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3期 本期3188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8-17

红托竹荪喜丰收 产业兴旺百姓富



——大方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小记



□李顺发 本报记者 何佼阳



  夏日炎炎,碧空如洗。

  盛夏七月,走进大方县凤山乡店子村火封丫口红托竹荪种植大棚基地,连片的200多个大棚整齐划一,井然有序,一个个红托竹荪在骄阳的映射下,正从菌蛋里破壳而出,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近年来,大方县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食用菌仿野生栽培种植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县冬荪林下仿野生种植户1388户,其中合作社85户、个体户1303户,县域内制种企业和个体户42户,成规模的年制种量10吨以上25户,年制种量100吨以上的企业有5家,建立规模化基地1.8万亩,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家。

  2019年12月,大方县委成立了食用菌专班,由县长和县政协主席任双班长,1名县政协副主席任专职副班长,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产业发展布局,携县政协机关干部职工齐心合力主抓食用菌产业,共同助推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

  时下,正值晚熟红托竹荪丰产期,在凤山乡晚熟红托竹荪种植大棚基地,工人们穿梭往复,正在采摘、分拣红托竹荪,忙得热火朝天。每天鲜品的产量在500斤以上,该基地产出的红托竹荪个头饱满、色彩鲜艳,肉质厚、品相好,市场供不应求,种植的反季节红托竹荪弥补了市场鲜品供需缺口。

  “红托竹荪基地建起来后,我们参加统一制种栽培、挑选菌棒、采摘菌子培训。现在我们不仅可以在基地干活,还可以兼顾老人和小孩,不用外出打工了。”正在采摘菌子的工人高丽笑盈盈地说:“今年6月我在基地务工就得了2500元的工资。”

  “每个大棚鲜品年产量在1000斤左右,按市场均价50元/斤计算,200个大棚,年产值可望突破千万元大关;工人工资按每人100元/天计算,每天约有10个工人在基地务工,每年付工人工资30万元左右……”该基地负责人徐永均掰着手指头算着经济账,喜笑颜开地说:“我们通过统一菌种制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范管理,保障种植收益最大化。同时,还采用优质木材恒温培养箱制种、栽种反季节蔬菜改良土壤、学习应用先进的防病防虫技术等,产品上市后,深受上海、广东、昆明等地消费者青睐。每年可提供1200人次就业,带动当地40户脱贫户、监测户增加收入5000-8000元。”

  “大方县食用菌专班成立以来,持续做好食用菌产业谋划、助推、服务等工作,致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力乡村振兴。”县政协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大方县食用菌以林下仿野生种植冬荪为主,其他羊肚菌、大球盖菇、海鲜菇、红托竹荪等食用菌为辅,形成了多品种共生发展的格局,现存食用菌面积6.1万亩,新增种植2.48万亩,完成产量3.88万吨,完成产值5.08亿元。通过经营主体带动、吸纳务工就业、利益联结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户8475户32927人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展望未来,信心满满。如今,大方县正乘着新国发2号文件的东风,抢抓政策机遇,建设大方县食用菌研发中心,匹配种植示范基地、培训教育基地和食用菌餐饮产业等,形成集研发孵化、示范带动、集聚扩散、休闲旅游及生态观光功能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集群,以此提高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打造“林下仿野生栽培食用菌”品牌。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正在大方县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