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政协报参加第三十八届贵州新闻奖评选作品公示
报送评选作品(一)
新国发2号文件出台后,省委、省政府发出一封感谢信——
贵州将奋力再创“黄金十年”
□本报记者 田锦凡 见习记者 张健辉 卢星宇 陈曦
“这个文件的出台,饱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贵州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贵州发展的殷切期望、对贵州人民的关怀厚爱,同时得益于全国政协和贵会的倾力关心、大力支持、强力推动,饱含着各位领导同志、专家学者的心血智慧和辛勤努力……”
1月28日,一封浸满深深感恩之心、浓浓感激之情的感谢信,从西南山区跨越数千公里,来到位于北京太平桥大街的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落款为“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
信中所提文件,即《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此前10天,这个文件以“国发〔2022〕2号”正式发布,被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誉为“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支持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贵州发展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回望过去一年乃至十年,贵州人民都难以忘记、也不会忘记——
2011年,习近平同志到贵州考察调研。2012年初,作为首个从国家层面全面系统支持贵州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出台实施。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下,得益于国发2号文件有力推动,贵州创造了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贵州视察,并赋予贵州“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新目标新定位,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走好新的赶考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上一个国发2号文件出台实施十年之后,新的国发2号文件到来。十年间,国务院两次专门发文支持贵州,这在贵州历史上从未有过。
“贵州人民永远铭记、永远感激!”感谢信中如是说。
新的国发2号文件,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人民的亲切关怀,是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亲自指导关心和国家有关部委协调抓总、全力推动的结果,也是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及中国经社理事会鼎力支持、出谋划策的结果。
作为全国政协领导下综合研究经济社会问题的全国性社团组织和高端智库,中国经社理事会与贵州深度结缘始于2020年。当时,由中国经社理事会与贵州省政协共同主办的“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在贵阳举行,上百位知名专家学者与企业界人士围绕发展富民产业、推进乡村振兴主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研讨。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后,为更好借助中国经社理事会强大的高端智库力量,经请示省委同意,省政协向中国经社理事会发出邀请,两者再度携手,共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作出的新指示新要求。
很快,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经社理事会主席张庆黎亲自部署,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中国经社理事会副主席朱小丹具体牵头,专门制定理事会协助贵州专项工作方案。随后,朱小丹、李伟、董云虎等理事会副主席及苗圩、刘永富、杜鹰等领导同志,分多个批次率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理事会理事、知名专家学者等数十人,前后历时数月深入贵州开展调查研究,举办讲座与主题研讨会议,带领中国经社理事会企业家投资团队考察贵州。理事会副主席尚福林、罗志军等也对协助贵州专项工作给予积极指导帮助。
创新的举措,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经社理事会支持贵州发展专项工作的开展,对贵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通过深入细致的专题调研、站位高远的主题研讨、专业前沿的专题讲座、求实务实的投资考察,中国经社理事会从国家层面力推贵州争取重大政策支持,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理念、方法、路径提供国家级智库支撑,为全省招商引资工作带来全国性资源,以高站位、大格局、实担当、强能力、好作风赢得了地方“由衷敬佩”。
在这场协助贵州专项工作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围绕支持贵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新”重要指示要求形成的4份调研报告和5个专题报告,这些报告直接为新国发2号文件制定提供了大量基础素材,对推动文件出台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新的国发2号文件,在省两会隆重召开、农历新年到来之际及贵州全面铺展“十四五”规划、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的关键时刻面世,不仅因时机非常关键而为节日里的贵州添满喜庆、为发展中的贵州添足动力;更因其赋予贵州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及长远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提出103条重大支持政策、139个重大工程项目和25项试点示范,政策十分给力、内涵极为丰富而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促进作用。
殷殷关怀暖心田,强力支持催奋进。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的项目化、政策化、具体化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为贵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绘制了“施工图”、明确了“任务书”。大道铺展、前景可期,全省上下倍添信心、倍增干劲——
省两会胜利闭幕第4天,即感谢信发出当日,省委常委会便召开会议,专题传达学习新国发2号文件,安排部署全省贯彻落实工作;
2月8日,春节后上班第二天,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在贵阳召开,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对学习贯彻新国发2号文件进行动员部署和周密安排;
……
这是重大历史机遇,亦为一次发展“大考”。事实上,依托过去赶超进位“黄金十年”积淀的经验做法、铸就的精神意志,尤其是一年来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新”重大使命、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起步,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已为走好新的赶考路撸起袖子、多有筹谋。
