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300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3-28

黄果树大瀑布的文化渊源


□文/图  刘福林


  白水河,黄果树瀑布所在的这条奔腾在镇宁、关岭两县高山峡谷中原始蛮荒的河流,奔到此处创造了自然界的神奇。它是什么时候从自然界流淌到人类社会,有了人气,融进了人类文明?我从史料中读到,早在殷、商时代,它就与人类文明结缘了。那时代,夜郎国的先民们好奇的眼光向西看,滇国的先民们好奇的眼光向东看,两处先民都在猎奇心的驱动下,各自向东向西,用铁脚踩出了一条连接两地的最原始的羊肠小道,踩出了一串串人类文明的鼓点。

  统一华夏的秦王朝,为了统治西南这一片疆土,大兴劳役修通了一条从今四川僰道通往今云南昭通的古驿道,人称“五尺道”。后来这条古道又进一步延伸到今东南亚各地,成为通江达海的商道。缠绕在黄果树的这根“羊肠”艰难地连了过去,与“五尺道”“接轨”。这样封闭的古夜郎先民便从这条羊肠古道踏上“五尺道”,翻山越岭到“彩云之南”那边做生意去了。从那时起,闭关自守的古夜郎国就已开始“门户开放”了。到了汉代,这条途经黄果树的古道进一步发展成为“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大瀑布见证了东来西往,肩挑背驮的商贾和响着铃铛的马帮。西风瘦马,马蹄声咽,踏醒了边远的关山,文明的星火朝西燎向远方。小憩间,行旅们观瀑闲聊,生火烧烤,煮食充饥的人间烟火,又给黄果树增添了几分人类文明的色彩。

  历史翻到三国,我发现蜀汉臣相诸葛亮和他的战将南征时,在黄果树瀑布群周围一带留下了不少痕迹。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征战贵州时就在黄果树瀑布往南数里,原羊肠古道的基础上拓宽了一段古驿道,西连滇道,东接黄果树,故称“孔道”,至今仍有5公里地段保存完好,仍为一条步行要道。古驿道上一座险峻的关隘由关羽之子关索驻守,得名关索岭。从黄果树瀑布高地朝西南眺望,有一座山岭叫鸡公背,诸葛亮率军在此与叛军进行了一场恶战。传说关索追击叛军到一座大山岭中,烈日炎炎,官兵渴得喉咙冒烟,这时关索的战马双蹄刨地,刨出一股清泉,关索又用战刀猛戳,戳出一股清泉。两股清泉形成一口清悠悠的双泉井,使官兵解渴提神后,一鼓作气攻关夺隘饮马黄果树下游的打邦河。为纪念此事,明代有人在此地修建了双泉寺。传说当年关索部队在打邦河洗尘,将盔甲洗得锃亮,挂在树枝上晾晒,光照群山。撤离时,关索特命部下留一副铠甲悬挂在山顶,警戒叛军以后不要作乱。此山因此得名晒甲山。游客在游览黄果树瀑布下游的天星桥风景时,可以看见一壁悬崖,十分威严,传说这就是当年铠甲的化石。如今在瀑布群周围还保存着孔明塘、孟获屯、关脚峡、关索洞等因人而得的地名。这一切,就是三国留给黄果树的宝贵文化遗产。

  到了元朝,忽必烈麾下的铁骑征战西南,马蹄踏过黄果树瀑布,攻占了云南。为了加强对云南的控制,元朝廷开始了从湖南辰州至云南昆明古驿道的国家开发,将湘、黔、滇古驿道连接贯通,并大规模整修,形成一条横跨三省漫长而完整的湘、黔、滇古驿道。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官方正式调集民工,又在原有古道的基础上重新拓宽修整了滇、黔古驿道。为了便于行旅在黄果树小憩、观瀑,官方在瀑布右侧高地建起了一座用茅草盖顶的“望水亭”;又在靠山一侧的平地建了一座供奉吕纯阳(洞宾)的道教道观,两边的厢房可供过往的官员、商贾歇息和食宿。从元末起,自湘、黔、滇古驿道经过黄果树的跋涉者,不论是匆匆来去的赶路人,还是观赏大瀑布的旅行者,驿道旁的大瀑布成为了让更多人观赏惊叹的神奇风景。这便是黄果树旅游文化的雏形,同时吕洞宾道观又给此地增添了宗教文化色彩。

