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49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13

编者按:

2023年,旅游业强势复苏。关于刚刚过去的2024年春节假期,有一组数据在网上刷屏,国内出游人数达到3.08亿人次,创造了3758亿元旅游收入,旅游业再次迎来开门红。

去年以来的旅游产业发展成绩来之不易、鼓舞人心。作为战略性支柱和综合性幸福产业,文旅产业地位日益凸显,成为有效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我们要通过强化创新驱动、加速深度融合、持续促进开放,坚持奋进实干,不断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履职尽责、各抒己见,围绕创新驱动打造智慧旅游、推动文旅行业走向新范式,加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为文旅产业注入澎湃动能,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度、增进人民友好交往等,发出文旅“好声音”。本报整理了部分意见建议,与您共寻文旅产业发展新钥匙。



创新驱动 深度融合 促进开放


——聆听全国两会上的文旅“好声音”


  创新驱动打造智慧旅游 推动文旅行业走向新范式

文旅业一直是消费复苏的重点产业领域之一。过去一年,文旅产业迅速恢复,让大家既看到了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助力,也发现了市场“井喷”后软硬件设施不相适应的问题。在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就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文旅产业中的应用,以及现有或未来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给出了建议。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高速发展,文物活化利用不断深入,文物和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持续推进。建议创新传播文物价值,推动文物活态化传承。推动文博机构联合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共同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深入挖掘、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实现传统文化“出圈”。

全国人大代表、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王绣表示,智慧旅游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各类文化遗产展示方式的创新。如文物类景区展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自然类景区展现大自然发展历史。但此类创新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建议在讲好故事方面,结合大众旅游趋势,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科技应用,利用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演出,让游客获得身临其境的独特体验。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表示,“村超”火爆、哈尔滨出圈等现象不断涌现,昭示着文化旅游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区域品牌、城市流量的重要载体;成为精神消费、情绪价值的重要出口。与此同时,文旅行业也需要转换动能,用科技创新来大幅提升效率效益,以此推动传统文旅向数字文旅迈进,从旧范式向新范式迈进,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议针对人工智能模型在文旅场景中的应用,制定出台相应的行业标准;鼓励有条件的文旅类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通过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活化,探索产品化、产业化方向;加大金融扶持,引导文旅企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培养文旅运营加人工智能技术综合型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表示,数字经济可以拓宽旅游产业的广度、增加其厚度,丰富和创新旅游体验。建议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推动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主管部门就“数字+旅游”进行全方位的顶层设计,以专项基金推动企业开发数字旅游项目、产品,组建旅游业数字化联盟,推动旅游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实现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数字化;采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协同培育旅游产业数字化人才,依托优秀的实践项目,提升数字旅游人才的实践管理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引导传统景区景点开展数字化建设,对开展数字旅游项目的优秀企业给予扶持。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表示,目前,不少地区加大力度不断创新乡村文化和旅游营销模式,使乡村文旅融合产品更好实现“云赋能”和“数字化”,在发展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上收效显著。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5G骨干网络建设,适时、适地、适度引入当前成熟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推动新一代数字技术在乡村文化和旅游产品创意、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的应用;推进乡村非遗和旅游产品“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产品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加强技术链和产业链对接,不断夯实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基础。


■加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为文旅产业注入澎湃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2024年文旅产业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对经济复苏的贡献,还包括其在文化传承、新型消费模式培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区域发展与合作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代表委员们就如何更好地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提出了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表示,近年来,探险旅游作为新兴业态,因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迎合了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受到越来越多户外爱好者的喜爱。国家公园体系建设为探险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为多样化探险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建议加快推动国家公园探险旅游发展,助力释放旅游消费潜力,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大连京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杨赤表示,近几年,“云演播”、短视频等新传播媒介与形式加速发展,为观众观剧提供了新方式。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应因地制宜与旅游资源融合,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加分项”。建议顺势而为,拓宽传统戏曲传播阵地,寻求新媒体专业人才,持续生产优质内容,实现网络、剧场的有效衔接,推动传统戏曲“破圈”发展。同时,注重开发戏曲艺术周边产品,将戏曲脸谱、道具等元素应用于剧场衍生品、旅游纪念品开发,增强产品的独特性与吸引力。如充分挖掘“戏曲进景区”的特色表现形式,根据景区特点,开展个性化驻场演出。另外,利用“着戏服”“登戏台”等新玩法,让游客了解不同剧种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实现激活传统文化与创新演艺业态的双向赋能,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爽表示,目前,文旅行业正处于加速恢复的重要窗口期和调整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如文旅市场的产品结构和产业链条正在全面优化、游客旅游偏好的改变牵引行业转型升级等,都将为文旅行业带来深刻变革。建议面对新形势、新趋势加强全面统筹与科学研判,打好政策支持“组合拳”,更好地发挥文旅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针对文旅行业推出一揽子税收减免和补贴政策,在景区设施建设、产品创新等方面加大补贴力度,帮助企业减负担、增活力,助力其练好内功、丰富优质供给,带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更好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浙江省委主委陈清莉表示,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的重要方式,呈现出广阔市场前景和经济潜力。建议以推进乡村特色产业为中心点,创新策划设计文旅智慧营销体系,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和沉浸式体验;倾斜项目和资金,加快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提升住宿、餐饮设施品质,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积极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开发民族传统手工艺商品,规划建设民族民俗文化研学基地,以“文化记忆”留住游客、留下流量;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融合乡村产业元素,打造特色品牌,注重“乡味”体验。