根据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贵州今年将集中力量大抓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全力稳投资促消费、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持续改善生态环境、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用心办好民生事业——这与新国发2号文件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及工作任务高度契合、一脉相承。
在感谢信的最后,省委、省政府希望中国经社理事会充分发挥独特优势,与之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机制,在促成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的专家决策咨询智库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文件有力有效落地落实。
省委、省政府对中国经社理事会寄予的希望,就是省政协履职的着力点。下一步,省政协将继续发挥职能优势,进一步争取全国政协和中国经社理事会支持帮助,积极争取广东、上海等省(市)政协组织委员中的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医疗专家到贵州开展多领域协作,更好地借助外力助推贵州勇闯新路。
牢记嘱托闯新路,满怀信心向未来。贵州籍以“闯”的勇气、“创”的智慧、“试”的良方,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开创高质量发展新的“黄金十年”,无疑充满了想象空间。
报送评选作品(二)
念好“山字经” 攥紧碗里粮
——省政协助力我省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助推粮食稳产农民增收记事
□本报记者 潘建 见习记者 张健辉
承装种稻的窑土罐,整齐排列的基因库钢罐;沙沙作响翻谷米的簸箩,轰鸣的稻谷筛选器;挑选种稻布满粗茧的手指,鉴定室显微镜精细的准焦螺旋……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转变,黔中大地萌发的“新芽”,正向世人诉说这片土地千年未有之巨变。
4月11日,由省政协主席刘晓凯带队的省政协主席会议视察团来到省种畜禽种质测定中心,听取全省粮食生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情况汇报,实地调研稻种选育、保存工作和种业科技发展情况。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一再提及粮食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山连山,山环山。贵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因“山”而面临诸多发展“劣势”,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成为我省粮食稳产、农民增收的必然选项。
“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及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大力发展林果、林禽、林菌、林药、林蜂等林下经济和林特产业……”在贵州“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诠释面面俱到、鞭辟入里。
顶层谋划 成绩斐然
翻开2021年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成绩单,一组可喜的数据跃然纸上:粮食播种面积4181.6万亩,总产量1094.9万吨,播种面积和产量双双增长;全省茶叶产值570.95亿元,遵义湄潭县已连续2年位列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全省蔬菜产值989.5亿元,榕江车江大坝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主供基地……各个农业项目捷报连连,农业发展成效显著、成绩喜人。
农业发展得好不好,农民说了算。“十三五”期间,贵州茶产业带动400万茶农就业,带动56万多贫困人口脱贫;种植食用菌带动贫困人口超过8.5万人,人均增收1633元,提供就业岗位13.9万个;蔬菜产业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近1000万人,带动14万人脱离贫困。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成效、丰收之景,农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丰收“进行时”,谋划“将来时”。在省级层面,在贵州“十四五”规划及省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在坚守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建设一批高标准种养基地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在中央层面,为全面推进贵州农业现代化,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调整优化耕地布局,做优做精特色优势农产品,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同时支持贵州建设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推动“黔货出山”。
春耕生产方兴未艾,省政协民主监督视察调研也及时跟进。4月11日,刘晓凯率省政协主席会议视察团调研时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聚焦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主目标,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推广良种良法,加强科技支撑,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借力破难 后发赶超
长期以来,地处我国云贵高原东部的贵州,全省近九成土地是喀斯特地貌,沟壑纵横的山地以及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贵州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和限制。
然而,贵州人民坚韧不拔的品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终使得大山焕发出了新的面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农业发展取得辉煌成绩,第一产业增加值从全国第22位跃升至第14位。2021年粮食生产连续两年恢复性增长,粮食生产工作成效突出,得到农业农村部的通报表扬。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的擘画指引,得益于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引领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同时也得益于省政协的大力推动和积极建言。特别是去年,省政协邀请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多次组织来黔调研,在促成新国发2号文件出台过程中发挥了特殊重要作用。
省政协多次组织专题调研,先后形成了《关于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视察报告》《关于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品牌建设的调研报告》等高质量报告。政协各参加单位、各专门委员会和广大政协委员共提出相关提案148件,为进一步推动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新华社对贵州发展成就进行解析评论,“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贵州人的自信、自强、自警支撑了贵州的赶超进位发展。‘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成为贵州后发赶超、奋力攀高的内生力。”
把脉开方 “黔景”可期