  明朝时期,黄果树迎来了更浓厚的文化氛围。明初朝廷曾派遣大量军队追杀元朝残存军政势力。大军在剿灭贵州境内元军后,经过此地驰向云南,继续清扫元朝余孽。古驿道成为一条交通热线、军事要道,踏过多少商贾、兵马与赴任官吏艰辛的脚步,托过多少马帮的蹄印,碾过多少军方的辎重!黄果树瀑布群周围,相继出现了太子廓、御书楼、关帝庙、关顺忠祠等纪念性建筑和宗教寺庙。踏着蜿蜒古道而过的名流官员、文人骚客,纷纷提笔挥毫在这些古建筑上留下了众多的题词、诗文、楹联、碑刻。众多的文化一层一层地积淀,黄果树的文化底蕴越积越厚。

  崇祯十一年(1638)四月二十三日,徐霞客西行至黄果树旁右侧的中火铺。“又西二里,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但见其上橫白阔数丈,翻空涌雪,而不见其下截,盖为对崖所隔也。复逾阜下,半里,遂临其下流,随之汤汤西去;还望东北悬流,恨不能一抵其下。”“随流半里,有巨石桥架水上,是为白虹桥。其桥南北横跨,下辟三门而水流甚阔,每数丈,辄从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白水之名不诬矣。渡桥北,又随溪西行半里,忽陇菁亏蔽,复闻声如雷,余意又奇境至矣。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洙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倶不足以拟其状也。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但从其上侧身下瞰,不免神悚。”

  此处初期所建的茅草顶盖望水亭因年久而倾废,崇祯末年贵州按御史冯士晋要经过黄果树去普安县巡察。地方官员“恐其停眺”,临时将已废的旧亭重新编茅搭建。冯士晋是在徐霞客到此前不久,巡察普安经过此地的,所以徐霞客写道,“今以道径,”即按御史冯士晋要经过此道。

  当年的徐霞客围绕着大瀑布转来拐去,爬坡上坎从各个侧面,多角度、多层面,仔细观察了大瀑布。他生动、立体地把这一雄奇壮观的景象勾画得精彩绝伦,让大瀑布活灵活现地奔腾激荡在人们面前。在他的笔下有龙腾虎跃,字里行间有山呼海啸,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心潮澎湃,思绪飞翔。后来的诗人、作家不乏佳作,但未见出其右者。从这段精彩绝妙的美文,人们品味到这位伟大先贤对祖国大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和他踏遍千山万水人未老,历经千难万险精气足的坚强意志和浪漫情怀。

  之后,明末清初又有一位较有名气的人物浓墨重彩地为黄果树瀑布添彩增色。他就是明末大西农民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孙可望。在四川称王的张献忠死后,其重要将领孙可望、李定国分率大军征战云、贵、川。清顺治五年(1648),孙可望在贵阳自立为秦王,改年号为大兴朝。为了青史留名,他于顺至十一年(1654)亲临黄果树,派人重修了观瀑设施,将旧望水亭进行了改建,改茅草顶盖为瓦顶翘角,更名望水阁。改建后的望水阁其基础用石砌加高加宽了许多,阁基平台下一道石拱门横跨于滇黔古驿道之上,宛若一座城门,下过车马行人,上可小憩观瀑。望水阁顶盖由原来的四角扩为六方翘角攒尖顶,亭柱和横梁门楣上雕梁画栋,有一副红底金字的对联形象生动地跃入眼帘:“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临瀑的三面设有护栏以保安全,另一面临山,在山脚建有三间房屋供过往行人休息和食宿。清咸丰年间编纂的《安顺府志》对望水阁略有记述:“闻有杰阁对峙,游者得以倚栏纵目。”从望水亭的出现到望水阁的升级,这是黄果树旅游文化早期的铺垫。孙可望还颇有心计在望水阁中立有一块巨型石碑,撰文刻石长留千古,又在下往水帘洞的石崖上横刻了“雪映川霞”四个大字。清嘉庆二年(1798),望水阁在战火中灰飞烟灭,那块巨碑亦不见尸首,好在《镇宁县志》和《关岭县志》早就有备,都完整记录了这笔文化遗产。碑文曰:

