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88期 本期3635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25

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遵义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五张蓝图”


□本报记者  陈雪梅


遵义,这座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红色文化的城市,作为“伟大转折地”和“省域副中心”,近年来,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不断挖掘和释放新质生产力潜力,逐步构建起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数字经济为引领,绿色低碳为方向,开放合作为支撑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旅游业体系,不仅为遵义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宝贵的转型经验。

9月24日至26日,中国报业协会六届四次理事会暨遵义高质量发展党媒大调研活动在遵义举行,来自全国百余家媒体的170余名代表齐聚红色之都、转折之城,探讨媒体发展之路,探寻历史人文魅力,探究遵义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用“新”酿造:白酒产业的变革发展蓝图


白酒产业是遵义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遵义围绕打造世界级酱香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构建了以茅台为引领的白酒企业“舰队”,带动整个遵义乃至贵州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遵义白酒产业在注重保留传统酿造精髓的同时,着力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积极引入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出酒率与酒质稳定性。同时,智能酿造系统的应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与效率提升,为传统工艺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引百草入曲,是我国国粹——中医‘平衡’健康理论和传统白酒健康文化相结合的结晶。董酒新生品牌‘百草香’的配方和酿造工艺体系是白酒中唯一受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保密局保护的国家机密。”在董酒生产园区,酒的醇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媒体代表们参观车间、聆听介绍,频频点赞董酒品牌创新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遵义白酒产业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积极构建起从原料采购、生产管理、供应链优化到消费者体验的全链条数字化体系,深入推动“卖酒”向“卖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国台酒庄园,机器人正有序、高效地工作……一幅欣欣向荣的现代化酿酒图展现在眼前。“这是酱酒行业包装速度最快的车间,包装全速达每小时2.4万瓶酱酒。”解说员充满自信和自豪地介绍道,“国台智能酿造产业化的推进,大大提高了土地使用率,降低了能源消耗,显著节约了劳动力,产品质量稳定可控,人均年产能提升60%。”

习酒“5G+数字化智慧酒厂”和“酱酒行业数字化转型联合实验室”的建立,为“数字习酒”“智慧习酒”的全面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23年,习酒实现资产总额268.35亿元,营业收入198.64亿元。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遵义白酒产业积极推动绿色酿造与循环经济模式,确保了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2023年,遵义白酒产业实现产值1264.8亿元,并力争到今年底,规模以上企业年产白酒达25万千升,总产值突破1450亿元。

“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目前,遵义正抢抓贵州打造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重大机遇,坚持全球视野、国际眼光,加快建设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核心区,以“一瓶酒”,书写一部香醉世界、誉满全球的传奇佳话。


用“新”缔造:竹子产业的绿色发展蓝图


遵义,坐拥丰富竹资源,西北面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享有“中国竹都”的美誉。近年来,遵义借力新质生产力的浪潮,重塑竹产业的未来。让这一古老产业在科技与传统的交织中焕发新生,探索着一条以绿色、创新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新质生产力的深入应用,为遵义竹产业的转型升级赋予了强大动能。竹子作为速生、可降解的物质材料,是塑料的重要替代品。遵义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竹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以竹代塑”的新型发展模式,引入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开发高效率的竹材处理技术,大幅提高了竹材的利用率和成品质量,使竹制品在性能上能够媲美甚至超越传统塑料制品。

据悉,赤水市作为贵州省“以竹代塑”试点,推出的一次性竹餐具、竹茶具深受市场欢迎。在今年的遵义“以竹代塑”产品发布会上,就达成了22个产品产销合作协议,“以竹代塑”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正得到各方的推广和支持。赤水已推出的竹文具、竹家具等100余个单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赤水实现竹产业产值81.3亿元。

在竹产业的生产发展链上,遵义注重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从原料采集、生产加工到产品追溯,每个环节都实现了精准控制和高效管理。智能工厂不仅能显著提升竹产业的生产效率,降低能耗,还能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生产计划,增强产业灵活性与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遵义竹产业在创新发展中重视生态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通过科学培育竹林,增加碳汇功能,同时将竹产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有机肥料等,形成了闭环的绿色生产链。据赤水市林业局测算,以30年计入期算,可固碳约9000万吨,价值约45亿元。此外,积极推广竹材作为可再生资源在建筑、包装等领域的应用,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依赖。遵义,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与担当。

金秋时节,在全国方竹第一大县——桐梓县,被誉为大自然的“绿色牛奶”的方竹笋迎来丰产丰收。在“桐梓·中国竹笋交易中心”,媒体考察团一行详细了解了桐梓县近年来加快竹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大力探索竹产业的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参观了方竹笋的生产过程并进行品尝,纷纷赞誉这些绿色食品的健康美味及竹产业发展的可观前景。


