰工作研讨会。

此次盛会由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高端智库、贵州民族大学、民盟省委联合主办,旨在通过主旨演讲、学术研讨等,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为编撰《费孝通先生与贵州》一书献智献策。

回顾历史,1950年,费孝通先生作为中央访问团副团长来到贵州,深入民族地区与人民群众交心、交友、交情。正是在这一年,他与时任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的欧百川共同提议,创建了贵州民族学院(现为贵州民族大学)。这一历史性的决策,不仅为贵州的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新中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褚光荣表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同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0周年。在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能够与民盟省委携手举办此次研讨会,他深感荣幸与喜悦。

国家民委教育司一级巡视员李学锋指出,当前全国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贵州民族大学选择在这个关键时期举办这场研讨会,不仅恰逢其时,而且非常必要和重要。

在主旨演讲中,专家学者们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思想火花四溅,共识与力量逐渐凝聚。

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李天翼带来了题为《“以旅促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江实践》的主旨演讲。他结合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开发实践,深入探讨了如何解决原生型民族村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当地居民共同富裕等。通过讲述西江的市井烟火、文脉传承和文化认同的“故事”,李天翼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份鲜活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江样本”。

吉首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暨爱民以《从公民意识到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与实现途径》为题,深入剖析了公民意识、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从不同历史情境中公民概念的政治文化意涵出发,揭示了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深刻关系,肯定了我国在公民教育培养方面的实践进路,强调通过强化各民族群众的公民意识,增强国家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谷家荣以《物记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物象生命——一个回归“场”的观察视点》为题,从誓词碑为出发点,讲述普洱地区各族群众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展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价值。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罗意以《流动、嵌入与融入——塔里木河流域汉族棉农的田野调查》为题,以对汉族棉农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分析汉族棉农嵌入南疆乡村的特征,解释汉族棉农嵌入程度差异,进一步讨论对认识和理解南疆逐步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启示。

会议期间,设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理、学理、哲理”“中华民族历史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国式现代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场分论坛。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理、学理、哲理”分论坛上,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文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兼具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多元一体结构,这种结构既包含了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也尊重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也要尊重和包容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两者在共生融合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在“中华民族历史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高原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推进相应的学科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学理基础和人才供给来源。他强调,为了提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水平,需要探索多元学科路径,发挥多元学科研究者的合力,共同推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

在“中国式现代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论坛上,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教授吕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在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联系日益紧密,这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专家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也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会者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