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昆曲叙事的神韵与魅力
□郭敏
《红楼梦》由中华传统文化孕育而生,是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现在列入中学整本书阅读的指定书目,是为了让年轻人通过阅读经典,传承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方法之一,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等重要论述的生动体现。
近十年来,贵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样也要在文化建设上走出新路,构建精神文明高地。《红楼梦》贯穿其中的昆曲呈现人物众多的贾府宏大叙事,如何以此为舟楫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密码,实现高质量发展,亦是新时代提出的课题。
一、文明孕育
《红楼梦》是一部经典,好就好在,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是源远流长,连绵不断,是世界唯一;二是本正源清,守正创新,有顽强的生命力 ;三是兼容并蓄,融合发展,被广泛认同。
在创作形式上,《红楼梦》吸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从《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到汉代古诗、唐诗、宋词、元曲的韵文学,又在昆曲中汲取丰富营养。昆曲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到明末清初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逐渐发展为全国性剧种,成为高雅艺术典范。其优美的文字、华美的唱腔、精彩的表演和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思想感情,都成为当时的艺术顶流,在曹雪芹的笔下大放异彩,成为小说中的亮点。
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正是昆曲艺术成熟和风行的年代,在《红楼梦》中随处可见的昆曲元素,正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体现。
二、东方叙事
《红楼梦》是一部经典,妙就妙在,虽然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感悟,但都能通过昆曲这一叙事形式心领神会,体会东方的神韵和魅力。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直接运用了大量的昆曲剧目和唱词,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的性格形象,预示人物的命运等。
如在展现小说中人物性格和情感时,巧妙地引用了《牡丹亭》中《游园·惊梦》中的唱词: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反衬起“水流落花两无情”,主人翁林黛玉不觉心神摇曳,如痴如醉。又联想起《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不仅表现出少女怀春的状态,更是追求自由的那颗亘古不变痴心的体现。无奈的情愫,莫名的惆怅,美好真情的流露,引人入胜、令人沉醉。曹雪芹借古人之句,寄托内心之情,以这种极具东方神韵特色的叙事手段,展示人性之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它不仅是一部深闺里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更是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反映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三、传承经典
《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精彩就精彩在,在不同的时代都对人类社会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贡献。
理解一部作品,离不开作品所在年代的历史,更离不开作者的生活环境。清朝是封建社会制度发展的最后一个历史期,中华文明经过多民族交汇融和,产生了灿烂的文化,而《红楼梦》就是这个历史文化长河中盛开的一朵奇葩。
正如“一千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红楼梦》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红学研究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现实意义,这就是《红楼梦》成为经典的原因。
如何对待经典?首先是遵从经典、学习经典。老老实实读原著、悟原理、学真传。守正创新,守正是基础,是前提。就像昆曲经典曲目是经过千锤百炼,非常规范、成熟的艺术,反对动辄妄改成“转基因”国学。但要通过守正创新,才能继承和发扬光大,真正做到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润于心,外化于行,创新艺术形式,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展现时代的风采。
作为普通读者,读懂《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密码也需要相当大的知识储备。比如在宝钗生日那回,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对话,对历史典故运用之熟练、对昆曲曲目之了解,几乎达到化境的地步,信手拈来,形象生动,毫无生涩之感!
怎么看待经典,也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例如,书中用很大的篇幅描写了吟诗、作赋、行酒令、猜谜、喝茶、绘画、下棋、弹琴、说书、看戏、宴饮等,原本很多都属于物质享受的东西,在《红楼梦》里却已经升华到艺术层面,成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这也就是经典成风化人之功效。
如何创造新的经典?在物质条件远远优于先人的今天,年轻人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更高的追求,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景。首先,向古人学习要懂得取舍。应该学习古人精神的自在,不学物欲的累赘;其次,面对新的世界格局,既要学习借鉴前人和历史的经验,也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和创新,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发扬光大。
(作者系贵阳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副主任)
延伸阅读
今年,《红楼梦》进入全国甲卷的作文,是四大名著里的第一次,以往都是以其他类型的题出现,分值占比不高,而这次一下占据60分,着实让人大吃一惊!
其实四大名著内容进入高考语文试题里,已经是由来已久。比如之前的江苏卷,曹雪芹的家乡所在地,自主命题的时候连续15年高考考《红楼梦》;北京卷,据说是《红楼梦》的诞生地,此前也连续5年考了《红楼梦》。
为什么选《红楼梦》而不是其他三本?
《红楼梦》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了解了大观园的兴衰规律,其实就是对社会的一种初步认知。由一个懵懂的儿童慢慢过度到少年,在大观园里体会社会的复杂,对心理建设也是很好的帮助。
因此,只要不“死读书,读死书”,面对考试还是没问题的,把书中内容转化成知识,把学习也融入到读《红楼梦》中。就像这次全国甲卷所给的《红楼梦》材料里的一样,照搬,借鉴,还是创新?对于只有十八岁的高三学生来说,只要阅读理解能力过关,就不会落入“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