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民主协商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全省政协“院坝协商”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 (二)
遵义市红花岗区政协副主席夏体君:
“三联三共”基层协商民主助推精细化社会治理
近年来,红花岗区政协探索以“三联三共”模式纾“堵点”、通“断点”、解“难点”,推进基层一线协商民主,不断凝聚智慧、化解矛盾、形成共识,助推基层社会治理不断走深走实。
一、区级统揽,“条块联合”协作共建,纾解基层一线协商“堵点”
一是完善协商议事机构。加强政协组织机构及人员队伍建设,调整充实专委会组成人员,成立镇(街)政协工作联络组,明确联络组组长和专职联络员,促进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
二是完善协商议事机制。压实各专委会和镇(街)工作责任,将政协委员下沉到镇(街)、村(社区),广泛听取群众呼声,汇集群众智慧,服务全区工业大突破、城镇大提升、文旅大融合、环境大改善、民生大提质等任务,探索建立了老城街道“135”基层协商民主、迎红街道“六步法”协商规则、深溪镇聚焦“三点”紧扣“三关”等基层一线协商机制,通过举办协商民主日活动,安排政协委员在窗口轮值服务,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民主协商离我很近、政协委员就在身边。
三是完善协商议事渠道。建立重要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车”制度,两年来收集社情民意42件、征集并立案提案274件,确定调研视察议题24个,畅通了基层协商议事渠道,涌现出迎红街道政协委员“五清”帮扶、万里路街道政协委员“六义服务”、深溪镇政协委员“以企带村”等委员参与一线协商的先进典型。
二、镇街主抓,“区域联合”服务共治,接通基层一线协商“断点”
一是建好协商“大平台”。坚持党建引领,以镇(街)、村(社区)为主,辖区政协委员为骨干,整合各方资源,搭建“1+N”基层协商平台,在镇(街)、村(社区)形成“一核联动、多元用力”的基层协商民主共治格局。
二是建好联动“大网格”。推动政协委员融入镇(街)、村(社区)社会治理网格,形成政协委员“入网调研”、镇(街)班子成员“进网负责”、社区干部“驻网联动”、网格员“包点联户”的四级响应机制,确保群众反映问题“有人管、有回音”。
三是建好服务“大前台”。坚持“阵地最小化、功能最大化”,在村(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协商议事室”,围绕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议题开展伴随式协商,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三、委员参与,“多方联动”自治共享,化解基层一线协商“难点”
一是发挥委员正能量。完善基层协商民主考评制度,提升委员履职能力水平,激励委员“不用扬鞭自奋蹄”。如:政协委员、遵义大刚集团董事长王大刚成立“委员工作室”,创新拓宽议题收集渠道,在班线大巴、旅游巴士、出租车、驾培车辆等交通工具上设立“民声簿”,在合作和自营旅游景点中设立“民情民意收集箱”。他提出的提案质量较高,纳入市、区领导领衔督办,被评为市、区政协优秀提案。
二是众志成城真服务。组织发动政协委员关注民生所需,沉到一线“接地气、进村居、办实事”。如:万里路街道建立“委员参与议事、党员干部办事、社区每周派事、公开协商晒事”服务机制,组建“五彩服务队”“洗花先锋”“说事帮帮团”等自治组织,设立6类服务岗位,推动协商民主下沉到楼宇院落。
三是激发各方新活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委员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实体经济坚定信心,服务稳经济、稳大盘、稳就业。如:深溪镇政协工作联络组在龙江村采取“委员牵头、村企控股、村民入股、社会参股”模式,推动龙江村快速发展,集体经济积累从2016年的3875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68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