山地农业,“黔景”可期。在发展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过程中,农田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如何解决?特色优势产业生产端小而散问题如何解决?大中型农机具不适应山地农业如何解决?……
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部分省政协委员通过实地调研,在提案中以专业角度对贵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出谋划策。
“耕地面积少,耕地仅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05%;旱地比重大,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4.49%;耕地破碎,每块土地平均面积不到0.8亩;耕地质量差,绝大多数为中低产土……”省政协委员彭玉荣通过调研,指出贵州耕地发展山地农业存在的弊端。他认为,要革除弊端,就要下足功夫,做足文章。
一是做足“山地”文章。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适当提高建设标准,与土地“宜机化”改造同规划、同实施、同验收、同投用。二是做足“主体”文章。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反租倒包”等模式,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三是做足“科技”文章。建立南繁种业硅谷基地,加大贵州种质资源库建设,结合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以工业大突破为载体,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确保配套政策落细落实,才能强化农业工作保障。针对因配套政策出台慢、不完善,导致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延缓、基层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省政协九三界别认为“完善政策制度支持,激励社会化服务”是关键一招。
其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涉及诸多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尽早制定出台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在完善并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形成规范统一的管理制度的同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以解决农业科研及技术应用转化难的问题,并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落实专项奖补资金及考核政策。
着眼农业机械化,省政协农工界别建议,针对贵州多山地多丘陵地貌,在研发制造推广适合贵州地形地貌特点的小型化、多功能山地农机的同时,要同步提升农机销售全程服务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贵州农业机械化,助力贵州农业现代化。
在《省政协2022年度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议题计划表》中,“增加农民收入”专题协商、“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专题调研、“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题视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壮大我省特色农业产业”委员视察等也将陆续开展。
贵州,“因山而名、因山而特、因山而美、因山而富、因山而贵”。贵州发展潜力在“山”、希望在“山”、出路也在“山”。如今,新时代新征程,贵州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浪潮,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乘着中央一号文件和新国发2号文件的东风,在发展浪潮中正扬帆远航。
报送评选作品(三)
重走“长征路” “星”火永相传
——统一战线参与黔西南试验区建设小记
□见习记者 张健辉
30年很长,长到彼时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请命赴深山埋头苦干,再抬头已年逾知命鬓微霜。
30年很短,短到来不及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蓦然回首间,天堑变通途,黔西南州已是灯火通明处。
从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共中央的亲切关怀和统一战线的倾情帮扶下,以“星火计划·科技扶贫”为牵引,各民主党派及各社会团体的力量,不断向黔西南汇集。30年前的“星星之火”,如今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整个黔西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近日,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组织中央、省级主流媒体赴黔西南试验区开展“统一战线参与黔西南试验区建设·献礼党的二十大”主题采访宣传活动,深入报道自“星火计划”以来黔西南的发展成效。
山之深 不及为民情怀之深
下临无地、高耸入云,黔西南的山把云雨连同山里的人们都困锁山中,云雾翻不过山岭,人们也跃不出山谷。
“山高石头多嘞,出门就爬坡嘞,姑娘往外跑嘞,媳妇娶不着嘞!”晴隆县原三宝彝族乡村民杨富云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提起这首山歌。在这个原来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洗澡靠搓的石旮旯地区,村民被望不到边的崇山峻岭围得水泄不通。不论是在周边地区,还是整个贵州,这里都是出了名的贫困,甚至联合国都将这里划归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
2016年,三宝彝族乡的贫困率仍高达57.9%,是全省贫困程度最深的两个乡之一。
“我们村民想要致富、想过好日子的愿望非常强烈,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就要搬迁。”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的叮嘱,成为了统战部门帮扶晴隆县三宝彝族乡的“长征集结号”。
2016年始,中共贵州省委在多轮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的战略部署,是全国唯一一个整建制搬迁的乡镇,搬迁人口1317户6236人。
至2018年3月,项目全面竣工;2019年7月,成立三宝街道办事处。至此,三宝彝族乡全体居民从深山拔根,融入了晴隆县城。
“汽车客运站、县妇幼保健院、县中医院、教育园区……”中共晴隆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部长、副县长贺伯果向记者细数了三宝街道的配套设施。
行走在三宝街道,雨雾轻掩着街道,服务站和客运站的喧闹声渐渐变小淹没于雨声,烟雨朦胧感在鳞次栉比的民居间散开,鼓楼下是放学归来的儿童,风雨桥上是专心刺绣的妇女。恬静、祥和的三宝街道,向游人诉说着居民生活方式的蜕变。
三宝彝族乡蜕变的“长征路”,是中共中央统战部定点帮扶晴隆县的“长征路”的缩影。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但永葆为民情怀,是长征红军、统一战线跨越深山的不二法则。
漠之广 不及统战力量之广
在这片石漠化严重的土地上,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形成的“疯狂的石头”,严重制约着地区经济发展,尽管优先发展教育,全镇用尽全力举办的小学运转仍举步维艰。
采访打易镇中心小学时,一组学校旧照映入记者眼帘。在这组照片中,身着各色素衣的孩子们拥挤在狭小的教室里,坐在破旧的课桌边一笔一画地写着生字;教学楼外的操场,其狭窄程度,甚至容不下打乒乓球时捡球的空间,再往外就是陡峭的石坡……孩子们艰苦求学的画面令人心酸又震撼!
