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笔下的春耕之美
□魏有花
仲春时节,一场如酥的春雨滋润了大地,也暖化了农家耕种的情怀。庄稼人趁着喜雨,适时春耕,播种新的希望。而古代的文人墨客好像更加钟情于这种耕作的画面,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春耕诗。
宋代陆游有《春耕》:“去蜀归吴会,真成万里行。穷通竟安在,恩怨两皆平。文字妨求道,杯觞害养生。余年犹有几?买犊事春耕。” 唐代李德裕有《忆平泉杂咏·忆春耕》:“郊外杏花坼,林间布谷鸣。原田春雨后,谿水夕流平。野老荷蓑至,和风吹草轻。无因共沮溺,相与事岩耕。”唐代钱起写下《南溪春耕》:“荷蓑趣南径,戴胜鸣条枚。溪雨有馀润,土膏宁厌开。沟塍落花尽,耒耜度云回。谁道耦耕倦,仍兼胜赏催。日长农有暇,悔不带经来。”连明代的止庵法师也钟爱春耕之景,写下《南浦春耕》:“索索缲车谷口闻,鸟催农事日纷纷。新生野水瓜藤绕,旧作田塍井字分。耕雨每怜黄犊健,带经犹爱小儿勤。晚风独立溪桥外,流水桃花一队云。”这些美好的春耕诗,年代不同,风格不同,但却给人以同样美好的感受。
清代姚鼐的《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美得像一幅画:“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布谷飞来飞去地劝说人们早些耕种,白鹭趁着天晴在天上扑打着翅膀。在层层石树之间的路上行走,听到山里田园放水的声音。
宋代苏辙的《春日耕者》,则更加细腻地描绘了春耕的细节:“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春雨充足,正是耕种的好时机;天已大亮,忙于春耕的农民连送来的早饭都顾不上吃。妇女和小孩子前来送饭,相互亲爱、取悦;乌鸦等鸟儿飞上飞下巧妙相随,觅食米饭和谷种。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
宋代苏轼有两首包含春耕内容的诗。《新城道中·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刚升起的太阳像挂着的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该最快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新城道中·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漫漫人生旅途就如同我脚下悠悠的路,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着潺潺溪水声。即便是难用之材也怕那朝廷上的党争,疲惫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下够了的细雨,带给茶农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清官好友。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棹寒灯随夜钓,满犁膏雨趁春耕。”赏读古代文人笔下的春耕,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幅优美春耕图,令人身心俱爽,如沐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