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栖云亭”史话
□姜清平
闻名天下的甲秀楼未建之前,南明河畔的渔矶湾即早已成为贵阳地区学术文化交流中心。
先有贵州古代著名教育家马廷锡主讲于此,讲学盛况空前。后有徐霈建“栖云亭”,雅集文人名士,切磋论学,蔚然成风。
后人多知“渔矶书院”之实,而不知“栖云亭”之详。亦只知王绍元为马廷锡构“渔矶书院”,而误认为“栖云亭”系马廷锡自建。
其实不然。
今考得徐霈所撰《栖云亭记》一文,还原一段鲜为人知的“云取其幽”“渔取其隐”史话。
先有“栖云亭”后有“甲秀楼”
取“甲秀天下”“科甲挺秀,人才辈出”,并因以为名的甲秀楼,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性建筑,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甲秀楼始建于1598年,由时任贵州巡抚江东之主倡,后历经多次重建、修复,今存。
甲秀楼未建之前,先有“渔矶书院”。主讲者为理学名家马廷锡。
马廷锡,字朝宠,学者称心庵,别称“马内江”,明贵州宣慰司(今贵阳)人。郭子章在《黔记》中单立“理学传”,将孙应鳌、李渭、马廷锡并称为“贵州三先生”,后世亦谓之黔中王门后学“理学三先生”。
马廷锡自湖南桃冈投蒋信门下,学成归来,即开始在渔矶湾筑室讲学。其后,宦黔官员为之建“渔矶书院”。
“侍御王公奇之,为构堂以居焉”。最初为马廷锡建书院的是时任巡按御史的王绍元。考王绍元任职贵州的时间,得“渔矶书院”建于1555年至1557年间。
万历版《贵州通志》“亭馆”载:“渔矶书院”,巡按王绍元为郡人马廷锡讲学建,内有主静堂、栖云精舍。
“南方学者争先恐后负笈请业”,一时间“蒋道林(蒋信)桃冈精舍讲学盛况,俨然再现于渔矶栖云间”。王绍元见证了当时的盛况。
1557年,万士和出任贵州提学副使。期间,万士和多次去拜访马廷锡,作有“避世幽人三草径,了心居士一茅庵”“身带白云常满室,手栽瑶草已成林”等诗句。
万士和任内,撰有《贵阳请马心庵入主文明书院启》,邀请马廷锡主讲文明书院。马廷锡入主文明书院后,原王绍元构建的渔矶书院已不做讲学之所,或者仅仅作为马廷锡生活起居之所。
自万士和起,或者更早一些时候,“渔矶书院”内实际上已经不再讲学,而转换成文人雅集、论学之所。因为万士和初到“渔矶书院”访马廷锡,即“不遇”,有诗《同梧冈陈宪长访马心庵道丈不遇》为证,可见马廷锡已不是常住渔矶湾。
1559年8月,万士和离黔转任湖广。同年底,蒋信病逝,随即马廷锡赴湖南为蒋信治丧、塑像、建祠,此期一二年内,渔矶书院实际上已经废弃。
至少在此期间,缺乏修补,导致徐霈到任后看到“颓垣荆榛,步武错迕”,破败不堪的境况。
“余至,乃缉而新之。”1560年至1562年间,徐霈任云南道监察御史,巡按贵阳。徐霈到贵阳后,与马廷锡多有交游,对马廷锡的学术造诣极为赏识,并为其翻新书院,且扩建成栖云亭。
参照徐霈在任贵州的时间,即可得出“栖云亭”建成的时间。
如徐霈《栖云亭记》所记,栖云亭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明嘉靖四十年(1561)左右,较之万历二十六年(1598)自巡抚江东之而始的甲秀楼而言,栖云亭则早之三十多年。
江东之为何选择渔矶湾建甲秀楼?可能的考量有二。其一,渔矶湾风光秀丽,幽雅。其二,渔矶湾当时早已文人雅集,成为一个文化学术圣地。
集云水之妙趣取幽取隐
《栖云亭记》,文笔优美流畅,不失为黔人难得一见的名篇。
徐霈,字孔霖,号东溪,江山人,王阳明弟子。明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曾出任贵州按察司按察使。早年因言开罪于当朝权贵,获杖责,颠簸于仕途,因而徐霈每到一地则寄情于山水,神交当地名人雅士。
徐霈翻新扩建而成的栖云亭,面貌一新。
插竹编篱,有亭有门。亭曰“栖云”,门曰“渔隐”。
亭之前,凿池如玦,映之以月;门带流水,激以石湍,其声潺潺,如钩如轮。山川出云,或曰“云取其幽”也,“渔取其隐”也。
心庵栖云而渔隐,所谓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其称名欤!又曰兹地山川奇丽,泉谷空鸣,昼夜不辍,而又覆之以云,或为白衣,或为苍狗,变怪百出,莫可指陈。