用“新”打造:辣椒产业的转型发展蓝图


当下,“世界辣椒之都”遵义正乘着新质生产力的东风,通过科技创新、智能化种植、品牌战略与市场拓展等多重动力,推动辣椒产业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的深刻转型,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遵义辣椒不仅是调味佳品,更是农业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生动例证。近年来,遵义通过“辣椒换种工程”,实现了辣椒产业质量飞跃的关键一步。据了解,遵义依托科研机构精心选育出的“十大新优品种”和“十大潜力品种”,以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辣椒新品种,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辣椒的产量和质量,延长了产业链,还为企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融合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遵义辣椒产业正朝着智慧农业方向迈进。“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对辣椒生长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实现精准管理。”智慧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区块链技术的运用让企业建立起完善的辣椒质量追溯体系,保障了产品的安全与信誉,既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又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另外,通过大数据采集全国辣椒重要产区和省内辣椒主要产区的交易价格,并实时发布,为椒商、椒农提供了重要的价格参考。贵州交投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遵义辣椒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强力支持,辣椒产业的话语权也因大数据的深入应用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品牌是新质生产力在市场层面的重要体现。遵义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与辣椒品种的独特性,打造的“遵义朝天椒”等知名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更逐渐成为国际市场的宠儿,远销海外,促进了贸易额的增长和国际文化交流。据悉,遵义辣椒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00余万亩,综合产值超200亿元。从遵义中国辣椒城进出的辣椒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干辣椒交易量约50万吨、交易额约100亿元。

遵义辣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展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特色产业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和模式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8月24日,世界辣椒联盟向遵义新蒲新区“世界辣椒加工贸易基地”授牌,标志着遵义辣椒产业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驱动下,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


用“新”深造:茶叶产业的创新发展蓝图


“圣地茶都”遵义,作为全国重要的茶产区,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湄潭“中国茶海公园”。在这块古老茶文化的土壤上,科技创新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从种茶到采茶,每一个环节都因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入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通过引入智能灌溉系统,节省了大量水资源,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家庭收入显著增加了。”老茶农李师傅告诉记者,遵义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应用与发展,通过引入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监测病虫害等现代化农业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茶园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据了解,在部分高标准示范茶园内,已实现了从育苗到采摘全过程自动化操作,不仅降低了劳动成本,还有效保障了茶叶品质的一致性。一些茶企通过引进智能温控发酵设备以及茶叶成分分析系统,实现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精细化管理。

另外,利用区块链技术追踪茶叶全链条信息,确保每一片茶叶的纯正与安全,让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茶商李丽说:“遵义通过区块链技术,不仅提升了茶叶品质,也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今,“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等多个品牌备受市场青睐。

据悉,遵义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茶叶产值达172亿元,涉茶综合产值超过300亿元,茶产业带动90万茶农增收致富。在新质生产力的强力驱动下,遵义茶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姿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东西部协作”又给湄潭进入新茶饮赛道注入了强劲动力,目前,广东珠海和贵州遵义共同启动打造“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助力遵义新茶饮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

遵义茶,这杯承载着自然馈赠与人文情怀的茶汤,正以更加醇厚的香气、更加清新的姿态,迎接属于它的新时代。


用“新”智造:红色旅游的融合发展蓝图


在中国广袤的红色土地上,“转折之城”遵义,以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成为了传承革命精神、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璀璨明珠。近年来,遵义红色旅游搭乘新质生产力的快车,通过融合现代科技、智慧服务与文化创意,实现了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的转型升级,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航程。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陈列馆展厅内,记者通过VR设备实现“重走长征路”,体验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历程。据了解,游客不仅可以在这里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身临其境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还可以通过线上音频+全景VR视频解说等技术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江西游客张先生说,因为父亲行动不便,不能亲自来参观纪念馆,但通过线上融合技术云端观展,实现了父亲足不出户就能重温红色记忆的愿望。

“构建智慧旅游平台,集成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游客提供从信息查询、票务预订、路线规划到个性化推荐的一站式服务。”遵义红色智慧旅游系统的运用和实践,有效提升了遵义旅游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也通过分析游客的行为数据,为红色旅游资源的精准开发和市场营销提供了科学依据。

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观光游览,而是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行等深度融合。结合遵义特色的茶文化、酒文化,开发出“红+绿”“红+酒”等复合型旅游产品,丰富了旅游业态,延长了旅游产业链,提高了旅游附加值。跨界的创新,使得红色旅游更具吸引力与生命力。2023年,遵义市接待红色旅游游客达2299.26万人次,同比增长54.9%;红色旅游收入189.29亿元,同比增长66.33%。

新质生产力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为遵义红色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变革动力。遵义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智慧的服务,围绕“将赤水打造成世界级旅游景区”目标,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红色魅力与绿色发展蓝图,续写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5002-3-1.jpg

湄潭“万亩茶海”  来源:《贵州画报》


5002-3-2.jpg

习酒智能化生产车间 来源:习酒集团


5002-3-3.jpg

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镇中国辣椒城辣椒烘干线  尹  刚   摄


5002-3-4.jpg

赤水“以竹代塑”部分产品 来源:天眼新闻


5002-3-5.jpg

游客参观遵义会议陈列馆。 刘  续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