全国人大代表,华佗五禽戏第58代传人、亳州市全民健身指导中心主任陈静表示,非遗关联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外国游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浓厚,我国丰富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能够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建议加大非遗海外宣传力度,利用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开辟非遗海外传播新渠道,吸引更多游客到中国体验非遗、旅游观光。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雪琴表示,最近两年,新中式服装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爱。今年两会上,国货“潮品”作为新的消费增长点,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且特别提出要打造更多国货“潮品”和全新消费场景。推动非遗产品进一步融入大众生活,将有力推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建议征服部门统一为非遗产品企业提供“导认”“导评”等服务,指导标准认证和品牌培育。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非遗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推动这些产品进超市、进商圈,带动农民增强“造血”本领,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表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成为重要的IP源头,引领文化出海“圈粉”全球,诞生了诸如《斗破苍穹》《琅琊榜》《庆余年》等海内外广受欢迎的作品及IP。网络文学及其改编作品往往具备丰富的故事情节、独特的人物设定以及多元的文化背景,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受众基础,展现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巨大潜能。建议充分发挥网络文学优势,加速文旅数字化、IP化升级,进一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文旅体验,为文化和旅游产业持续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度 促进入境旅游繁荣发展

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对促进和带动我国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的友好交往、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促进对外开放具有积极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不少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从优化支付服务、提升导游服务、丰富入境游产品、加强海外宣传等方面,对加快入境旅游恢复发展提出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集团董事长陈寅表示,2024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提出,要“坚持以政府间对话为先导,以市场力量为主体,以形象推广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保障,全力推进入境游发展。建议打通国外游客入境游堵点,简化外国游客购买门票的实名制认证流程,研究开辟境外团队游客绿色通道。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表示,消费支付方式看似小事,但直接影响“吃、住、行、游、购、娱”消费体验。因此亟需系统性建设更加包容、无差别、无障碍的国际旅游支付服务体系,切实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全球竞争力。建议从核心景区、主要商圈入手,针对老年人与入境国际游客等群体,在旅游支付方式上提供更多元的选择,不断扩大适应国际化需求的支付体系覆盖面,以数实共生合力促进数字经济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均金表示,在入境游中,国际航班是尤其重要的一环。2023年以来,我国国际定期客运航班有序恢复。从数据来看,我国国际航班恢复速度远高于国外水平,但国际上部分地区和国家的航班恢复数量仍不达预期。建议在国际航班政策进一步放宽的前提下,加大航权储备,进一步恢复国际航线,促进出入境消费。同时,加强文旅宣传推广,提升入境签证的便利性,优化集中航线资源,鼓励民营航司补充拓展枢纽网络。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表示,为优化入境旅游支付服务,2023年,我国确定了“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入境支付方案,基本覆盖了外国游客在我国境内支付的各类场景。当前,中国正在努力破解外国游客在华“花钱难”这一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中国移动支付方式在海外的宣传力度,让外国游客知晓如何更加便捷地畅游中国,例如明确告知海外游客可在相关手机APP中直接绑定境外银行卡进行移动支付,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本地钱包应用软件能直接在中国使用。同时,要研究出台更多系统性措施,更好满足外国游客来华旅游需求,促进入境旅游繁荣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表示,大力提升入境游客在华旅行消费的便利度,是入境游实现快速复苏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还有不少旅游景点实行预约制,有的需要提前7天,有的需要提前14天,而不少外国游客的消费习惯是提前半年甚至更久就开始计划旅行。建议考虑境外游客的旅行习惯,优化相关预约程序。其次是移动通信便利性问题,一张用完就可以丢掉的充值卡(含数据漫游服务)可能更受外国游客的青睐。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南岳衡山导游讲解服务中心导游曾莲英表示,做好入境旅游不仅需要便利的入境手续,还需要丰富的文旅大餐和优秀的导游。建议在导游人才的培养上加大力度,培养出更多知识丰富、技能娴熟、举止大方、坦诚待客,同时还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遇事沉着冷静的优秀导游人才,更好地展现文化自信和中国导游风采,让入境游客从“过客”成为“常客”。


4880-3-1.jpg

2023年10月22日,观众在贵阳“红飘带”观看体验长征故事,这是国内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数字科技艺术馆。 陶  亮  摄


4880-3-2.jpg

2023年9月15日,一位观众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区的互动屏幕上体验沉浸式参观的乐趣。 李  贺  摄


4880-3-3.jpg

1月30日,雨后的武夷山国家公园云雾缭绕美如画。 邱汝泉  摄


4880-3-4.jpg

2023年12月8日,顾客在始创于1911年的“中华老字号”天津老美华旗舰店内挑选新中式服装。 李  然  摄


4880-3-5.jpg

3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刘  健  摄


4880-3-6.jpg

2023年6月1日,繁忙的北京入境口岸。 李  欣  摄


4880-3-7.jpg

3月9日,川剧变脸表演者在浙江省湖州市双林古镇与游客进行互动。 黄宗治  摄



(整理:万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