如徐霈所记,在翻修扩建前的书院,是否有亭、门,不得而知,但“栖云亭”“渔隐门”之名,应自徐霈后始有。或原“栖云精舍”变而为“栖云亭”,亦未可知。
相应地,徐霈扩建后的书院,形制上发生了变化,规模也较以前大幅提升。
马廷锡师从于蒋信后回贵阳,潜心学业,日益精进。徐霈对此有描述:
吾于心庵马子卜之,心庵青年解缓,杜门静养已十载矣。有见天地万物浑为一体,而物动易趣愈思愈乱,外融内一性,乃孔昭此其所自力者。
在马廷锡三十余年的贵阳讲学历程中,因提学万士和、巡抚阮文中、布政使蔡文、按察使冯成能等相继延请马廷锡主讲贵阳文明、正学两大书院,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栖云亭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文人雅集论学的基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学术文化交流中心。
因此,徐霈作《栖云亭记》一文,通篇只字未提“书院”,可见“书院”早已成“亭”。
徐霈建亭三十多年后,时任贵州巡抚江东之在渔矶湾建甲秀楼,从此“栖云亭”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但明末、清代以及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渔矶湾一直是文人雅集的地方,这是不争的事实。
文人雅士云集 醉情山水
栖云亭建成前后,陈尧、万士和、徐霈、孙应鳌、冯成能等一时名士,都曾到渔矶湾与马廷锡交游酬唱、论学求证。
亭修复扩建前,陈尧、万士和相约来访,不遇马廷锡。万士和作诗《同梧冈陈宪长访马心庵道丈不遇》存照。
陈尧先万士和而仕贵州,对马廷锡久有耳闻。饱学之士万士和到来后,与陈尧交谊甚厚,二人乃结伴而访马廷锡。
一访不遇,二人再次造访。万士和作有《同梧冈访马心庵、周微庵二道人》一诗。
此后,万士和还作有《重访马心庵精舍》等诗,可见其与马廷锡的交谊。诗云:
(一)
浮沉经月厌嚣尘,
疋马还寻野外春。
炼性也湏居鬼窟,
参心直欲转水轮。
江流静照观时影,
竹径闲留步里身。
日暮忽迷归去路,
如君岂是避秦人。
(二)
烦君应接莫嫌频,
落落乾坤共两身。
溪鸟浴波时正午,
山云让日气将春。
坐同净几因忘我,
行到深林更少人。
对景欣然非着相,
从来萧散本吾真。
“形神俱释,颓然忘我,与物冥一,不知天地为巨,而蝼蚁为细也!”亭成后,徐霈不时携二三名士到栖云亭与马廷锡酬唱,畅快至极。
吾与二三子游也。坐渔矶,揽云物,引觞共酌,啸傲竟夕。但见青黄之状,与目接,而瀯瀯之声;与耳谋,则千里咫尺。形神俱释,颓然忘我,与物冥一,不知天地为巨,而蝼蚁为细也。区区名宠权利,曾足以入吾灵台丹府耶?此之为天游,此之为至乐。
二三子以为,何以心庵避席而起?遂歌曰:山云飞兮,流水。清可登临兮,濯缨。俯万壑之波澜,仰明月之澄莹。鼓吹兮,参差同八方兮。
与马廷锡、李渭一起,被后世并称为“贵州三先生”的名臣大儒孙应鳌有诗云:
白头愿得一心人,
万岁为期属所亲。
对榻平分孤月影,
杖藜偕赏四时春。
苏门啸罢能同调,
彭泽归来不厌贫。
漫道渔矶烟水阔,
玄亭风物更清真。
不仅外地名士雅集于此,贵阳本地文人亦争相而来。
贵阳举人袁应福辞官归隐后,即筑室于渔矶湾,与马廷锡为邻。有诗《栖云亭》。
诗引云“邻人马朝宠新作一亭,名以“栖云”,距余家后园才数步,余喜便于登览,得朝夕与共乐之,因为赋诗。”
作亭在荒陂,丛蓧乱其址。
修然林莽间,空翠来不已。
入门苔径滑,疏篱间多枳。
亭前挂长松,墙西放郁李。
花鸥与药栏,一一位置美。
吾园及此亭,相距咫尺耳。
来不问主人,相见翻共喜。
尤爱修竹林,摇碧映窗几。
想见六月凉,风露浩如洗。
剔藓露奇石,高怀缅长史。
解组内江归,息影栖于此。
寤歌真自适,穷愁未应耻。
与马廷锡同隐于渔矶湾的,还有“周微庵”者。万士和有诗《赠周微庵居士》。又《同梧冈访马心庵、周微庵二道人》,诗云:
忆卧云林性遂耽,
十年丘壑恣奇探。
未知面目于今在,
且喜朋徒出定参。
避世幽人三草径,
了心居士一茅庵。
问君试借胡床坐,
却恐顽躯又落贪。
马廷锡虽然主“静”,但时与志趣相投的文人雅士神交,却也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