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 柳 村 的 变 迁
□李万军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回到记忆深处的乌柳。看着遍地楼房,四通八达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人们的脚步那样轻快,好似一幅水彩画,把铭刻在我大脑深处的乌柳影像完全覆盖,丝毫也找寻不到当年的印迹。
一
1991年,我从卫校毕业后,分配到贵州省六枝特区新场区卫生院工作。那时的乌柳是新场区下辖的一个少数民族乡,虽然离区公所只7.5公里,但由于交通不便,我从未去过。
当时年纪还小,周末休息无所事事的时候,年龄大的医生爱逗我们玩,说乌柳有个好玩的习俗,叫晒月亮,也就是在月明的夜晚,男女青年聚在山岗上、竹林脚、树林边或寨子旁,吹着口琴拉着风琴唱着歌,如果相互之间能对上眼,就可以把心爱的姑娘带走。
我和一帮年轻同事感到好奇,经不住他们的言语诱惑,就跟着去了一次。其实,过后一想,当时他们是去搞防疫,想多点人手帮忙,就把我们诓了去。
我们是骑摩托车去的,两个摩托车,一个坐三个人。
去的时候是下午,太阳热烈地看着我们,就像我们看到了漂亮的苗族女孩般放出炽烈的目光。大家都很兴奋,呜呀呜呀地叫着,有的还吹起了口哨,欢快得很。
回想起来,两个防疫人员是因为有了帮手而欢快,而我们几个年轻人是因为有了憧憬而快乐。
或许是由于前几天连续下了几场雨,又经过这几天持续不断的大太阳,路面掀起了泥壳壳。摩托车跑在上面,像跳舞,更符合当时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的心情。
到了乌柳乡政府,两个骑车的防疫人员把车停在路边,引得一群光着屁股赤着脚板的小孩儿围观。
我们提着药品跟着他们走,到了乌柳点上卫生员家门口,我环顾四周打量:卫生员家是盖着瓦的木屋,看起来比较整洁,而隔壁和周围的人家,大多是土墙茅屋,又矮又窄。有的屋大门上方用秸秆编织成挡板,外面敷上牛粪,可以挡风御寒;有的屋门上什么也没有,敞着,任凭风跑出跑进。屋子的一边是矮小的用泥土筑成的圈,蚊子嗡嗡飞,小猪嗷嗷叫,耗子到处跑。
我在外边神游了会儿,就听到卫生员喊吃饭。进门一看,桌上一碗炒洋芋、一碗酸菜豆汤、一碗鸡肉,还有一大碗酒。
那时年轻气盛,喝酒从不怕谁,也不怕醉。再说也想以酒遮脸、借酒壮胆,晚上好晒月亮,好带对上眼的姑娘走。
我们加上主人家共七个人。主人热情好客,连连劝酒,我们几个小年轻也不服输,直喝到日暮西斜,雷声阵阵,眼看要来大雨才收手作罢。
山雨欲来风满楼,看来晒月亮是晒不成了,只好赶快打道回府。
两个骑摩托车的为安全起见,没有喝酒。我们一帮人马原路返回,才走了一小段路,雷声和着大雨就倾泄而来。两个摩托车似乎要和大雨赛跑,越跑越快。眼看前面的刚跑下坎,后面的随后跟上,哪知竟没能刹住,连车带人摔了下去。幸好是泥地,只摔伤皮肉,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摩托车抬上路,个个已是满身污泥,像一群泥猴。
这次乌柳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二
乌柳村的村民罗锦美,办了一个苗族服饰家庭作坊,应她之邀,时隔三十年,我再次来到乌柳。
车从新场街上分路后,就从柏油路踏上了水泥路。在车上看到路面的疤痕像一条条蚯蚓在爬,看得出是在原路的基础上加宽加厚改造过的,可以想象水泥路的修建已经有些时日了。
现在的乌柳,已成为一个村,每一个山包上是一个村落,一个个山包像长在天上、挂在云中。洁白的公路在山间环绕,连接着一户户农家,像一根根白色的丝带,把村落系在一起。
罗锦美家建在路边,是一栋四层楼的水泥小洋房。车停在她家门口宽敞的坝子里,就见罗锦美站在家门口笑吟吟的迎接我。
从她家还未完全装修完工的门面进入,向左拐上台阶到第三层,“苗族服饰加工厂”几个字就映入眼帘。
加工厂虽不大,但格局布置得井井有条:左边厢房是她加工服饰的作坊,一台缝纫机是她的加工机器,一块搭在中间的木板是她的设计室;右边厢房则是“库房”,堆着加工好的布匹和做好的衣服。
看着一套套花花绿绿的漂亮服饰,我问销路怎么样?罗锦美说,销路不是问题,衣服都是老客户订制的,她只管加工,保证质量。
罗锦美的爱人叫田景虎,四十出头,会一手泥瓦活,一年四季都在外面忙碌,只有晚上才回家睡。
村支书李祥亮也来了,拉着我在客厅闲聊。
我说,好像乌柳养牛很出名呢!李祥亮谦逊地笑笑,说也不是很多,现在我们养牛、养猪、种植业……什么都做。他继续说道,现在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去了,没有外出的,就被村里发展成了产业农民。
见我不是很理解,李祥亮解释道,我们村有三种发展模式,我们叫“三管齐下”:一是支部+合作社+农户,二是支部+公司+农户,三是支部+企业+村民。合作社是村里办的,公司是由项目引进的,企业是负责劳务输出对接的。
他越说越起劲,扳着手指给我算账。
村里的黔棠姜科技种植公司在村里种植小黄姜300多亩,每亩土地流转费500块,村民每天务工费100至120元,每年有四个月差不多800人次务工,每人每天按100元算,光这一项就有上百万的收入;村里的合作社,专门组织村民发展产养殖业,猪、牛、鸡都养。拿养牛来说罢,最多的有养20来头的人家,平均下来每家达两头以上。一头牛要卖一万四五,有些要卖两几万。
我默算了下说,那你们仅养牛一项要收入一千多万喽?
支书笑笑,继续说,外出务工也是乌柳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我们支部打前站找企业,再组织村民前去务工,皮鞋厂、冲压件厂等等什么都干。李祥亮说,全村2447人,就有360多人长年在外务工,人均年收入基本达10万元以上。
听了支书的一席账,看着村里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房,我不禁在心中为他们喝彩。
随后,支书从窗口指着左前方的洋房对我说,那家是杨祥家,今年喂了8头牛,是村里的大户。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这家人的门口停着一辆崭新漂亮的白色小轿车。
接着,他又指着正前方的那栋洋房说,那是杨凤华家,儿子在外打工,父亲在家建房。我远远望去,这座房子别有意趣,亭台楼阁、雕龙画凤,十分豪气。
他又说回罗锦美家,女人办家庭作坊,男人在外做泥水工,一年10多万的收入不在话下。
……
罗锦美端着水果正好进来,听到支书在夸她家,就笑了,笑容是那样灿烂,让我的心中感慨万千。
离开乌柳村,也丢弃了乌柳村在我脑海中曾经的贫困印记。如今的乌柳村,产业兴旺,日新月异,展示的正是乡村振兴战略描绘出的一幅全新图景!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村寨,正沐浴在新时代的春风里迈步向前,日子越过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