  “白水,天下之奇观也。水凡三叠,而中叠尤为奇。其状如运万斛溃雪大壑中,撼重岩,突青碧,飞溅注射,雷奋雹坠,所在皆是。初不见其为水也。夫水之以瀑布名者多矣。顾皆出于绝壁,令人仰观,或见其为输泻倾注之状,驰走震之势,以为奇绝。乃观白水者则不然。依危石,临大渊,兢兢欲坠,以居水上。水虽挟势任态,殊觉从履下起。且凡坠而复起,起而散落复振者,皆再见。至其中之为翔、为斗、为粉、为佶、为薄、为怒、为横雾斜趋、为履空梯影、为蹉跌跳跃者,盖不可胜数。噫,水之变幻尽之矣!兹又岂非幻之变者欤!若夫壁下之为潭,潭深蓝色。潭中心为悬水所冲,亦沸而为白,高数丈,然后坠其外,湛入也。人言中有神犀潜焉。故常变幻光景,出云雨,屡屡微异。孤出入滇黔,数过其地,闻此语于土人,殊未之信。甲午(顺至十一年,1654年——作者注)夏,驻跸旧亭,临观赞赏。俄而谭水且涌数丈,努若钱塘怒潮,喷云散雾,左右惊视,良久乃平。或曰,此神犀之效,灵微异也。爰命所司,选胜为亭,以备临眺。亭成而盛亦著。因记诸石,以纪厥异云。”

  清代,云贵地方官员对滇黔古驿道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整、改造,《乾隆普安州志》载:云贵总督鄂尔泰上疏雍正皇帝,奏请“所改新路自黄果树起至嵩子卡止,只须安设六驿,既平且近。”《光绪普安直隶厅志》称“新路的开辟,与盘江老路相比,更为坦易,且无岚障之虞。”

  民国初年,贵州军阀周西成计划大体沿古道修筑贵阳至盘县的滇黔公路,民国二十五年(1936)正式通车。从此,这条经过黄果树的古驿道退出历史舞台,滇黔二省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上的交流车轮从黄果树经过,汽笛声声,烟尘滚滚,开天辟地在这里开创了新的交通运输史,如今更有高速公路大大拉近了黄果树景区与世界的距离。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又给这大好河山带来了战火硝烟,血溅尸陈。1929年4月,由蒋介石任命的四十三军军长李焱在云南军阀龙云的支持下,借“讨桂”为名,组成滇黔联军入黔,袭击贵州省主席兼二十五军军长周西成所部。周、李两军在白水河右岸兵家必争之地的鸡公背激烈交战,周西成饮弹负伤,在瀑布下游溺水而亡。因未找到尸首,部下们在鸡公背左侧,建了一座周西成的衣冠冢,至今尚存。

  在黄果树,我读到了历代官员、名流、墨客留下的碑刻、题咏、楹联、诗文,这一股一股山泉般的文化细流汇入大瀑布,从远古奔来,以强大的冲击力,给人以生命的蓬勃,心灵的激荡!人类文化的浸润,使大瀑布从鬼斧神凿的自然状态翻卷融入人类的社会文明,披上一层层浓郁的文化色彩,并随着历史前进的步履,渐渐升华为今天闻名世界的人文旅游景观。



4687-3-1.jpg

 ▲黄果树大瀑布


4687-3-2.jpg

 ▲黄果树瀑布周边尚存的沧桑滇黔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