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民主协商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全省政协“院坝协商”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 (一)
编者按:
为认真总结黔东南州政协开展“院坝协商”的经验做法,推动全省“院坝协商”工作有序开展,6月14日,全省政协“院坝协商”工作座谈会在黔东南州召开。会上,黔东南州政协负责同志汇报“院坝协商”开展情况,其他8个市(州)政协开展类似工作较好的单位有关同志作交流发言,为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延伸民主协商触角建言献策。
黔东南州政协主席潘玉凤:
“五到一线”创新推进 “院坝协商”基层民主实践
去年4月以来,黔东南州以全省探索开展基层民主协商试点为契机,创新推进“院坝协商”试点工作,力把协商民主搬到群众身边,推动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一、到一线拓展协商组织。一是定向抓点,建委员工作室。按照有场所、有主体、有设施、有标识、有制度、有人员“六有”标准,为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有威望、有实力、有担当精神的政协委员建立“委员工作室”,创新推进委员履职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二是纵向延伸,建委员联络委。在乡镇(街道)建立政协联络委,联络委主任由乡镇统筹能力较强的政协委员担任,围绕乡镇所需、委员所长、群众所盼组织开展辖区内的协商议政活动,促进政协职能向基层延伸。三是横向拓面,建委员之家。在有政协委员且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单位建立“委员之家”,在强化一线履职意识的基础上,分行业、分界别开展协商活动。
二、到一线搭建协商平台。一是搭建“就地协商”平台,推进纾困协商。按照就近就地、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依托农家院坝、鼓楼凉亭、风雨长廊、文化广场等群众经常活动场所搭建“院坝协商”阵地,开展各类协商活动,着力引导基层群众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二是搭建“议政建言”平台,推进汇智协商。采取“党政点题、政协选题、委员荐题、群众出题、各方征题”的多元模式,精准选择内容具体、协商操作性强的问题作为议题,有针对性开展协商活动,维护多数群众的利益,兼顾少数群体的合理诉求,促成实现了解民情、吸纳民意、汇聚民智的协商目的。三是搭建“政策宣讲”平台,推进凝心协商。通过开展“委员讲堂”“委员小课堂”等方式,宣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子女上学等惠民政策。
三、到一线开展协商活动。一是委员扩面引领协商。坚持以委员为主体,结合“院坝协商”具体协商主题,构建“政协委员+村组干+党代表+群众代表+乡贤能人+主题涉及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协商格局,推动协商覆盖面更广、参与度更高。在开展的192次协商中,参与基层一线协商的州、县(市)政协委员共计1100余人次,有关部门、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等共计12620余人次。二是委员分片指导协商。县(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政协专委会负责人分片联系乡镇“院坝协商”工作,实行“片区管理”。截至目前,全州16个县(市)政协实行分片联系督导“院坝协商”工作的政协委员218人,片区156个。三是委员下沉组织协商。实行政协委员下沉联系村工作责任制,明确每名委员联系1—3个村,定期走访群众、开展民情座谈,加强思想沟通交流。
四、到一线培育协商文化。一是营造氛围,让社会公众知晓协商。全州16个县(市)已建阵地基本实现协商文化墙、文化专栏、文化长廊,制度、标识、委员架构、协商流程等要素全覆盖,促进基层干部群众深入了解政协是什么、协商干什么。同时充分依托报刊、网站、电视和微信公众号等媒介,持续传递“院坝协商”好声音,讲述“院坝协商”好故事。二是疏导思想,让利益群体愿意协商。通过“院坝协商”牵线搭桥,进一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有力促进了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不断形成了相互尊重、平等协商,遵循规则、有序协商,体谅包容、真诚协商的基层民主协商新格局。三是下接地气,让基层群众认可协商。广泛邀请群众代表、村组干部、党员代表等各方群体参与协商,让利益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决策和社会治理中来,让群众知晓政协、认可协商。
五、到一线落实协商成果。一是促成一批产业项目的顺利实施。通过“院坝协商”,切实解决产业土地流转及流转价格、期限等问题,助推产业项目顺利实施,有效赋能乡村振兴。二是促进一批民生实事的顺利办成。“院坝协商”聚焦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通过搭平台、凝共识、聚合力,解决了一批民生实事,维护了群众利益,提升了群众幸福感。三是促使一批陈规陋习的顺利革除。通过“院坝协商”,积极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