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151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6-14

推动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院坝协商”工作在贵州


  

黔东南州求解协商议政最后落点的政协方案

  

□见习记者 张健辉


  在黔东南,侗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村有头人树有干,龙蛇无头不能行,村村有婆婆补烂衣,寨寨有头人理事情。”

  面对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挑战、新机遇、新问题,群众期盼更具广泛联系优势的新“头人”的呼声愈发强烈。

  新“头人”,新办法。据剑河县巫亮村“院坝协商”公示栏载:2021年6月23日,县政协委员吴安相、龙明位等,协调县级有关部门,实施巫亮村公路加宽改造工程……

  如今,伴随着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的步伐,在黔东南州,吴安相、龙明位等委员便成为新时代的“头人”代表,他们正以振兴乡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独具黔东南地域特色的“院坝协商”这一方式,组织群众议事协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村头寨尾、院前坝后弥散着新时代共议共治共享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院坝协商’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基层治理贡献了政协力量,赢得了群众的一片掌声。”前不久,省政协副主席任湘生在黔东南州调研时,对“院坝协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从“呼声”到“掌声”,在群众的一致好评中,黔东南州“院坝协商”制度正日益凸显基层政协协商的独特优势,为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

  

围坐院坝唱好戏

  剑河县政协委员、县政协秘书长吴佳华是本地人,从事乡村工作以来,他的足迹遍布了岑松镇的各条乡道。

  这几年,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不少村民都购置了私家车和农用车,但在陡峭狭窄的乡道会车,却是一件让村民和吴佳华头疼的麻烦事。

  “山上的羊肥了,可乡道崎岖狭窄,大货车根本就进不来,自家的面包车载量又小。”自去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流域保护法》实施以来,不做“打鱼郎”,全心上山当“羊”倌的岑松镇巫亮村村民雷光付收入是节节高升。然而,崎岖狭窄的乡道,使得成品羊的运输成为迫切的问题。

  但拓建乡道如何筹资?拓建用地如何补偿?建设审批如何申请?村民心中一直没有数。

  直至“院坝协商”在巫亮村启动试点,村民期盼的乡道拓建项目也很快成为协商的议题之一,依托“近水楼台”优势,吴佳华成了巫亮村院坝协商议事会召集人,同时担任乡道拓建的领头人。

  为协调拓建项目涉及部门、筹集拓建项目建设资金、找准涉及村民利益诉求,“院坝协商”领导小组不断商定议题、调研走访、推动落实,以拓建项目牵涉的每个团体为点,勾画出最大同心圆。

  有“呼”有“应”有成果。去年年中,“院坝协商”领导小组请示报备县委、县政府,组织县乡村振兴局、县交通管理局及拆迁补偿部门和部分政协委员,同时召集涉及村寨的村民代表、相关专家,围绕乡道拓建议题,在村委会院内围坐成“同心圆”召开院坝会,群众和相关部门面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协商。

  “很明显的变化是群众敢说话了,因为他们的话有地说、有人听、有人办。”吴佳华说,“院坝协商”真正成为了党政部门与群众的“连心桥”。

  在这场协商会后,规章制度起草、监管部门明确、主体责任落实、资金落实到位、乡道拓宽项目等随之落地落实,并排上建设日程。

  “进寨路得到加宽,多亏各个单位的领导干部来帮助大家出谋划策、组织群众集资、协调修路所需砂石,院坝会真是开到了我们的心坎上。”一期道路建成后,巫亮村村民邰秀高在运输秧苗时高兴地说。

  “院坝协商”,政协委员以村寨“头人”为角色,唱响了一出好戏。但一出好戏怎可缺少搭台者?

  

围绕党政工作搭平台

  去年伊始的“院坝协商”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其背后不仅是基层政协委员的认真履职,也离不开县级政协搭建“院坝协商”平台的不懈努力。

  一出好戏,舞台要搭在观众身边。黔东南州各县市政协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搭建“院坝协商”新平台,将协商关口前置,通过政协牵线、搭台,基层群众与职能部门共同针对群众关心的难点、堵点问题进行协商,让担任村民“头人”的政协委员有了履职大舞台。

  在凯里,市政协创新推进“五联五有”工作机制,以党政联推、阵地联建、议题联征、活动联办、效果联评的“五联”,实现协商有立体格局、有带动主体、有精准选题、有规范程序、有转化效果的“五有”。

  在剑河,县政协把县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与“院坝协商”试点结合打造,成立7个试点村,起草《政协剑河县委员会关于开展“院坝协商”试点工作方案》,围绕定议题、定方案、定监督,在试点村以“三定”激活“院坝协商”。

  在麻江,县政协结合上级指示和麻江实际,以突出“协商什么”“谁来协商”“在哪协商”“如何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转化”五个关键问题,制定了《“院坝协商”议事规则》。

  ……

  “要以‘院坝协商’为依托,畅通委员与群众的交流平台和渠道。”黔东南州政协主席潘玉凤在州政协“院坝协商”工作推进会上强调,要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持续激发政协委员活力,让政协委员当主力、唱主角。

  

上下联动齐推进

  为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去年4月,省政协制定出台《关于探索开展基层民主协商试点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赋予黔东南州政协先行先试,探索开展“院坝协商”。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通过州县两级政协共同努力,黔东南州“院坝协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好机制。截至目前,全州开展“院坝协商”192场、5200余人次参与,协商问题涉及移风易俗、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引导及支持等方方面面,形成协商报告157个,提出意见建议1000余条,促进问题解决281个。

  今年3月,州政协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全州政协“院坝协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市)政协在去年工作基础上,全面推进“院坝协商”工作深入开展。4月下旬,州政协分4个调研指导组,到全州16个县(市)调研指导督促“院坝协商”工作。

  如今,在黔东南州各县市,“院坝协商”基本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协搭台、村级组织、群众参与”的基层民主协商新格局。

  省政协出题,市县政协答题,两级政协上下联动推进,在“院坝协商”大舞台上,推动新时代基层协商治理的这出好戏,正在雷公山下清水江畔精彩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