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顺古镇:人文之河上流淌的如缕乡愁
□耿子明
编者按:
历年来,省政协委员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非常重视和关注,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谢念在提交的提案《关于在城市“四改”和乡村振兴中加强文化遗产发现保护利用的建议》中建议,“要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城乡建设相协调”“要融入发展大局,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无独有偶,本文作者也关注到了广顺古镇在城乡建设和旅游开发的进程中,其历史价值的传承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借由本文,以广顺古镇保护与开发之“管见”,观城乡建设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全局。
《文物保护法》指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村庄”。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文化古镇应具备以下内涵:遗产、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历史风貌、地方特色或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广顺古镇位于黔南州长顺县北部,对于这座有着上千年夜郎遗风、六百年安抚司和州署衙门历史以及六百年屯堡文化的古镇,能否贴上历史文化古镇的标签呢?答案是肯定的。
天生丽质底蕴厚重的古镇
广顺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更有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北倚郁郁葱葱的天马山,中拴水流潺潺的玉带河。玉带河自西向东有如蛟龙“五岭逶迤腾细浪”,让曾经的金筑宣慰司、金筑安抚司和广顺州署衙门与横街小巷车水马龙的商贾云集隔河相望,相互连接的是五线谱一般横跨玉带河的十多座单拱石桥。
穿过南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分别写着“紫气东来”、“政在惠民”、“德行天下”、“刚健正中”的四合牌坊,左边是“南湖秋月”供人休闲的一排亭台楼阁,右边就是州署广场了。
进入州署广场,面前是气势磅礴的九龙照壁。史载明·神宗为表彰时任金筑安抚司金大章主动请旨“改土归流”有功而授予广顺州知州并亲赐玉带、皇伞的同时,还特赐允许修建彰显皇家显赫地位的九龙照壁。时任贵州巡抚胡桂芳旌以对联云:“国初乔木无双谱,黔腹忠良第一家”,赞誉金大章安抚司自愿改土归流高大的行为无双,为贵州第一忠良。
走进衙门,再入仪门,左侧是兵、刑、工三房,右侧是吏、户、礼三房,这“六房”也正对应着明清时期中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再往前就是大堂、二堂、三堂了。俯瞰州署大堂、二堂、三堂,正好修建在天马山的中轴线上。古人认为,中轴对称是建筑形式中最美的布局,倡导“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的儒家“劳心者治人”的传统思想,更诠释了华夏五千年统治阶级的威严与磅礴。
从州署出来,走进但家花园和商业街,其装饰皆为明清“徽”派建筑风格,同时又融入汉文化元素和苏式园林建筑特色,采用传统木雕,花纹也多是苍松翠柏、仙鹤送寿、耕读传家等纹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相传为晚清“但家父子两翰林”的但明伦、但钟良得到皇帝特批恩准而建,红砖碧瓦,雕龙刻凤,气势宏伟,名冠黔中。
毋庸置疑,古镇本身就是历史文化遗产,广顺古镇更是当地人民群众在缔造文明的进程中,共同创造的多元一体的物化反映,应该怀璧自珍,让古镇得到合理的对待与尊重,使古镇的价值随着认识的提升而更加凸现。
保护与开发之辩证法
美国学者赛缪尔·亨廷顿说:“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就是放大了的文化”。古镇文明通常具有更多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信息纪录,其渗透于历史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啻于一本足以帮助我们解读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从这个意义上说,广顺古镇的历史价值就不仅仅只在旅游,更在于她的历史功能、文化功能、建筑功能,甚至可以说她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回归自我的精神寄托。
广顺古镇作为地方历史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文化形态,承载着广顺方圆百里不同时期的传统风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建筑理念、审美习惯等多种文化涵意,其独特的历史进程与丰富的民风民俗、原汁原味的民间传统,加之古朴的环境、优美的风光,为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等学界提供了良好的学科研究范本。
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词作者宋青松先生坦言:到广顺旅游,可以切身体会到在喧嚣的大都市所欠缺的舒缓与平和,可以体会历史的沧桑之美,可以放松心情。由此可见,古镇广顺满足了游人追求精神家园、怀念传统、返朴归真的精神需求,具有显著的旅游价值。
因此,大力保护古镇广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广顺地方和民间特色的语言、民歌、舞蹈、地戏和传统美术,以及装饰服饰、地方特产、风味小吃等物质和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当前的首要工作;其次,要认识到广顺古镇的文物古迹,如四合牌坊、九龙照壁、广顺州署、但家花园等古建筑群,具有极高的考古学意义和历史学价值;再次,广顺古镇的生态环境,如“广顺十二景”,及居于其中的土著居民,一同构筑了古镇的灵魂所在,应得到更好的保护。
国务院参事、著名学者、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倡导者冯骥才先生说:“由于民间文化是一种自发的文化创造,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在面临商业化、全球化的冲击时,它们显得异常脆弱。可以说,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每一天都有一个古村落在进行现代化改造。”广顺古镇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古镇内土著居民的老龄化与年轻人外迁现象初见端倪,而外来人口逐渐涌入古镇参与商业开发和经营也成事实,由此必然引起人口置换现象的出现,若任其发展总有一天外来人口必将成为古镇的主体。要知道,历史文化古镇的灵魂,小到小桥流水,大到乡土人家以及存在于土著居民的民俗文化之中,人口置换势必带来文化的变迁,而没有了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古镇,将徒有其表。
《碛口宣言》与《南岳共识》都指出:各地政府应编制和完善保护规划,提出保护目标和具体措施,作为古村镇保护的行动指南,还应把古村镇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安排专项资金,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村镇保护,开展最广泛、最有效的保护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开发的部分措施失当,导致古镇在生态与文化两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当然,正在起步中的广顺古镇暂时还远离这些铜臭味,只是若我们如果不能以此为前车之鉴,防后车之覆,有效地保护好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将因为没有尽到时代责任而获罪历史及未来。