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区“好管家” 做百姓“贴心人”
——记铜仁市政协驻江口县双江街道兴隆社区第一书记谭亮
□本报记者 何佼阳
“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工作者千千万,我只是其中最普通的一员。作为‘驻村新兵’,能亲身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是一种幸运,所有的付出都是我的职责所在,所有的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所有的努力终将化作胜利的果实。”铜仁市政协驻江口县双江街道兴隆社区第一书记谭亮说。
去年5月,谭亮主动请缨到兴隆社区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一心扑在乡村振兴工作上,舍小家为大家,工作勤恳、任劳任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得到了社区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
2016年,原兴隆村改制成兴隆社区,地处城市建设规划区内,社区总面积9平方公里,辖18个居民小组,现有居民1009户3937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汇聚了来自全县各乡镇的搬迁群众。面对社区人员多且杂的状况,谭亮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当好“四员”,通过入户走访重点搬迁群众、理清群众基础信息,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帮助搬迁群众稳定就业,以实际行动助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为社区群众交口称赞的“好管家”。
当好“安全员”,强化社区治理促“居安”。谭亮注重提升社区服务功能,他和工作队一起,进一步完善了窍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党群服务中心,以办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着力点,依托“希望小课堂”“贵州青年乡村振兴夜校”整合各部门优势资源,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累计为群众办实事200余件。开展矛盾纠纷入户摸排1000余人次,宣传政策100余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0起,有力促进了搬迁群众的生活和谐稳定。
当好“信息员”,优化就业服务促“业安”。为确保实现易地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任务,谭亮注重加强搬迁群众基础信息的摸排收集工作,根据就业意愿、身体条件、文化程度等对搬迁群众进行分类,为他们提供“订单式”“菜单式”定向培训服务。谭亮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他和工作队积极组织搬迁群众参加保安员、月嫂、厨师、家政服务、手工编织等培训班11期,培训660余人次。他们还联合相关部门在安置点开展招聘活动30场次,发布就业招聘信息60期,帮助2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了就业。同时,在莞铜协作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谭亮与工作队主动与有关部门对接,积极争取医疗、教育、产业等服务项目,为搬迁群众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当好“宣传员”,提升服务水平促“身安”。作为铜仁市政协派驻的第一书记,谭亮充分发挥政协干部优势,积极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走访,深入了解群众家庭收入、“3+1”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措施并及时向派出单位汇报,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各种问题。在驻村不到一年时间里,谭亮通过积极对接铜仁市政协及有关部门,落实帮扶资金12万元;联系人保财险江口支公司,为安置点22名公益性岗位人员购买人身意外险,保额合计506万元。“为了做好政策理论宣传工作,我们会针对性地入户面对面与群众讲政策、谈发展,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更好地宣传到千家万户。”谭亮告诉记者,他积极在社区党员群众中广泛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和乡村振兴有关扶持政策,让广大群众切实知晓党的政策,感受党的温暖。
当好“心理员”,注重人文关怀促“心安”。谭亮积极引导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讨论并通过《兴隆社区居规民约》《物业管理办法》等居民自治制度,教育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他还针对安置点留守未成年人、残疾未成年人的实际困难,联合团县委积极开展“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微心愿”“四安家园·青亲园计划”等活动,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人士的关爱。截至目前,谭亮和工作队组织社区青年志愿者开展入户走访共计50次,搜集需求信息400条,开展“微心愿”活动10期,为安置点200名儿童实现了心愿。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奉献的青春最动人。一年来,兴隆社区“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坚持以民生为根本,以产业为关键,全力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认真解决社区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利用社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社区集体经济产业,通过产业的发展壮大,使社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我将继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改进工作作风,以更加求真务实的态度,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不断克服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新的提升和进步。” 谭亮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