而如今所见的学校,像是建在都市中的现代化小学,宽广的操场、崭新的教学楼、应有尽有的配套设施,其现代化程度不亚于一所省会中心小学,令记者深感震撼。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统一战线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在多次调研和共商的基础上,与当地政府签订《中央统战部定点扶贫捐建望谟县打易镇中心小学协议》结对帮扶,最终让打易镇中心小学后发先至,教学质量处于全县二类学校前列。
“古有孟母为子三迁择邻,今天我们打易小学已经是第四次搬迁,为的就是给学生们打造更好的教学条件。”打易中心小学校长田文华感慨地说道。
打易中心小学的事迹只是统一战线各方力量援助黔西南教育的一角,类似的故事不绝于此,教育的帮扶方兴未艾。
“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破除石漠化困境振兴教育,需要统一战线社会各界凝聚起比石漠更坚硬的磅礴力量。民盟陕西省委、民盟浙江省委、民盟天津市委等响应中共中央统战部号召,协调专家、学校、企业,帮助望谟县开展教师培训1500多人次,捐助教学物资价值700余万元;民进中央制定“同心·彩虹行动”,针对安龙县教育发展不均衡、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发挥民进组织资源优势,发动民进全国29个省级组织结对帮扶安龙12所初中,并在安龙一中开设4个“镇海中学班”……
江之长 不及帮扶行路之长
南北盘江的玉臂将望谟县环抱其中,长长的江水滋养了沿岸百姓,也将望谟县切割得沟壑纵横,阻隔了这里群众和外界的联系。
“如果要从一个村去另一个村,就要先返回县城,再沿着唯一的乡道前往。”中共望谟县委统战部副部长王勇回忆起下乡开展工作的情景时如是说。在望谟,艰难的交通条件,让亟待产业振兴和缺少产业帮扶的现状形成了尴尬的对比。
星火燎原,产业帮扶带来了新的希望。2016年11月,经中共中央统战部光彩事业指导中心积极协调,上海均瑶(集团)到望谟实地考察,经过先后16次的考察调研,最终与望谟县洛郎村签订了“村企结对帮扶”协议,开辟了倾情帮扶之路。
结合洛郎村实际,因地制宜选准板栗产业帮扶路径,均瑶集团依托望谟原有的贵州光秀生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板栗加工企业精准施策,打造万亩板栗高产示范园帮扶项目。
截至目前,共筹集帮扶资金589.68万元,辐射带动洛郎村215户877人,发放板栗园务工工资313.98万元。在惠及民众的同时,均瑶集团也将板栗推上飞机,成为航班食品,销售板栗产品价值1400万元,为望谟板栗打开了销路。
2018年,望谟板栗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贵州省望谟县板栗名县”称号。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同样的产业帮扶在黔西南遍地开花,优质产业随着“星火计划”在各县落地生根。在安龙县,由民进中央帮扶引荐的广东温氏食品集团,与县政府合作,投资8.3亿元建设温氏生猪养殖一体化产业基地,如今实现行业产值超10亿元的品牌产业,四年累计产业分红6587万元;在晴隆县,由中共中央统战部、民革中央牵线搭桥,千发集团、淳安县水产科学研究所等团体对晴隆县大水面生态渔业给予指导、培训等全方位产业帮扶,使其成为年产逾85万斤,年销售726.7万元的龙头产业,为晴隆和其他涉水县(区)分红共计1170万元,带动库区群众1500户6000人实现增收……
以上公示日期至3月31日,如有异议请拔打电话:0851-8681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